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富春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实践及经验启示

2023-05-30李梦玥赵美玲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李富春经验启示农业发展

李梦玥 赵美玲

[摘 要]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发展农业是陕甘宁边区人民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选择。李富春在领导边区经济工作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带领广大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践,具体举措有:积极鼓励动员,进行宣传教育;推行开荒种地,改进耕作方法;奖励劳动模范,支持生产竞赛等。总体来看,他在边区发展农业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概括为:发展农业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农业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发展农业应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对推动当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李富春;陕甘宁边区;农业发展;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3)01-0034-07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的重要问题”[1]。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根据地,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便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根据地军民的基本生活所需。李富春作为陕甘宁边区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亲自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运动,为边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杰出领导者。他不辞辛劳、顽强探索,带领边区民众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起了“革命家务的基础”,使陕甘宁边区从贫瘠荒芜发展为富饶秀丽的“陕北的好江南”。

一、 李富春领导边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农业是筑牢边区经济根基的重要途径,是化解边区粮食危机的必然选择。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技术和严酷的政治环境等多重挑战,李富春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毅然承担起领导边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带领边区军民不懈奋斗,使农业生产运动取得了辉煌成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陕甘宁边区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农业是筑牢边区经济根基的重要途径。陕甘宁边区经济素不发达,近代以来因频繁的战乱而变得更加脆弱。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边区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规模也仅限于私人作坊。囿于长期贫困,商业也难以大规模发展。在这种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农业成为边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定边区的经济政策,必须从革命与战争的实际出发,必须把握边区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一时期,发展农业,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广大军民的基本需要,而且能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动力。因而,边区政府将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毛泽东也曾多次论及农业的重要地位,强调巩固经济基础“应确定农业为第一位”[2]131。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只有首先保证农业的顺利发展,才能够筑牢边区经济根基,从而为抗日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业是化解边区粮食危机的必然选择。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边区政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追求进步的有志之士和爱国青年,纷纷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将延安视为民主革命的圣地。从1937年起,就有许多爱国青年、国内外记者团相继奔赴延安。他们的到来为边区建设储备了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导致陕甘宁边区政府各个机关需要财政供养的人员进一步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陕甘宁边区脱产人员仅有14000余人,而到了1941年则高达73117余人,占到了边区总人口的5.37%[3]230。这些非生产性人员的增加,加重了边区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困难,造成了边区粮食紧缺的局面。这时边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大规模地发展农业,以解决粮食问题。

(二) 边区发展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恶劣的自然条件。陕甘宁边区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有着特点鲜明的地形、土壤和气候。边区地形复杂,主要包括“塬地”“山地”和“川地”三大类。其中,“塬地”已经属于半沙漠高原性质,一眼望过去看似平坦,但实际上却沟壑纵横,被许多深沟所切割;“山地”是边区最为常见的,由黄土高原常年冲蚀而形成;“川地”是被山峦之间的河流所冲积出的平地,这些平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原,往往窄而长,但因其地势较为平坦,且可以引河水灌溉田地,所以成了主要的农业区。边区土壤多为黄土,也有红黏土、石灰结核红土及各种冲积土。边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总体上为高原大陆性气候,还兼有山岭性和沙漠性的气候特征,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干燥寒冷,温差变化大。总之,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着边区农业的发展,给初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极大的生存挑战。

落后的农业技术。一方面,边区的生产工具较为原始。生产工具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边区农户在从事农业劳动时,使用的都是较为原始、简单的工具,如镢头、锄、镰刀等。但是,很多贫苦的家庭连这些最为常见的工具都难以配备。这就导致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业生产常常是广种薄收,即使农民再为勤劳也无法弥补工具上的落后。另一方面,边区的耕作技术也较为落后。陕甘宁边区虽然农业历史悠久,但其一直以来的耕作技术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为了防御频发的自然灾害,并恢复地力,边区农民主要采用间作和轮作的方法。施肥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然而在边区的农业生产中,肥料十分稀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农民播种时甚至不施任何肥料。此外,边区一些地方在给农作物播种之后,没有给作物锄草、松土的习惯,除了收割,很少会有其他的管理措施,这也导致边区粮食亩产量很低。

