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重构与创新

2023-05-30卢颖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期
关键词:融媒体重构创新

卢颖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各行各业,随着媒体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融媒体生态渐成体系。新兴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传统出版生态,加速出版业的融合转型步伐。在融媒体时代,编辑面临诸多新挑战,因此,其有必要增强融合出版意识,有效重构和适当创新职业角色。文章从场景融合、圈层叠加、跨界传播、关系重构方面探讨了编辑探索融合出版业务过程的角色创新路径,并围绕融媒体时代编辑重构新型角色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编辑角色;重构;创新

媒介技术的快速升级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出立体多维、跨越时空的新媒介生态。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结合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互动化。媒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呈现外延化状态,导致当下的科学技术、传播渠道、产品形态、产业链条等发生深刻变化。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编辑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提供行动指引。在融媒体时代,出版业出现诸多新业态,传统的出版工作流程、传播载体、产业结构等均有革新,这对编辑的融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编辑亟须做好角色重构与创新,在融媒体新生业态格局下实现更大作为。

一、融媒体发展形势下编辑的角色重构需求

(一)出版边界消弭,编辑须重构新型角色

在融媒体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出版的边界逐渐消弭,出版业态呈现融合发展趋势,而融合出版的边界呈现不确定的发展趋向,从表面来看,编辑的角色呈现模糊化的特征。但是因为编辑的职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编辑应在新的出版格局下找准自身定位,精进专业技能,重构新型角色。另外,在出版边界延伸的同时,编辑应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做好融合出版工作。在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可能出现集成多元状态,使得原本的单一化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演变为新型复合型角色。今后,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深化发展,编辑需要提高角色认知能力,描绘好新型复合型编辑角色的画像,快速成长为能够适应出版智能化生态的复合型人才。

(二)生产关系改变,编辑须延伸角色空间

在出版领域,生产关系会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融媒体时代,编辑除了负责固有的内容生产和编辑出版工作,还需要打造融合出版新形态。融合出版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延伸出一个“微空间”,这类空间并非每个出版环节简单的切割与分配,而是垂直化的细分,即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出现更多细致的分工,如一人多职、人机协作等新型工作方式。基于此,编辑可从内容加工者、信息把关者、产品宣传者对应转变为内容运营者、信息引导者、产品运营者。当前,融媒体愈來愈多地融入编辑的出版工作,成为编辑传播优质内容的有力工具。对此,编辑可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全方位地延伸自身角色空间。

(三)技术快速更迭,编辑须加速角色转型

技术创新与编辑角色创新具有一定的关联。“创新作为编辑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表征,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选题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市场创新等。”[2]如今,融媒体技术快速更迭,影响并改变出版生态格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同程度地介入出版领域,为出版赋能。对此,在技术快速更迭形势下,编辑须加快角色转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利用数字媒介技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优质的出版融合产品,探索融媒体时代的出版工作路径。

二、编辑探索融合出版业务过程的角色创新路径

(一)场景融合:打造“碎片化景观”设计者角色

“场景”一词源于影视术语,原指人们在具体时空内发生的日常行为,因与人物动作直接关联,就构成了特定的场面。在融媒体时代,场景发展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其可具体分为社交场景、购物场景、视听场景、游戏场景和移动支付场景等。

编辑的角色创新可探索打造“碎片化景观”设计者角色。这类角色突出设计功能,使编辑以往的“策划者”角色转变为“设计者”角色。“在场景交织的媒体生态中,场景本身也成为用户与出版者、用户与媒介、用户与信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3]当前,融媒体链条覆盖多个场景,这些场景富有开发价值,对此,编辑应做好融合出版业务的多场景设计,打通场景消费生态链。编辑应对融媒体场景具有敏锐意识,深挖场景入口,将场景与出版服务相融通,从而更好地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出版体验方案。例如,编辑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可考虑以图片作为场景入口,设置“图片+VR+云课堂”的场景组合,用户扫码图片后可进入VR视觉界面,全景式观看云课堂的内容。这类场景容易打通内容宣传、视觉呈现、互动传播等出版环节,类似的场景组合还有“IP+文创+3D打印”“短视频+图书营销”“出版+移动直播”等。

