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3-05-30赵立霞
赵立霞
摘 要:党史学习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选择,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促成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创新,实现了学生的“学史力行”,但当前党史学习教育也存在一定问题。找准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三要素,即重视情感教育、实施体验式学习、夯实理想信念,并据此拓展有效路径,合理设置党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精准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情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3-0005-04
高校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21年,高校积极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使党史进一步为大学生所熟知。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方兴未艾,分析党史教育的必要性,梳理当前党史教育现状,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要素,开拓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才能更好地推进党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要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学生,教育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必然要求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一)党史学习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选择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从全员育人、课程思政到党史学习教育,思政体系吸收先进教育因素,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合力量。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为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实行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契机。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这一论题的提出启动了高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2021年2月,《關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颁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2]。2021年5月,《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颁布,至此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学习党史的总体安排。各地高校也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高潮。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意见》,标志着党史学习教育进入新阶段。而高校也应在新阶段总结经验,将党史学习教育深化。
(二)党史学习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丰富的历史资料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党史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英雄人物事迹可供大学生学习,并以其可信度高、多样性、鲜活性打动学生。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索和实践,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素。其次,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日益凸显,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特征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突出,其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是长期教育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源于自身体验而获得的认知。在常规的考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具备一定的党史知识储备,但缺乏情感的融合和理论的提升。党史学习教育以革命建设的现实成就、红色人物的现身说法,形成立体化的历史资源,激发大学生树立深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从而使知识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现状梳理
在党史学习教育推广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1. 党史学习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整合创新
一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党史教育优势资源共享。从教育资源比较中可以看出,各级各地高校在办学质量、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因此存在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不均衡逐渐得以改善。2021年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集中优势教育力量,通过“同上‘四史思政大课”“红色青年文物说”等优质节目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思想政治课的盛宴,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党史学习热潮下形成的教育合力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文化资源支撑。党史学习教育是全民范围的学习,在国家号召下,各行各业均从党史中挖掘素材为己所用,一系列党建网站和App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各地区各单位高水平的党史微课、微视频涌现,壮大了党史教育的力量,与党史学习教育有关的文化产品迅速兴起。
2. 党史学习教育促成了大学生“学史力行”
基于多个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以及各高校党建专栏,可以看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高校均能挖掘校史中的党史素材,制作精美视频,向大学生讲述学校发展历史中共产党员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奉献终生的故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以红色歌曲表达师生向党之心、爱党之情的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参与。更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讲党史、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全国各地均有规模较大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以湖北为例,2021年全省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活动24064个,活动总时长1366542.06小时,参与人数342053人,参与人次487150人[3],体现了大学生变党史学习的受教育者为传授党史的传播者,从“学”到“行动”,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转化。
(二)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大学生党史课程体系学习效果不明显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存在有利的条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主要依托党史课堂讲授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课堂讲授以党史为主,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形势与政策”等为辅。党史课程是各高校新设课程,党史教育效果尚未凸显。而从以往教育效果看,以上课程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以集中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大学生党史知识不够丰富,对党的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够深入。究其原因,首先是年代隔阂造成大学生对党史缺乏了解。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看,目前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其所处时代在快速向前发展,大量新事物涌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时代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对改革开放前的很多历史事件不熟悉、难以理解。其次,当前大学生正处于“卷”时代,面临着非常大的考研、就业压力,因此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自身职业发展中,党史学习热情不高、探究兴趣不大。这增加了高校课程党史教育的难度。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党史教育存在局限性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党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快地实现党史教育的普及。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红歌传唱、红色舞台剧等,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但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参与范围不够广泛,参与活动的对象常局限于部分同学,如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低年级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而高年级学生沉浸在更紧张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整体上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丰富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追求趣味性的现象,不易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奋斗精神。最后,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常因当前高校主题教育而设计举办,缺乏教育活动的持续宣传和后续影响力。
三、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三要素
1. 重视情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情感的重要性,强调要著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以情感教育触动学生,将党拟人化,更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毛泽东同志在党成立二十八周年前夕,曾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拟人化,他指出,我们的党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4]。时至今日,党从领导革命筚路蓝缕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国际事务上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正处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党从诞生、弱小到发展壮大,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与人不同阶段承担的奋斗使命是相似的,从大学生自身成长历程对照党的成长,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 实施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自身的情绪和感觉,并以此促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如果说应试性的历史教育隔离了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史而缺少感情的共鸣,体验式学习恰恰可以弥补其缺点。党史虚拟化场景的设置、红色资源场地的开放学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均能以体验的方式强化党史教育的实际效果。2021年,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长津湖》正是依托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史实进行创作,取得票房56.95亿元、总观影人次1.22亿的成绩[5],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也因此引起热议。电影将历史更形象地呈现给社会大众,更易唤起全民集体记忆,激发家国情怀。这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历史演绎,也为其他历史故事的塑造提供了参考。
3. 夯实理想信念教育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对高校而言,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最坚实基础。大学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形成基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时代发展趋势,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唯有以党史武装头脑,方能应对风险挑战,保证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行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加强“党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持续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党史课程的设置。一是加强党史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必修课程,也要有选修课程。党史必修课程可以全面地、系统性地使大学生对党有整体的认识。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抗争而取得伟大胜利,更易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启迪着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形成大学生的政党认同、制度认同,使其坚定对党的信仰。二是党史博大精深,选修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党史的了解。选修课程可以是革命人物,可以是某一个历史阶段,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党史教师应就时政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借由历史课,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当前政策,澄清网络中对历史的错误解读,提高大学生辨别历史是非、认清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构筑正确的党史观[6]。
(三)合理设置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应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一是利用学校党史文化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掘校史中蕴含的党史资源,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网、校报等平台,宣传建校以来学校工作人员和校友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担当精神。这种近距离、带有传承性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情感联系,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主动建立党史与自身的关联,激发个人的求知欲望与成就欲望,实现全方位的成长。二是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喜闻乐见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依托红色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入党的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情境中,促使学生将党史知识进行深刻的再认识和建构,应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发展方向[7]。
(四)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踐与服务平台
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更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高校应探索与地方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以山东为例,2020年12月27日,山东发布《关于开展“党性教育基地进高校、高校青年学子进基地”活动的通知》,为高校搭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平台创造了条件。从事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实践,需要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党史文化,建立自身与地方发展的情感连接。引导大学生进入红色文化场馆,置身于历史场景中,更容易实现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促进与地方的融合。如山东财经大学,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面向革命老区以及地方改革发展进行考察调研。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党史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党史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接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此外,高校还可以指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参与建设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学生具备以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发展或者不同人群,可以获得劳动和奉献的成就感,从个人劳动中感受到自身被需要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责任感、荣誉感,并为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奠定基础[8-10]。
四、结语
当前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十四五”规划擘画了社会发展蓝图,大学生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党史学习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党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信仰,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知识与精神力量,将自身奋斗目标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0-01-08).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540260.
[2]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1(07):04-17.
[3] 团湖北省委. 青年志愿服务“社区计划”:社区“小计划”撬动社会“大资源”[J]. 中国共青团,2022(06):74-75.
[4]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A]//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人民出版社.1991:1468.
[5] 袁云儿. 《长津湖》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N]. 北京日报,2021-11-26(10).
[6] 肖圣龙,李力,邱志海. 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5):122-126.
[7] 喻靖文,徐晶晶. 高职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5(01):53-57.
[8] 任婷. 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和路径探究——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西部学刊,2022(06):137-140.
[9] 梁添. 高校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韶关学院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22(02):1-3.
[10] 苏峰,刘丽超. 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3(04):43-48.
(荐稿人:朱维霞,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