严酷的政治环境。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他们开始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先后在陕甘宁边区附近修建了五道封锁线,北线两道,南线三道,并派驻二十多万人的军队防守。此外,国民党还收买、培植了一些土匪势力,他们以破坏边区为目的,经常在边区交界处活动,有时还进入边区内进行袭扰,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严重地扰乱了边区的社会治安。除了采取武装进攻,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还对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停发八路军军饷,私扣海外華侨及后方进步人士给共产党的一切援助,禁止边区生产的产品向外输出。国民党的一系列恶劣行径给边区的发展,尤其是边区以外援为主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面对这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首先发展农业,以壮大边区经济实力,与外部势力作斗争。

(三) 李富春在边区农业发展中勇挑重担

抗日战争时期,李富春曾先后担任陕甘宁省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秘书长。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封锁,造成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经济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上的困难严重影响到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中共中央提出“我们应以最大的努力,来克服前进中的任何障碍,增加新的力量”[4]82,努力发展边区经济,以克服财政困难。在这一情况下,李富春同志服从全党工作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在负责中央组织部工作的同时,又肩负起领导边区财政经济工作的重担。1938年底,中央成立了由李富春牵头,叶季壮、曹菊如、高自立、李六如、刘景苑等组成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随后,又成立了中央财政经济部,林伯渠担任部长,李富春担任副部长[5]230。因为林伯渠常常在西安开展工作,无暇顾及中央财经部的事务,所以实际上是由李富春在做中央财经部的大部分工作,具体指导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使边区面临的经济困难愈加严峻。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向全党发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号召。之后,为解决和改善边区军队及人民穿衣吃饭的基本问题,他又提出了要依靠生产运动的主张。作为边区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李富春坚决拥护毛泽东同志的相关号召与主张。他认为要克服物质困难,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广泛的生产运动。基于边区的实际情况,他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运动应当把农业作为中心一环。边区政府为了有序推进生产运动的开展,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委员会,林伯渠担任主任,李富春担任副主任,由于主任林伯渠身为边区政府主席所承担的事务繁杂,精力有限,因而生产运动委员会的许多具体工作都是在李富春的领导下开展的。李富春凭借不怕吃苦的劲头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推动了边区农业生产运动的蓬勃发展,逐步奠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边区民眾的一致认可,毛主席也曾号召“中央机关干部都要像李富春一样学会做经济工作”[6]42。

二、 李富春在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李富春在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期间,坚决拥护并贯彻中共中央的各项政策,强调要将农业作为边区经济工作的中心一环。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领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动员,进行宣传教育;推行开荒种地,改进耕作方法;奖励劳动模范,支持生产竞赛。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李富春也为边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个人智慧与力量。

(一) 积极鼓励动员,进行宣传教育

开展农业生产动员,激发人民生产热情。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提出了要“发起全国人民的总动员”。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李富春在会上作了《加紧生产 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在全边区党政军各机关各学校所有脱离生产的部队机关学校大概有五万人;把这五万人集体的组织起来,这一个生动的力量是很大的”[7]。此时,边区的生产动员主要是面向党政军各机关各学校,所开展的生产运动规模有限。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之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边区的农业生产不能很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中共中央意识到农业生产运动不能仅限于军队和各机关,应当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劳动热忱。“于是便决定把边区部队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局部性的农副业生产,发展为整个边区的以逐步实现经济自给为目的的生产运动。”[8]276李富春作为生产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深入基层,对各机关各部队各学校各民众团体进行耐心的动员与说服,鼓励他们为增加农产品而斗争。在他的积极号召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男女老少都争先加入农业生产之中。