(二)圈层叠加:打造“自组织”社群服务型角色

“圈子”是社会中常见的人群聚合形态,传统的“圈子”受血缘、地理位置、文化意识等方面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分界限。如今,“圈子”在网络环境下呈现跨媒体化、互动化、可视化等新特征,新型“圈子”联结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重组形成网络社区群体。而融媒体则加快了新型“圈子”的叠加和扩大速度,促进社群成员紧密联结。

编辑的角色创新可探索打造“自组织”社群服务型角色。这类角色突出编辑在知识传播领域的公共服务功能。“自组织”源自物理学词汇,指靠内部默契和约定的规则,使系统内部形成一种协调有序的结构。在融媒体时代,“自组织”的含义有所延伸,融媒体具有社群圈层覆盖的特性,圈层涵括知识型社群、兴趣型社群、目标型社群、工具型社群等。由此,编辑应掌握融媒体传播规律,高效地将知识服务延伸到社群“圈子”中。在融媒体时代,编辑需要进一步扩展角色功能,既要懂出版,又要懂产品运营、数据反馈以及能进行有效沟通。融媒体不仅为编辑传播优质内容赋能,也为编辑运营“自组织”网络社群提供便利。例如,编辑可采用社群分享模式,聚合并引导用户群体,编辑在社群内为成员提供知识服务时,侧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方案,以及提供陪伴式互动服务,积极参与社群运营的全流程。

(三)跨界传播:打造以短视频为主的编辑品牌角色

在融媒体传播场域,跨界传播现象并不少见。短视频、移动直播等新形态的出现,促使视觉文化消费经济大幅增长,尤其是短视频凭借“短平快”的优势,为创作者经营私域流量提供良好机遇。当前,短视频与出版的融合成为新型出版业态之一。

编辑的角色创新可探索打造以短视频为主的编辑品牌角色。这类角色需要编辑重构思维范式,及时抓住短视频风口,精心打造编辑形象品牌。短视频具有多个入口,融合了商品购买链接、外卖点单服务、社交沟通等功能,未来还可能出现多个碎片化入口,这对编辑打造品牌角色,借助短视频拓展出版业务大有裨益。编辑将出版物内容转化为适当的短视频内容后,可借助融媒体平台的智能算法技术向受众传递优质知识内容。同时,编辑可通过高效互动来吸引粉丝关注,积极培育粉丝社群,扩大“出版+短视频”的创新空间。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应及时做好角色规划和定位,注重提高自身视听审美水准和视频制作技能,掌握融媒体传播规律,以转型成能够实现跨界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四)关系重构:打造“人机协作”的互助型角色

“智能媒体的运用旨在让技术成为人体的延伸,并逐渐朝着人机交互、人机融合的方向发展。”[4]智能技术驱动媒体融合朝纵深方向发展,使其出现智媒化特点。在智能媒体发展阶段,出版的主体变得丰富,人的主动性和机器的虚拟性可实现较好的融合,从而出现新型“人机协作”关系。

编辑的角色创新可探索打造“人机协作”的互助型角色。这类角色覆盖人工编辑和智能编辑,突出互动功能,具有相互协调、相互督促、相互分享等特点。智能机器介入出版环节后能够胜任部分职业分工,在此情形下,智能机器可参与日常出版实践。人工编辑在智能机器的协助下,可从繁复单一的编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内容生产、内容把关、内容审核等环节;而智能机器能批量化智能处理业务,可高效管理内容匹配、内容包装、数据分析、智能分发等事务。人与机器的互助式联动工作可推动出版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编辑新型角色的重构策略

(一)以更高要求做好编辑专业化重塑

在融媒体时代,出版业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发展态势。而编辑的思想导向和专业能力往往决定内容生产的质量,因此,编辑应坚持守正创新,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超级技术社会文明本身充满活力,但缺少必要的人文内容、理性、反思,它不服务于一种合理的社会目标”[5]。在未来的传播领域,媒介高度融合发展,编辑应注意不要盲目追求技术上的融合,而应在复杂的网络传播格局下,明确自身角色职责。具体来说,一方面,编辑应提高出版物质量,履行好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出版工作服务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大局。另一方面,编辑应提升自身新型专业技能,增强跨媒体应用意识,巧用融媒体工具和传播渠道来构建“出版+融媒体”矩阵,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出版精品。

