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化”教学探究
2023-05-30王媛
王媛
摘 要:新时代条件下,思政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理讲好思政课”、探索有效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是当前思政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讲故事是思想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文章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运用“故事化”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创新方法及其重要意义。为了提升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意愿和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环节利用现有课程建设基础,运用“故事化”手段,實现“会讲故事”向“讲好故事”的转变,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水平。
关键词:故事化;创新;思政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81-04
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共性,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着难忘的童年听故事、讲故事的成长经历,每个人内心里都驻着很多印象深刻的故事里的英雄,人们通过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生活,也逐步塑造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讲故事是思想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1]。讲故事,就是用叙事的方法讲述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或者用陈述的方式回顾一件往事。通过讲故事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和语言的组织,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受众群体能够产生共情和进一步的反思。每一个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或精彩、或感人、或有意义的故事。
思政课“故事化”教学方法的提出与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该方法常见于广播电视传媒领域内的电视科普节目与自媒体短视频内容之中。相较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故事化”讲述方法大幅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与短视频内容的完播率,也促进了各学科教学方法改革新的思考。众所周知,理论课程一直是思政教师最为棘手的模块,其中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一度削弱了受教育主体对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在大班授课时频繁发生替课、逃课、旷课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教学难题,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项目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育功能出发,找到“故事化”形式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育的共通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借助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和现代化信息平台将死板的理论内容进行故事化讲述,进而大幅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概述
(一)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自学校成立以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便确立了“精益求精”的校训,在思政教育中更是秉承“三全育人”原则,在课程实施中力求开放性的设计与科学化的管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依托海河教育园区思政实践基地,不断探寻教材理论模块与思政实践课程之间的连接桥梁,使思政教育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在思政课程改革中探索出一条“故事化”方向,同时参照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特点,将思政教育向多层次、多方向、多角度、多时段实施,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
(二)现有思政课堂基础
1. 重视思政课程教学建设
按照天津市教委对高职院校思政学科教学科研机构的要求,学校设立具有二级教学资质的独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各专业思政课程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明确的科学教学团队工作体系,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设不同的分管人员,使得学院的日常教学、科研任务安排妥当。同时在管理模式上采用党政齐抓并管的方式,将思政学科作为建设重点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占地5000平方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 关注思政育人实效性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学校认真设计思政课程修习的学分架构,将“三全育人”的教学改革理念贯彻到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借助校内多元灵活的社团环境,为包括社会宣讲、义务劳动在内的思政课外实践创造条件,同时委派马克思主义院思政教师在校内红色社团担任指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学校打通思政课堂师生之间的互评通道,利用院内思政App完成网上扩展授课及学期末的课程互评。
3. 注重发挥思政资源优势
作为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牵头单位,学校积极将各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整合。自思政联盟成立以来,联盟院校积极推进思政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研,汇集多校在思政教学中的优秀经验,借助各校已经建成的信息化平台多次对思政课重难点进行协同备课,使得联盟内的十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堂的专项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4. 推进“故事化”改革调研
项目组首先从授课效果上做了对比调研:此项调研涵盖大一部分班级,共计1012名学生。结果显示,在传统课堂,有80.73%的学生会觉得课程无聊,决定靠死记硬背来通过期末考试,课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都不高,会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仅有16.56%。
而在创新课堂上,学生普遍反映喜欢参与课程,在完成课程任务后有成就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有获得感;容易被课程内容吸引,有代入感。并且17.2%的学生通过课程开展受到鼓舞,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坚定了人生理想。对比下,只有4.37%的学生无法融入课程,不喜欢参与活动。
在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项目组对“故事化”课程教学做了目标样本研究,选择不同专业的10个班级做数据统计对比,目标班级涵盖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五个专业。数据统计发现,10个目标班级学生上课出勤率基本达100%,极个别未上课学生均因不可抗力。课程的吸引力高,学生进入基地后被课程内容和基地环境吸引,均能够主动融入课堂,对课程关注度和参与度达93.3%,远高于传统课堂。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故事化”教学案例
项目组结合思政实践条件和教学经验,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故事化”改革,课程内容设计时融入红色故事、党史故事、四史等内容,力求达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清学理,传达价值观,推进思政课程“故事化”改革。以教材中第十三章的第三节第二个模块“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例,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为学生营造沉浸式“故事化”教学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善自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深度。
(一)课前导学
1. 为学生精准推送案例資源
任课教师利用班级微信群、慕课App向学生定点推送课程相关的预习资料。以短视频讲故事形式,围绕本次课程核心知识点,搭配相关课件,使学生在课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背景、应用领域及实践效果进行初步了解;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故事资料和视频。此外,项目组还利用学院自身完备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为学生开放3D数字马院平台,为学生讲述新中国历史上的各类外交故事,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令学生得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对预习问题的自学了解。
2. 学生完成初步自测自评
任课教师借助同样的平台渠道向学生提供课前测试作业,以敦促学生完成高质量的预习活动。学生借助课程平台完成本主题知识自测自评的同时,其作答的具体结果也将成为任课教师调整知识侧重点的关键依据。此外借助App平台的互动性优势,学生在完成习题后可在讨论区进行答案探讨或提出问题,学生在平台讨论区的活跃程度将最终以量化的形式在学期末成为教师评分的重要标准。
(二)理论学习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用“故事化”的感性理解代替对具体细节的死记硬背。