进行宣传教育,普及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除了在各大会议上对党政军民学进行动员号召之外,李富春还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工具,如报纸、诗歌、戏剧等,对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的目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他认为在边区大力发展农业的目的在于:第一,解决粮食问题,改善生活境况。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要解决所面临的经济困局,就必须敢于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与想要破坏边区生产的敌人作斗争,大力发展农业。农业发展起来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境遇也可以得到改善。第二,坚定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生产运动中,不仅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还要通过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边区民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团结到边区政府周围;更要用显著的成绩,向全国人民证明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正确性,证明我们党是有能力团结与组织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从而提高各阶层人民对于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他还对边区人民进行生产教育。他认为边区作为落后的农业区,需要对民众进行生产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生产办法,这样才能够实现“以少的劳动得到多的收获的结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证实了李富春等共产党人进行宣传教育的绝对正确性。

(二) 推行开荒种地,改进耕作方法

推行开荒种地,扩大边区耕地面积。面对边区耕地上的困难,林伯渠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1939年3月,李富春根据这一安排,向各机关、学校、部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他们每天下午停止办公,出动全体人员进行开荒种地。为了推动这一任务的有序开展,他带领财经部按照各单位的人数、劳动等级分配了具体的开荒数量,并在延安附近的荒地上划分了开垦区域,打响了边区农业生产运动的“第一个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李富春率先垂范,自觉执行不迟到早退、不损坏工具和听从指挥的三大劳动纪律,领导各机关人员顺利地完成了开荒突击的任务,也在民众中掀起了开垦荒地的热潮,使得开荒成了普遍的运动。在边区“日夜都有动人的景象,黎明时分,成群结队的人们,已荷锄抗镢上山了,登高一望,到处都是挥汗如雨的垦荒者。夜晚,一孔孔窑洞的灯火却亮了起来,万家灯火与点点繁星交相辉映”[9]104。在李富春的带领下,开荒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原定计划本是开荒60万亩,在1939年进行生产总结时,边区民众实际上却完成了105万亩[10],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数。

改进耕作方法,提高边区生产技术。在陕甘宁边区,除了绥德分区的耕作方法较好一些外,其他地区的耕作方法均是粗放型,效率低下,粮食收成不高。在完成开垦荒地的任务之后,边区的土地得到充分开发,耕地面积已经扩大不少。这时,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就需要开始改良边区农民的耕作方法。毛泽东在总结了抗战以来边区农业生产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之后,提出的农业发展的八项基本政策中,就包含着提高农业技术。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室在实地考察了边区各地农业生产的情况之后,提出“在边区目前条件下,改良农作法的问题,不仅成为必要,而且已是完全可能的了”[11]551。为了较快地改进边区耕作技术,李富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深耕、施肥、除草这三项具体措施。其中,施肥是边区政府极为重视的一项措施。针对边区存在的肥料不足问题,陈云、李富春及中组部的其他同志们带头四处搜集肥料。当时,一些在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们看到这一景象,都感到十分惊奇,赞叹不已。在李富春多施肥的号召下,边区各地广泛开展了积肥运动,增产了不少细粮。总之,通过改进耕作方法,边区的农业生产焕发出新气象,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三) 奖励劳动模范,支持生产竞赛

奖励与表扬劳动突出的组织与个人。发展农业是为了人民,具体的生产办法是由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创造出来的,对这些办法进行总结提炼,目的是将宝贵经验推广到群众中去。劳模运动就是其中一个鲜活的例子,也是我们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路线的具体表现。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生产运动奖励条约》,规定:“凡参加生产运动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单位或个人,成绩优异者,均可受到奖励”[12]161。李富春积极践行边区政府这一政策,十分重视奖励生产中的劳动模范,他认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现、培养模范工作者与劳动英雄,是发扬革命队伍中每个人的一技之长、每个人的创造性,把各方面工作推向前进的重要办法。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模范的选拔,他提倡制定更加完备的劳动奖励制度。在李富春的推動下,边区政府又颁布了《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及其代表选举办法》等文件,规范了劳动模范的选举过程。随着劳模运动的持续推进,民众的生产潜力得到了极大激发。在1945年召开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到会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共有476名,还有500多名来宾及旁听者参加了会议[12]379,充分反映了劳模运动在边区产生的较大影响力。

