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体系探究

2023-05-30李燕郑梦婕王佳佳

关键词: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美育

李燕 郑梦婕 王佳佳

摘  要: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全方位加强并完善校园美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个性审美,可谓是高等教育当前乃至今后任务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树立科学化的高校美育评价理念、秉持差异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标准以及坚持多样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方法,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切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美育;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美育评价体系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对中国特色现代高校美育评价制度进行探索,进一步将完善高校美育评价体系的目标任务作为工作重点,所有普通高校务必将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本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并以其作为办学评价的重要因素进行督导及检查。[1]

这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明令,使得高校美育工作有可以追循的根据、有可以遵守的规则,为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高创新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制度的保障。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从树立科学化的高校美育评价理念、体现差异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标准以及坚持多样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将评价体系作为杠杆切实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

一、树立科学化的高校美育评价理念

如果说教育目标是学校教育的第一支点,那么教育评价就是撬动学校教育发展的第一杠杆。[2]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叶小钢曾强调,美育评价是对美育活动、美育过程和美育效果进行准确价值判断,以期提高美育质量以及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高校美育评价指的是对美育活动的前期筹备、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和价值判断,它具有导向、诊断、激励、管理等基本功能。因此,树立科学化的高校美育理念,要求充分认识到新时代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多元性、完整性以及互动性。

(一)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性”是管理科学技术名词,摘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管理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其定义是:由于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特征、目的和行为,所以形成的系统特性相互区别。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三个方面,能够得出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多元性更具体可靠的结论。

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3]传统意义上,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过往的评价模式也是把教师放在核心地位,学生缺乏评价权。然而,对美育工作的评价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各方都参与,才能得到更全面、更多维的结果。因此,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校内的美育指导教师、辅导员以及受教育的学生,而校外主体则应包括地方教育部门、校企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同时,还应组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第二,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受限于长期以来唯量化的评价导向,目前对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考核侧重于采用知识点测试、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考核方式单一。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美育工作的评价要把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囊括其中,这就对美育评价的人文性、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客观的量化评价和主观的有效性检查结合起来,同时,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既要采用群组终结性比较评价,也要实施个体形成性发展评价,兼顾差异、鼓励创新,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第三,评价内容的多元性。目前,高校美育评价主要是评价高校美育教育质量,尚未涉及高校美育管理、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评价内容多元性的重视,可以让美育评价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就整体而言,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内容须包含对学校美育教育、管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多方面的评判,内容上则应更综合化,既涉及评价审美感受,也涉及评价逻辑认知。

(二)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的完整性

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应遵循完整性的理念和原则,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求,有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对具体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观测和评价。

针对美育工作成效的最终测评,应当坚持以师生的审美水平、审美能力、知识获得和运用情况为中心。例如,通过选取现代教育学、现代美学、社会学、体系统一论等多学科的测量分析视角,借鉴教育评价核心理念和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结果,在保障等方面开展多样性、整体性的研究设计。高校美育评价的主体、目标、标准、方式、工具等也可围绕美育教育實施过程、学生美育综合素质表现等内容。

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目标、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应当对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全局部署。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看到美育工作评估的本质和意义,尽可能地去完善和优化工作内容和手段,做到充分保证学生美育工作评价过程的完整性、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从而整体和扎实地推进美育工作。

(三)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的互动性

“以培养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艺术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美育的解释。由此可见,美育不仅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真、善、美,统一健全人格塑造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4]美育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其必然会充满互动性的特质,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也要树立相应的互动性理念。只有将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考核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衔接起来,才能充分彰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逻辑机理。

所谓树立互动性的评价理念,主要是指将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有机结合,通过网上评教、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发展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艺术修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动态整改。互动性评价应注意:一是要对学生客观公正评教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评教有的放矢,更具建设性;二是合理分配学生在评教中扮演的角色,均衡权重,让整个教学评价更加合理;三是把评教活动创设成一种共同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觉到他们在一起努力和成长。[5]

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单纯地教授美学知识时或许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和审美实践能力时,结果却往往不够理想。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的新青年,他们思想活脱、个性鲜明、有所追求、朝气蓬勃。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分辨真与善、美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秉持差异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标准

