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田野调查的目的与作用

2023-05-30许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

【摘 要】民族音乐学被梅里亚姆解释为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音乐”。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工作是借鉴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并将这些理论与自身相结合。当下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如果没有田野工作,那么也就没有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了。因此,本文将从记录与保存音乐、分析与理解音乐、传播与展示音乐三个方面探讨民族音乐学视域中田野工作的目的与作用。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可以使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们在进行田野工作时,能够更好地去对每一个田野工作步骤进行细致的把握,最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中的音乐。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文化中的音乐;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引言

田野工作被定义为原始材料的收集,一般为学者们在工作室中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或者为他人在日后的音乐研究中提供田野材料。最初,田野工作仅仅是收集原始材料;其次,田野工作者开始慢慢关注音乐产生背后的文化背景。田野工作的方法是变化的、个人化的。当前的田野工作取得了两个比较大的进步。其一是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们开始建立了一种学生的观念,也就是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互换。如此一来,民族音乐学家们在田野工作中既可以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选择局内人的身份,去对当地的音乐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当地人的文化观念。又可以以局外人的视角,对当地人的音乐进行整体分析。田野工作的进步其二是民族音乐学家们对民间艺人的责任感加强了。比如在出现艺人不愿录音或录像的现象时,我们的民族音乐学家可以理解并且尊重他们的意愿。关于田野工作者们在记谱的目的上,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由一开始的为保存音乐而记谱到现在倾向于将记谱作为解决分析问题的手段之一。因为仅仅保存记录的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要通过记谱,分析后得到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对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了解文化以及历史的背景,是很难去透彻的理解音乐的。相反,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到音乐的表象,那么也很难去理解当地的文化的。因此,理解音乐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田野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6个方面,民族音乐学家们常把这六个方面称之为六个W的研究方式。通过这六个W的研究方式,每位田野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需求去设定不同的个人计划。

田野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田野工作的准备阶段、调查过程、资料整理三者缺一不可。最终我们要达到民族音乐学家们记录与保存音乐、分析与理解音乐、传播与展示音乐这三个田野工作的目的与作用。

一、记录与保存音乐

田野工作最一开始是为了记录与保存音乐。在中国最早的田野工作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采风”,当时的这一采风行为最终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包含十五国国风、大雅、小雅、颂,简称风、雅、颂。十五国国风采集记录了先秦时期全国各地的民歌,其涵盖内容之广,包括了平民对于统治阶层生活、行为、道德、制度等各个层面的赞扬与讽刺,除此之外,还有平民的日常生活、劳作、爱情、亲情等的描述。采诗官把各国的民歌收集记录,献给乐官,然后由乐官编曲最终呈示给天子。天子依照十五国国风对民间风俗与自己的整治得失进行考察与反思。因此,先秦时期的采风制度,在政治上使君王得到反思与体察民情,在音乐上则是记录与保存音乐的作用。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了巩固政治的统一,焚书坑儒自然少不了《诗经》,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先秦时期的诗歌的音乐与舞蹈等大量遗失。

我们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也就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歌曲,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因此,需要我們的工作者深入到每一个地区对当地音乐进行采集、整理、为了达到对音乐的完成记录,甚至还需要长期植根于田野工作的特定地区。例如,《僜人音乐文化研究》这篇西藏大学的硕士论文作者郭娜,在对僜人音乐进行研究调查时,就深入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一带,通过对僜人居住区的实地田野考察,采集僜人各村落的传统音乐、文化习俗等,取得了珍贵的包括民歌、歌舞、乐器以及巫师做法的僜人音乐。由于僜人在我国仅有1400多人,加之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边境,交通闭塞,致使僜人的音乐也难以传播。本论文作者在对深入扎根于僜人地区后得到的音频,视频等材料进行译谱与整理得到的资料,对僜人音乐来说,起到了很好的记录与保存的作用,为僜人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尽了一份力。

记录与保存音乐是田野工作最初的目标,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知,记录与保存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一些处于濒危边缘的音乐文化,我们首要做得就是收集与保存,只有先将这些濒危的音乐文化保存下来,我们才能去做接下来的对音乐进行分析与理解的工作,最终达到向世界传播与展示音乐的目的。

二、分析与理解音乐

对音乐的分析与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诠释音乐在文化中的意义。以“甘美兰”为例,巴厘岛和爪哇岛的“甘美兰”是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从音乐的强弱、速度来说,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强烈、充满戏剧、自由与随性;爪哇岛的“甘美兰”音乐速度是渐变的,风格柔和、婉约。从音乐的使用乐器上来说,巴厘岛的“甘美兰”使用乐器为金属与竹制打击乐器,音响效果是辉煌蓬勃的;爪哇岛的“甘美兰”较多使用管弦乐器,因此,爪哇岛的“甘美兰”音响效果是柔和的,音响纤细的。从音乐风格来说,巴厘岛是原始社会村落的生活方式,他们以村落为群体,风格粗犷热烈,展现出的是他们集体协作的体现,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体现出的是崇尚艺术的,所以他们的音乐声部错落、自由奔放,是华丽的;爪哇岛是封建社会,与宫廷文化交流密切。由于是封建社会,因此,爪哇岛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高度集中,又因为爪哇岛人们信奉的是是伊斯兰教,崇尚的是“禁欲主义”,所以爪哇岛的音乐呈现出的也是音乐结构规范完整。