支持生产竞赛,推动农业发展。在生产奖励制度的刺激之下,边区涌现出不少中国版的“斯达汉诺夫”,在农业生产中就发现了吴满有这样的模范人物。1942年,《解放日报》刊登了关于模范农民吴满有的报道之后,各抗日根据地都掀起了学习吴满有的热潮。安塞县的劳动模范杨朝臣主动给吴满有写信,提出要与他开展劳动竞赛,并定下了生产目标。边区政府得知这件事后,将劳动竞赛这一形式推广到各部队、机关与学校中,要求每个人都积极参与。随着生产竞赛在边区的不断发展,李富春积极响应毛泽东同志“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应当把这种生产竞赛变成群众性的运动,要由个人之间的生产竞赛,发展为机关之间、工厂之间的比赛,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在他的积极倡导之下,中央秘书处、宣传部、组织部等多个部门都主动签订了劳动条约,开展劳动竞赛,在边区掀起了一股农业性生产竞赛的热潮。此后,边区举行的生产展览会,进一步刺激和鼓舞了广大民众的生产热情,把生产竞赛推向了高潮。生产竞赛的实行,推动大生产运动向纵深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农业的发展。

三、 李富春在边区领导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李富春在边区领导广大军民进行的农业生产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经济困难,而且保障了长期抗战的物质需要,成为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领导农业发展时,他十分注重发挥思想动员、科学指导与物质激励的作用,这些对于当今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来说,依然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 思想动员:发展农业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农业是民之根本,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领导边区发展农业的具体实践中,李富春同志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注重对军民进行思想动员工作,使人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对民众进行思想动员时,也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利益引导的原则。“追求和实现一定的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1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边区民众最基本的诉求就是吃饱穿暖。李富春在领导边区农业发展时,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4]649的指示。他在代表中共中央对边区民众进行思想动员时,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生产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改善边区民众的生活。因而,他所开展的思想动员工作,才能够充分调动起人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思想动员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因而,针对当前一些地区出现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动员,并加大种粮补贴、奖励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同时,也要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各项补贴政策落地生根,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农民个人,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只有坚持利益引导,紧扣人民利益开展的思想动员,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实现动员的目标,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坚持动员方式的多样性。李富春在边区发展农业的实践中,除了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与耐心的说服工作,还积极运用多种载体(如报纸、诗歌、戏剧等)对人民进行思想动员,这也是这一时期的动员工作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动员方式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因而我们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创新思想动员方式。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开发新型动员方式,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探索“党建+乡村能人”的思想动员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各地区村内具有一定威望、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能人,以党建为抓手,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同时,依靠自身人格魅力,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农业生产。此外,当前要实现我国农业的新发展,必须意识到,对人民开展思想动员工作,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应引导民众树立革新意识,勇于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 科学指导:发展农业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

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当时边区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但李富春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需要自然科学界帮助提高的方面是很多的,诸如农业、畜牧业、工业、运输业、盐业及改善生活等等许多实际问题,无不需要自然科学的指导,无不需要技术来解决”[15]30。在农业生产中,他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改良边区农业耕作方法。经过不懈探索,他带领民众提高了边区农业的耕作水平,为农业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提供了可能。

科技的发展应符合现实需要。边区所发展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些科学技术是为抗战、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服务的,是和边区的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具体而言,在农业生产中,边区科技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农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在现代社会,我国农业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助推。科学技术不是经院式的学问,研究新的科学技术不能脱离农业发展的实际,而是应当坚持需求导向,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每年走向市场转化为产品的比率不超过50%,能达到规模应用的则不到30%[16]。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的现实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应当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广泛调研。唯有秉持务实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才能研究出符合当前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其次,要建立起健全的反馈机制。派驻技术专员驻村跟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反馈并调整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方能真正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有效推动农业发展。