实践性和体验性是目前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使得高校很难以传统的方式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准确的评判。著名的美学学者蒋勋在其所著的《美的觉醒》一书中曾经提及过这样一件趣事:在美学课程的考试中,他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作为考试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高分,只有个别分数低的学生。但他记得很清楚。在这些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的学生中,有一位曾在聆听这首乐曲最后乐章时,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引发了蒋勋的思考,美学考试中名位前列的学生,在美的感悟上是否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也有人虽然只答得低分,却被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的美学课程得分可能不高,但是他对美的感觉却超出了所谓的“高分”。从此,蒋勋幡然醒悟道:“也许,美,根本无法被打分数。”[6]

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则是对既定对象和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评价的参照和基准,判断管理任务是否达标、工作模式或好或坏,不应以个人意志和经验为主,应以客观和量化的标准为准。由此可见,针对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评价体系要依托完善和多元的指标,对美育特征、美育现象进行多维测评,在积极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同时,也要做到鼓励维持个体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再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艺术养成,而是要从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情感教育以及综合性审美体验等不同维度,充分体现差异化的评价标准。

(一)价值观塑造

美育是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大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品格能否提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美育教育的强化过程中,如何做到在培养个人审美观念的同时,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目标。2022年5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杜卫在网上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美育理论”北京大学美育论坛暨高校优秀美育课程案例交流会上表示:艺术人文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认知、体验、理解传统艺术的人文意义,树立纯粹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价值观。因此,艺术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7]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下赋予高校美育的时代使命,也是高校美育本身应有的目标与追求,为高校美育教育注入了灵魂。高校学生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根铸魂,这促使高校美育工作必须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把握准确无误的美育方向,切实增强组织保障,营建校园美育文化,构造美育课程体系,全面创启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全新局面。

(二)人格养成

从古至今,美育对培养与塑造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往外看,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曾有艺术、哲学、历史、体育、数学等科目开设的踪迹;往内看,先秦时代也有举足轻重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个体塑造可谓是美育的中心功能,它让学生在审美课程教学和审美实践活动中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令其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西方美学家席勒先生认为,美育的本质关乎人性,最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美育体现在人格培养上,其本质是德育的一种实施路径,是连接理性与感性的桥梁,经过各种美的艺术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气质、修养、情感等各方各面,促使人自身精神层面达到和谐与健康,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协和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8]

(三)情感教育

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学者、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奠基人——王国维,曾明确表达过“美育即情感教育”这一观点。在中西方美育思想影响之下,他接受了中国古代艺术与情感关系的艺术“言情”论的美育观点,其精神内核在于明确提出了情感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具有愉悦性、超功利性、间接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统一的特点,需要通过高尚的文学艺术作为实现美育的手段,达到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目的。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到,審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9]情感教育作为审美的中心,是连接审美与教育的纽带,是促使审美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动能。情感的激发不仅能够丰富人的感知,还能增强个人的理解力,从而有助于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育人实践中,审美教育能够启发人的情感活力,直通教育的根本。

(四)综合性审美体验

体验是实现审美和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综合性审美体验也是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体验本身就是高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审美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在审美中体验是主体与对象互相融合、创造新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高校教育活动中缺乏体验,师生就会无法相融,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知识也会因为无法抵达人的心理结构而在促进人发展的进程上受到阻碍。实践表明,美育若想真正发挥吸收知识、增强能力、启发意义、完善人心的作用,就必须经过体验式教育。

古往今来,有一件事始终被视为美育的根本核心,那就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审美,激发他们的欣赏情趣。“美”作为一种感性的直观感受,往往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生活中,美随处可见,审美体验也随处可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出现美。只要有美,就会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形式为内容效劳。无论何种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令受教育者能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因此,若要让高校学生收获较佳的审美体验,理应将审美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融入学生的个人成长当中。

三、坚持多样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方法

纵观近年,高校教育体系虽然设置了教学课程,建立了评价体系,可唯独缺少了对美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因此,教育部在新时代普通高中美育工作中提出了最新要求——探索中国特色现代高校美育评价制度,推进高校美育评价体系建设。

教育评价有诸多模式与方法,基于前文中所提到的高校学生美育工作评价理念的多元性、完整性和互动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差异化等因素,美育评价方法的选择和界定必须慎重选用。因此,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必须要适应评价的对象和内容。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也要有所改变。否则,这不仅很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还会影响到美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若想遵循美育规律进行美育评价,主流评价方法包括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体验型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无论选择何种方法,都要符合目的性、规律性,并具备可执行性。