再比如《裕固族西部民歌研究》一文中,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部分裕固族西部民歌(裕固族人也称回纥人或者高车人)与匈牙利民歌非常相似,除衬词相同外,体裁也大都属于“草原牧歌”类型。但匈牙利民族生活在万里之外,其民歌与中国裕固族这个只有万余人群体的民族的民歌在音乐形态和体裁结构上所表现出的一致性,也需要我们去对他们背后的文化进行理解与分析。作者认真追溯历史,发现这两种民歌之所以会如此相似,是因为这两个民族曾经聚集而住。裕固族公元9世纪以前生活于蒙古草原与古匈奴民族共居一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蒙古草原的匈奴政权崩溃,匈奴人大量西迁,其中一部分至东欧今匈牙利等地定居,蒙古草原的民歌也就带到了匈牙利。其后,原与匈奴共居蒙古草原的部分回纥人,于公元9世纪南迁,又将这些风格相同的民歌带到了今中国西部裕固族居住的河西走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西部裕固族与远在万里之外的匈牙利民族歌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单纯对他们的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而没有将民族音乐学与历史学相结合,去探究他们的流传、演变过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民族的音乐。这说明音乐史学对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观念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分析与理解音乐的目的上,田野工作者们不仅要对音乐的形态进行分析,还需要与音乐史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等各学科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从多个维度去对音乐现象进行阐述与解释,从而使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音乐,也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

三、传播与展示音乐

到了这一阶段田野工作的目的与作用,是要将向世界音乐传播与展示,从而让我们在音乐的角度上去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路梦的《浅谈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工作”》一文为例,在“田野”与思考这一章节,作者在对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进行较为深入的民间丧葬仪式音乐考察时,作者作为一个北方人对于湖南的仪式、思想,体会到了“文化惊愕”与“生活震惊”。让作者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当地的“丧事喜办”,与北方丧仪的悲痛阴郁的气氛不同,在为主家89岁老奶奶举办的丧仪上,各位邻里与亲人喝茶、聊天、打麻将,还有一个戏班,白天晚上都有节目,演出形式丰富,一日三餐宴请宾客,好不热闹。在出殡当日,还请了军乐队,整个送行队伍气势磅礴、浩浩荡荡。作者见到此种送行场面,感到颇为震撼。因此,在田野工作考察中,也要注意到当地地区民俗,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与风俗读当地音乐进行解释,要充分理解与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不能够诠释当地的音乐文化的。

又如在郭娜的《僜人音乐文化研究》一文中,作者对僜人音乐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播与展示音乐。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僜人的音乐还是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本民族的传承或者田野工作者对于他们民族的发掘与采集,也有有比较严重的滞后的问题。对于他们本民族传承僜人音乐来说,本民族的老人演唱歌曲也大部分是老调新词,且很少能演唱整曲,只能演唱一小段音乐内容,由于缺少了原有的歌词,只记得旋律,也就缺少了僜人音乐原有的韵味。在作者的努力下搜集到了一些老人演唱的音频资料,译谱之后成为现在宝贵的僜人音乐资料。对于这些宝贵的资料来说,正是这些资料,把僜人音乐带入我们的视野,向我们展示了僜人音乐,才会有之后的传播僜人音乐。

有了对音乐的理解与分析,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我们国家的优秀音乐,才会唤起更的音乐学者对于处于濒临消亡的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田野工作的考察,因此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没有田野工作的考察和发现,没有工作者们的分析与整理再到传播与展示,我们就会遗失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田野工作,才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展示和传播。

四、结语

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学界各位学者的关注。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最早可至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近代理论家王光祈在音乐学领域提出了“比较音乐学”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人民音乐》新辟的“民间音乐研究专号”中,连续推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系列,相继发表关于云南纳西族、云南和四川彝族、贵州苗族、内蒙古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专门论著。50年代中期,在民族学的带动下,少数民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开始在中国举行。形成了专门的文艺组对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类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具有“文化人类学”特色的调查。这是新中国音乐历史上音乐理论工作者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田野资料。1980年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会后,《中国音乐》出版了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编写的《民族音乐学论文集》,正式标志着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音乐学理论学科。至20世纪末,中国的民族音乐学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深入的田野工作调查采集亦或是各种专题性质的研究,都在音乐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民族音乐学就是要强调田野工作,这是民族音乐学学科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基于坚实、科学的田野工作上的民族音乐学的课題,我们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与突破。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地带着自己的研究目标奔向田野,将这一工作作为他们毕生的事业,也为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的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也更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深深扎根于田野工作中去。从记录与保存音乐到分析与理解音乐再到最终的传播与展示音乐,达到“音乐无国界”。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的田野本性——《民族音乐学概论》教学与自学辅导之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1).

[3]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4]尹文.《诗经》十五国风的讽谏性与艺术功能的多样性[J].艺术学界,2013(1).

[5]马吉宇.浅谈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田野调查的作用与方法[J].戏剧之家,2019(12).

[6]田宇.探究民族音乐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明日风尚,2017(4).

[7]郭娜.僜人音乐文化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21.

[8]路梦.浅论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工作”[J].民族音乐,2022(1).

[9]郭娜.僜人传统音乐的特点与传承现状——察隅夏尼村、沙琼村、新村僜人音乐文化考察与分析[J].西藏艺术研究,2020(1).

[10]赵书峰,肖志丹.历史民族音乐学[J].民族艺术研究,2022(2).

作者简介:许宁(1996—),女,河北保定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东北大鼓与地方民俗文化
浅谈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