1. 运用已有知识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故事性连接导入课程
在课堂授课伊始,教师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V视频,在深沉的诵读声和飘荡的驼铃声背景中,带领学生的思绪对我国古代的外交历史进行回溯。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讲述了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哪”,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讲述和教师的总结,使学生了解该诗作所描述的丝绸之路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新繁荣,进而导入课程。
2. 结合预习知识,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故事
随着思政课堂渐入佳境,教师以照片组的形式对“丝路”历史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随着图片由古代壁画变为现代摄影照片,教师最终展示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的图片,以此引出相应的政策背景及内涵模块的理论知识。同时,利用播放“一带一路”短视频的方式,以其中恢宏的背景音乐和纪录片中宏大的故事内容充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更直观而深刻地掌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3. 运用实际案例故事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中欧班列的“加速度”、杜伊斯堡枢纽以及中巴互利合作、文化交融、患难与共的动人故事,使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在发展中不断前进、在合作中茁壮成长[2],各领域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使学生明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历史,更面向未来[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4]。
针对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采用互动的方式,学生在前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事依次从中国的大国实力、决策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角度出发进行小组发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遇与成果属于世界[5],以此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牢牢树立于受教育者心中。
为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设计课后思考及实践活动的主题,如要求学生查阅与本专业相关资料,完成“‘一带一路上的我和你”演讲稿,以充分调动学生灵活使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思维,完成各知识模块的协同互补。
(三)实践延伸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的“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 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形象地说明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性[6]。项目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细致研究,依托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对思政实践教学及“故事化”改革进行具体细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出《实践教学手册》。创设了“进浸式”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声光电模图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进”和“浸”为研究核心,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景”“情境”学习氛围,发挥第一、二课堂联动作用,增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行同向效应,让思政课有理、有情、有趣、入脑、入心。
在实践课实施过程中,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不同的主题模块,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践任务,以“讲演诵唱”的形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课讲出来、演出来、诵出来、唱出来,例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块,以“大道至简”为主题,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在“一带一路”模块,以“互利共赢”为主题,以小组的形式排练情景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使思政理论知识入脑入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学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用基地内所共享的虚拟现实体验设备进入数字化互动展览馆,在该虚拟展馆中学生将扮演导游的身份沉浸式体验、讲述“一带一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将所学具体知识进行实践性应用。最后对“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进行畅想,把自己的成长与未来国际走向紧密结合。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故事化”教学实效
(一)区域思政教学带动实效
学校将“故事化”教学经验推广至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兄弟院校,得到各高职院校的支持和关注,使得“故事化”授课方式得到广泛认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举办了思政课情景剧大赛,学生通过情景剧大赛的实践活动,了解中国故事,深化对思政课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四个自信”,同时也从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二)教学模式协同作用实效
学校将“故事化”教学课堂进行延展,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和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中形成协同机制。“故事化”授课模式并非独立存在于高职思政课堂之中。教师要讲好故事,教育对象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要实现学生对故事的真正领悟,还必须安排实践途径。而思政课堂的“故事化”环节正是连接知识灌输与知识运用的纽带环节,创新解决了高职院校教育谁、怎样教育和为谁教育的难题。在“故事化”推进过程中,大中小学、中高职一体化的协同学校所举办的各类话剧表演、辩论赛中出现更多的思政教育元素,被搬上舞台的思政故事无不感动着每一个参与者和观看者,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方官网的留言通道显示,校内师生及学生家长对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很高的评价。
(三)实践成果社会服务实效
思政课程“故事化”改革成果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通过项目组成员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个个感人的案例故事,用于实践课程及接待来访。截至目前,接待各方参观来访者5万余人次;承接学生实践学习1.2万余人次,承载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学堂100余学时;学院主持牵头天津市50多所大中小学校思政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区校间、校校间”区域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学习课堂、品牌课堂、移动课堂、实践课堂,提升了育人质量。
四、结语
“故事化”教学丰富了现有思政学科理论课堂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教学效果。但对故事化教学效果的考核以及评测体系的搭建还存在研究空白,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体系化完善和全新角度扩展。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最新修订和实施,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必将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也必然会显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用于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不断进行升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故事化”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娟,王习贤. 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理论体系[J]. 湖湘论坛,2019,32(06):13-21.
[2] 张茂荣. “一带一路”五年成就輝煌[J]. 理论导报,2018(09):25+27.
[3] 霍孟林.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之路径[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1-4.
[4] 杨新华. 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特点[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05):87-91.
[5] 孙建光,王宇星.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言战略构建研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1):67-70.
[6] 鲁微微,高艳慧. 油画综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67.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