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大别山五针松资源及保护

2023-05-30漆俊段俊付剑甄爱国詹先赢方元平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别山自然保护区湖北

漆俊 段俊 付剑 甄爱国 詹先赢 方元平

摘 要: 大别山五针松为中国大别山区特有树种,屬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本调查对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别山五针松资源现状、生境、种群特征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针对性保护举措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 大别山五针松;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3020(2023)01-0063-04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是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又名五爪松、五毛松,是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仅局限分布于大别山地区[1]。1956年该物种在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门坎岭首次发现,1961年经郑万钧教授初步鉴定命名为安徽松或安徽五针松P.anweiensis,1975年郑万钧与刘玉壶先生将该物种正式命名为大别山五针松[2-5]。受历史上人为破坏和物种自身生物特性的原因,目前中国大别山五针松种群规模和数量不断缩小,1992年10月列为国家II级珍稀树种[6]。在1999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大别山五针松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2021年9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颁布了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大别山五针松被升级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

自大别山五针松被发现以来,主要以安徽省分布的大别山五针松为研究对象,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9-10]、核型[11]、木材构造与材性[12-13]、繁殖[14-18]、病虫害[19]、起源与演化[20]、传粉生物学[21-22]、种群生态学[23-27]、分子生物学[28-29]等方面,对湖北省境内大别山五针松的分布现状缺乏专门的报道。本调查对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大别山五针松资源的分布现状、依存群落特征、种群特征及保护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和对策,旨在为该地区大别山五针松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南麓,英山县和罗田县的北部,总面积16 048.20 hm2。保护区地形自北向南呈阶梯状坡降,以中山山岳为主要特征,相对高度多在500 m以上[30]。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降水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递减。保护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被变化明显,保存着较多的孑遗、古老、珍稀植物和特有种属[31-32]。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走访调查发现,历史上大别山五针松在湖北的罗田、英山和红安等地区均有分布,但目前在湖北省境内仅在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桃花冲管理站的庙儿岗有分布,而罗田和红安尚未发现该种的分布踪迹。

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以及老林工得知,1961年英山县国有桃花冲林场的建立,1970年对庙儿岗的植被进行了人工改造,大面积的原生植被被砍伐后改造成为了黄山松林。由于大别山五针松形态特殊,加之当地有留母树的习惯,因此使得桃花冲庙儿岗的大别山五针松得以残存。

1.2 调查方法

采用文献法研究大别山五针松的发现历史及分布情况;通过访问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英山和罗田林业局以及野保站相关部门和当地的村民,了解湖北省内大别山五针松野生资源分布范围、历史变迁及保护现状;采用线路调查法调查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五针松的分布范围及依存环境状况。

2 湖北大别山五针松资源现状

2.1 种群群落分布现状

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花冲管理站是湖北省现存有野生大别山五针松的唯一地点,调查结果显示,在庙儿岗(116°02′30.54″E,30°58′43.18″N)岗岭西北坡海拔1 000 m处的黄山松林中有成年大别山五针松4株,其中原生大树2株,1株高约21 m,胸径62.6 cm,树龄在600年以上,其树干虫害严重,导致下部中空,树冠砍伐严重,枝叶稀少。另一株在其下侧,高达约18 m,胸径约30.9 cm,树龄约180年左右[32]。2018年保护区桃花冲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巡护过程中,在原大树以西约100 m处新发现2棵大别山五针松,胸径分别是26.7 cm和9.7 cm,株高8~10 m。

对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桃花冲管理站庙儿岗大别山五针松样地内的植物种类统计结果显示,共有植物53种,隶属20个科,群落总盖度达到0.85~0.95。其中乔木层主要为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伴生有茅栗Castanea seguinii、紫茎Stewartia sinensis、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罗田玉兰Magnolia pilocarpa和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等,灌木层主要为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伴生有山胡椒Lindera glauca、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华空木Stephanandra chinensis、山橿Lindera reflexa等。草本植物有山麦冬Liriope spicata、日本薹草Carex japonica、中日金星蕨Parathelypteris nipponica、商陆Phytolacca acinosa、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等,层间植物有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忍冬Lonicera japonica、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由于大别山五针松树种群少、结实少、种子难采、十粒九空等原因,多年来,桃花冲林场林下一直未发现更新苗。仅在2012年和2021年发现了此处大别山五针松树自然更新的实生幼苗,但数量较少。

2.2 保护现状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是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主要方式。为促进大别山五针松自然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地区大别山五针松种群采取了适度的人工干预,通过对大别山五针松的原生生境安装围栏及监控探头,防止人为破坏,并对古树进行修补清除树洞腐木和杀灭树干害虫进行保护。与此同时,对大别山五针松原始群落伴生树种黄山松林实行透光伐和卫生伐等人工干预措施,对大树底下除杂、复垦、培土等措施,改善其生存环境,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在就地保护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该物种的正常生长、发育,2012年和2021年分别在林下发现自然萌生的幼苗出现。