(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后,为进一步了解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每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能否达到各科教学目标的最终要求,就属于总结性评价。

由于美育是一种集感知性、获得性和内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教育形式,这就导致它的教学成果很难像其他知识型或实践型知识教育一样,进行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判。一方面,美育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境界及人性完善程度的影响为主要体现,这一切都是数字无法量化的。高校应当按照定性评价的要求去建立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美育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需要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而这些又都是可以而且必须量化的。

因此,对高校学生美育工作开展总结性评价,第一是要注重考察美育工作者对美育目标的确立与实施情况。通过考察目标的设立是否正确和明确、是否对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统领作用、是否体现出审美特点、是否做好对应的规划、是否有将美育工作具体落实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对美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到位作出定性判断。

第二,由于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总结性评价还可以围绕美育是否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展开。举例来说,可以重点观察学生的成长状况,具体考察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大学生喜欢什么。这是审美趣味方面的表现。二是大学生要表现什么,这是审美能力的问题。三是大学生要发展什么,这是审美理想的问题。

第三,根据美育的特性,量化评价应当以定性评价为基础,并在不改变定性评价的要求下,作出适当地延伸。例如,针对美育评价的知识、技能等条目可进行量化考核,并存在量化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可避免定性评价中的主观意识。对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学习的出勤频率、技能运用程度以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及时发现教学问题的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一般以非正式考试或单元考试的形式进行,内容应涵盖单元教学的所有教学重点。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和知识难点,通过在教学中得到第一手的反馈,以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然而,考虑到美育对人的涵育属于“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美育课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衡量或者形成简明精确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对正处于进行状态的教育活动得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形成性评价是在形成阶段中进行的,那就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来改造这一过程”“找到各种方法”,把过程中各个环节甚至细节得到的“评价的各个结果”跟被“认为重要和值得为之努力的各个学习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10]

(三)体验式评价

体验式评价也是最适合评价美育成效的方式之一。在审美活动的学习和体验是美育的必要条件,审美素养也只能在这样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符合美育特点、行之有效的是‘体验,‘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觉,与对象交流,唤起深层情感,形成共鸣,获得审美享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11]

体验式评价适用于任何审美活动与美育形式。在美育评测或学生审美素养测评中,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评价者要控制这种评价方法,必须具备丰富的评价理论知识储备和成熟的评价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审美素养,具备一定的审美技能。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以美感体验为主线实施的教育途径,美育的过程性体验式评价自然要与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的实际实施过程密切相关。否则,评价结果既不是艺术素质,也不是审美素养,只留下知识和情感的回忆。

(四)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美育评价方法,是一种以被评价的个体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基准,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判断的评价方法。[12]简言之,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个体与自身进行比较后的评价。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个人的身心要素,也可以是某一方面之间的比较。例如,个人的影视审美素养与戏剧审美素养相比较,审美素养与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相比较等。这种评价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在充分尊重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更准确地评判个人的优缺点,因材施教,适当减轻了与他人相比较和集体统一评价的压力。从美育评价的角度看,由于美的种类和审美活动丰富,且与个人的身心条件以及自我选择密切相关,采用个人内部差异评价法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语

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是“五育”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使命,高校美育工作要坚持从树立科学化的高校美育评价理念、体现差异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标准以及坚持多样化的高校美育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以评价体系为杠杆,切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为我国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2-1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赵伶俐.基于目标与课程的美育质量监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5):87-99.

[3]朱丽,李卫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伦理审思[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7-11.

[4]韩凝玉,胡燕,韩一杰.大学校园中文化景观的美育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08):60-61.

[5]邹洪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J].大学,2021(44):101-103.

[6]蒋勋.美的觉醒:蒋勋和你谈眼、耳、鼻、舌、身[M].台北:远流出版社,2006:25.

[7]翟群.美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专家研讨新时代美育的理论建构[N].中国文化报,2022-05-29(03).

[8]高洪.美育铸魂:新时代中國美育的使命[J].美术研究,2021(04):6-8.

[9]杨琼.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9(11):38-39.

[10](美)B.S.布鲁姆.教育评价[M].邱渊,王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28-229.

[11]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N].人民日报,2019-01-13(01).

[12]赵伶俐,文琪.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4):22-29.

责任编辑  杨定明

作者简介:李燕,中山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郑梦婕,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党政管理干部、实习研究员;王佳佳,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人才强国战略下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1GXSZ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美育教师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