坚持自力更生地发展科学技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边区的一切发展都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以李富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边区农业,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因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17]121。在全球经济增长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地发展科学技术,以先进技术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必须依靠坚实的政策保障。应当积极制定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项政策,在政策与制度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其次,要着力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加快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更加全面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一批实践能力强的青年创新人才;构建立体化引才模式,加大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配套保障机制,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造活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

(三) 模范激励:发展农业应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培养劳动英雄,使之成为新的群众领袖。如果没有千百个群众公认的劳动英雄,想要把生产组织起来,是不可能的”[18]21。李富春在边区带领军民发展农业生产时,注重培养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育、激励大多数人。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劳模运动,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热情,而且在其他建设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当今社会,我们要正确发挥榜样的作用,就需要选举出真正被人民群众所认可的先进典型。

创新劳动模范的选拔形式。除了在实践中挖掘劳动模范,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选拔形式来发现更多的典型。李富春在边区农业生产中积极推行的生产竞赛,是发现劳动模范的创新形式。生产竞赛运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劳动英雄,也将边区的农业生产推向高潮。边区生产竞赛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其形式的新颖和计划的详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也应当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及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劳动模范的选拔形式。一是要不断创新劳模评比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比以往更加丰富,我们也应当随之不断创新评比形式,采取线上投票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组织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等方式,發现农业生产中的先进典型。二是要制定好详细的评比细则,以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无论采取何种评比形式,都必须确保程序的规范与透明,因为只有经过严格公开的审查才能选出群众广泛认可的模范,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

注重对劳动模范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劳动模范的示范效应,能够给广大的群众以实际的鼓励和刺激。良好的宣传工作,对于发扬劳模精神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选出劳动模范之后,李富春坚决支持中央机关通过报纸、戏剧、开大会、举办展览会等形式,对这些劳模进行广泛的宣传,将他们打造成了一本本立体的教科书,在边区民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9]2,新时代依然要高度重视对劳动模范的宣传,发挥劳动模范在农业生产中的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主流报纸等,对先进典型进行直接有效的宣传,以劳模精神的先进性熏陶人民群众,以情感人,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从而激励人们不断向着争当劳动模范的目标迈进,将见贤思齐逐渐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另一方面,要搭建发挥劳模作用的平台。通过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师带徒、劳模一帮一等活动,让劳动模范得以在实践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民众投身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

李富春在陕甘宁边区带领广大军民进行的农业生产实践,将农村经济发展与抗战大业相融合。他通过思想动员的办法,将边区人民有效地组织到农业生产中,以开荒种地、改良耕作方法、奖励劳动模范、开展生产竞赛等一系列有效途径,重塑了边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人民的传统观念,在边区树立起了劳动光荣的理念。边区农业的发展,既改善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满足了他们的基本诉求,又给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历史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兴衰更替的真实记录,是最好的营养剂。以史为鉴,汲取当时的经验教训并运用到目前的农业发展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视角,有益于我们推动农业发展恒久不衰,对于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J].学习与探索,2021(6):98-10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东方.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2辑[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5]房维中,金冲及.李富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利广安等.纪念李富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

[7]李富春.加紧生产,坚持抗战[J].解放,1939(65):8-13.

[8]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时期大事记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刘东社,刘金娥.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李富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初步总结[J].解放,1939(85):7-9.

[1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12]中国延安干部學院.延安时期大事记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3]甘泉.略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J].江汉论坛,2013(10):90-9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李富春.李富春选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16]毛长青,许鹤瀛,韩喜平,等.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的意义、挑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21(12):137-143.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8]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7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19]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李梦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450010;赵美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300350。

(责任编辑:成 虎)

(校 对:木 子)

猜你喜欢

李富春经验启示农业发展
一道课本例题的解法探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1960年代初期李富春农业恢复发展思想探析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周恩来与李富春夫妇在中南海的“文革”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