由于目前湖北省的大别山五针松自然种群数量太少,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壮,采用野外回归可以尽快的扩大大别山五针松种群。自2018开始,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从安徽省岳西县引进大别山五针松种子,人工繁育出大别山五针松幼苗1 300株,并选择与大别山五针松原生种群海拔、坡向等生境相近區域开展大别山五针松的野外回归保护。回归保护实验分1 a生苗、2 a生苗和3 a生苗进行造林,共营造针阔混交林计1 hm2。现有大别山五针松幼林长势良好,保存率在75%以上。2021年,罗田管理局薄刀峰林场也开始进行大别山五针松人工繁育实验,目前繁育出幼苗约300余株,目前正在进行苗期管理与观测。这些试验为大别山五针松的野外回归积累了经验。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自然更新困难是制约大别山五针松种群扩大的主要因素。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别山五针松残存桃花冲庙儿岗的黄山松林中,仅有4株成年植株,幼树缺乏,自然更新也困难,种群结构极不稳定。与目前已知的大别山五针松最大天然种群集中分布地--安徽岳西县河图镇大王沟的情况类似[27]。已有研究表明,大别山五针松自身具有结实母株少见,授粉率极低[21];球果的结实率较低、种子败育率极高,导致种子活力不足,发芽率极低[15,27]等生物学特性,加之该物种种群零散,个体间距离较远,伴生群落密集,花粉难以扩散,个体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21],主要以自交为主,导致空瘪粒相对较多[10];鸟类、小型啮齿类等动物对其球果、种子进行捕食加剧了种子、幼苗的破坏[1,18];病虫害的出现也影响到大别山五针松植株存活[19]。这些因素导致大别山五针的天然更新受到极大地影响。20世纪70年代桃花冲林场对该地区人工林改造是导致该物种在该区域遭受毁灭性打击。

3.2 建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湖北省大别山五针松这一珍稀树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①加强原生种群的监测和管护,进行抢救性就地保护。加强开展大别山五针松保护点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及生境变化情况;安排护林人员对保护点的林地进行常态巡护、监管,加强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预防。②通过野外回归,扩大种群数量。扩大种群数量是当务之急。建议对湖北英山桃花冲与安徽岳西鹞落坪及大王沟大别山五针松原生地进行调查,分析其适生生境,为大别山五针松野外回归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桃花冲、吴家山、青苔关、薄刀峰等地海拔900 m以上适宜的地方,进行人工栽培,提高大别山五针松的种群分布数量。③多途径建立大别山五针松繁殖体系。一是加强对大别山五针松原生境进行适度透光伐、卫生伐和一定人工干预,促使原生大别山五针松实行自我繁衍;二是充分利用外地大别山五针松种源,实行种子繁育,并采用人工扦插、组织培养等繁育技术,进行多途径繁育试验,以满足种群扩繁的需求。④通过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吸引更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工作者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动态监测,建立规范的种群档案及谱系记录,为大别山五针松的保护成果提供科学评价。

参 考 文 献

[1]彭镇华,江泽慧.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汪为民.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J].安徽林业,1997(4):5.

[3]郑万钧.中国树木学(第一分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191.

[4]郑万钧,傅立国,诚静容.中国裸子植物[J].植物分类学报,1975,13(4):85.

[5]吴甘霖,项小燕,段仁燕,等.大别山五针松的研究进展及保护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97-99.

[6]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

[7]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EB/OE].(1999-09-09)[2022-03-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072.htm.

[8]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EB/OL].(2021-09-08)[2022-03-2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9/09/content_5636409.htm.

[9]祝霞灿.大别山五针松生长发育情况调查[J].安徽林业科技,2005(4):8-12.

[10]汪为民.大别山五针松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J].安徽林业,2007(2):20-23.

[11]邢自琢,康忠铭.别山五针松核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9(1):48-51.

[12]江泽慧.大别山五针松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木材构造与材性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5(1):51-57.

[13]王传贵,柯曙华.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结构与材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1(3):51-54.

[14]汪敏.大别山五针松育苗与造林[J].安徽林业,2006(5):24.

[15]韩建伟,张智勇,王恩茂,等.大别山五针松种子特性及促进种子萌发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10.

[16]孙光新,赖天碧,邱辉.大别山五针松嫁接繁殖效果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1989(4):7-10.

[17]邢自琢,康忠铭.大别山五针松子叶和下胚轴进行离体培养成苗[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1):20-23.

[18]苏昌祥,钟稚昉,鲁长虎.动物在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天然更新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18,38(17):6194-6203.

[19]侯成林,高健,韩久同,等.大别山五针松病害调查(简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22(1):53-56.

[20]彭镇华.五针松组起源中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1):13-21.

[21]项小燕,张小平,段仁燕,等.濒危植物大别山五针松母树林花粉传播规律[J].广西植物,2014,34(3):333-337.

[22]韩建伟,王恩茂,张智勇,等.珍稀濒危物种大别山五针松花粉离体萌发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3):15-19.

[23]吴秩峰.岳西大别山五针松的种群分布、生存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6(13):193-194.

[24]王雷宏,黄庆丰,蒲发光,等.天马自然保护区大别山五针松与群落中优势种的种间关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7):960-965.

[25]项小燕,吴甘霖,段仁燕,等.大别山五针松种内和种间竞争[J].生态学报,2015,35(2):389-395.

[26]项小燕,吴甘霖,段仁燕,等.大别山五针松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1):55-61.

[27]徐观名.岳西大王沟大别山五针松种群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6,42(S1):69-72.

[28]Xiang X Y,Zhang Z X,Wang Z G,et al.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development of EST-SSR markers in Pinus dabeshanensis,an endangered conifer endemic to China [J].Molecular Breeding,2015,35:158.

[29]Xiang X Y,Zhang Z X,Duan R Y,et al.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Pinus dabeshanensis revealed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imple sequence repeat (EST-SSR)markers [J].Biochemical Systematic and Ecology,2015,61:70-77.

[30]付剑,漆俊,周林,等.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红外相机监测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21,47(4):6-10.

[31]付剑,詹先银,漆俊,等.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護区云锦杜鹃种群生态学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20,49(4):19-21.

[32]甄爱国,李世升,杨俊杰,等.湖北省英山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调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37-40,78.

(编校:唐 岚)

收稿日期:2022-03-24

基金项目: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英山管理局2021能力建设项目(20120210254);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大别山特色资源开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放基金(202020604)资助。

作者简介:漆俊(1965~),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方元平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大别山自然保护区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又见大别山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再见了,大别山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