(二)探索云端“大编辑部”的工作机制

编辑部作为出版工作的核心枢纽,具有相对固定的组织架构。随着融媒体传播格局发生变化,传统编辑部的工作运行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相关机制亟待完善。有学者提出建立“大编辑部”的观点,认为“在融媒体环境下,出版社的编辑部需要重组,具体来说,就是打破传统的组织架构,重塑编辑出版的工作流程,建立起全新的‘大编辑部运作机制”[6]。由此,融媒体時代编辑部的架构、形态可能出现新变化。未来,出版单位可建设云端“大编辑部”,实现对内容资源、传播平台、信息数据、产品载体和推送方案等的有机统筹。同时,编辑应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积极学习和掌握云上办公的技能,配合云端“大编辑部”的指挥调度,参与智能化分工的全流程,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状态适应新的工作机制,做好出版工作。

(三)适应融媒体生态的视听化生产

当前,以5G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为视听传播带来广阔的创造性空间,打开“万物皆媒”的新生态格局。未来,在更多高新技术的影响下,视听内容的生产还可能发生巨大变革。对此,编辑塑造新型角色,可充分适应未来融媒体生态的视听化生产趋势。编辑应充分发挥想象力、策划力、研发力、执行力,探索创新出版形态,不断拓宽视听传播边界。第一,编辑可探索开发富媒体互动电子书,拓宽移动终端竖屏下的视听叙事边界。第二,编辑可研究“无屏化”阅读模式,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移动音箱与听书业务等相结合,延伸跨产业传播链。第三,编辑可探索沉浸式、交互式、全景式视听内容的呈现方式,推出具有丰富视听特点的出版产品。

(四)前瞻预判出版智能化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将促使出版业务不断创新。编辑塑造新型角色,应前瞻预判智能化技术可能对出版业带来的多重影响。智能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深度关联,将开放更多的内容入口、消费入口、增值入口。对此,编辑可碎片化切分内容资源,将其应用于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智能载体场景上,以拓展出版业务链条。智能媒体具有数据互联互通的优势,大部分数据经智能化处理后具有循环利用价值。通过智能媒体终端,编辑可便捷地搜集用户数据,并进行智能化挖掘和分析,将用户资源转化为内容生产资源,以丰富数据价值。未来,编辑借助智能技术可提高工作效率,革新工作方法,在出版实践中创造更多价值。

(五)提升出版融合产品创新孵化能力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版融合产品形态日益丰富,与之关联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营销方式、文化服务方式层出不穷。为更好地应对出版行业出现的新变化,以及塑造新型编辑角色,编辑应重视提升自身的融合产品创新孵化能力,完成从编辑到产品经理的过渡转型。未来,编辑对融合产品的创新孵化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要调整自身的编辑角色思维,具备融合视野,能对纸质图书做多形态出版融合产品开发管理;二是要重视用户体验,基于用户角度设计出版融合产品的互动功能、美学风格、个性形态等;三是要具备营销推广能力,能熟练运用多种新型媒体传播渠道对融合产品进行深度宣传;四是要具备衍生产品的孵化能力,能构建“出版+”业务模式,根据市场形势灵活调整各类新型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19-01-25)[2022-08-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2]张西山.创新:编辑的角色意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77-80.

[3]李炜.跨媒体阅读的场景转换与出版路径构建[J].科技与出版,2021(02):43-47.

[4]夏德元,刘博.智能媒体时代编辑角色重构与编辑素养新内涵[J].中国编辑,2020(10):65-69.

[5]刘易斯·芒福德.机器神话(下卷):权力五边形[M].宋俊岭,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7 .

[6]李梅.试论融媒体环境下编辑的融合意识与编辑能力[J].出版广角,2019(05):51-53.

猜你喜欢

融媒体重构创新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