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学前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
2023-05-30高木子
摘 要:随着传统文化强国的战略实施,文化作为国际竞争软实力的价值备受关注,而这也客观要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于高职学前教育来说,因其本身具有专业的特殊性,一方面要强调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加强师资储备。另一方面要思考后续教育问题,以优秀教育者的培育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双重意义,既能带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能借助教育带来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让民族文化振兴发展落实在启蒙教育中。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在高职学前教育中做好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主要就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探讨。在明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从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式变革、社会实践支持等方面详细论述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 学前教学 校本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63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关注,明确指出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按照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原则,将文化教育贯穿到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及实践教育中。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必须自觉实现从育人导向朝着民族优秀文化传播者、传承人方向的倾斜。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则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群的建构,带动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激发其民族文化学习和传承的自觉性。
一、民族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带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民族振兴发展来说,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必不可少。在学前教育中开发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情,使学生系统了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此外,我国民族文化各富特色,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也常常以非正规形式传播,需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理,提取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进行系统整合,才能让文化进一步传播。正因为这一属性,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不够系统,难度较大。而引入到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中,能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双重关注,深入挖掘资源,关注濒危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以特色校本课程系统教育的形式实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代代传承。
2.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
任何学科都处于不断建设与发展中,体现为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载体的创新、教学理念的转变等。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中,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可丰富专业教学,推动教育的专业建设,并进一步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体系建构中。学前教育中选择具有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用于校本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补充,将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积淀,实现学生全面性发展。例如,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歌舞、手工艺、民风民俗等都可以嵌入到幼儿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带动民族舞蹈课程的开发、民间文学课程的开设、手工艺活动的丰富。
二、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内容
1.民间文化助力语言教学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来说,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用于语言教育。例如,一些民族的传统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给予幼儿语言的启蒙训练和德育熏陶,传递真善美的情感。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可以开设民间文化教育模块,搜罗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合理加工和包装,将其编辑转化为语言领域的知识内容,以推动语言教学的变革优化。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学作品,加深學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也提升语言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2.歌舞音乐下的艺术熏陶
民族特色文化往往以歌舞形式存在并演绎。在学前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做好对民族歌舞音乐文化的关注,给予学生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创作特色的基础上,感知美、鉴赏美及创造美。例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设置音乐、舞蹈、手工艺等艺术分支课程,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陶冶情操并升华情感。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特色舞蹈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了解其与古人图腾崇拜的关系,感受舞蹈中表现出的情感。而很多民族舞蹈又与民族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学生接触学习更多的民族特色文化,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舞蹈文化知识,对舞蹈表演中情感的演绎理解更到位。在追本溯源学习的基础上奠定学生舞蹈教育的认知基础。
3.民族风俗中的社会探索
在学前教育中,社会领域的探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民族传统文化中特色的民族风俗又与社会探索教育有所关联。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可以将和风俗有关的民族文化素材、资源嵌入到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学生社会阅历更丰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属性,增强对多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例如,彝族的火把节与彝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图腾有一定关系。火把节的建立初衷是用火除灾,农业祈福等。火灾在彝族的文化里是光明与幸福的象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风俗习惯有了更多的理解,能够避免在民族交流过程中因为文化了解不足而出现的交际尴尬。对于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强化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4.民间游戏下的健康锻炼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应积极关注民间游戏,通过对优质游戏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运用,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后续教育中组织幼儿进行良好的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幼儿好奇心强,喜欢主动探究。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多借助游戏带动幼儿互动,达到体能锻炼,能力训练的目的。借助民间游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对接到学前教育的健康教育领域。准教师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新颖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一些特色民族游戏也能实现对幼儿意志力、判断能力、反应灵敏度的训练,让学前教育寓教于乐,让幼儿乐在其中。
三、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学前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教学内容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嵌入
鉴于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对接可能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着手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点是对民族文化的有效嵌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比较零散、类型多元,前期应深入挖掘素材。教师要立足区域实际,找出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性。同时尽量做到不同民族文化资源的多维度开发,丰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科学归类,如文学故事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技艺类、风俗类、歌舞类等,通过对素材资源的整合,以校本课程体系的形式对接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育、语言教育、游戏教学、手工艺制作等课程。民族文化素材作为理论教育的素材补充,能增强课堂的鲜活性,开阔幼儿的学习视野。民族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嵌入也将带动学前教育的知行统一,改变理论教育与技能实操训练的脱节情况,借助逻辑完整、知识结构体系完整的教育系统带来学前教育课程群的科学建构。例如,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可以挖掘极富民族特色的剪纸作品,可以在刺绣等民族传统工艺中寻找剪纸艺术资源,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实现其与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对接。既能开阔学生美术教育认知视野,也能加深学生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积累美术教育的新思路、新素材、新方法。可以选择贵州的民族剪纸艺术,让学生感受其与民族居住环境、节日庆典装饰诉求的关系,把握贵州剪纸艺术的主题,熟悉其纹样风格。如选择苗族的剪纸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其对鱼、龙、牛等意象的偏好,感受苗族剪纸艺术的古朴、灵动之美。再如,布依族剪纸更倾向于花草的剪裁,而汉族多倾向于喜字、寿字的文字裁剪,通过进行对比,可以感受我国民族剪纸文化的异彩纷呈。剪纸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资源,能够打开学生剪纸艺术认知的大门。在剪纸艺术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关注非遗文化,自觉做剪纸文化的传承人、讲授人,以实现剪纸文化艺术的代代传承。
2.教学方式变革——民族文化演绎
在高职学前教育中,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也是校本课程资源活动教学知行统一的关键保障。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主题校本课程开发中应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吸引学生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以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演绎,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研究热情。例如,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法,在任务驱动下做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中做、做中学。可以设置与某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相关的任务,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主动进入民族文化学习情境中,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合作意识。可以设置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任务,让学生从图纸设计、构思入手,选择合适的材料,使用既定的艺术创作技巧,按照制作流程进行制作,并最终装裱展示。这一整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成员热烈探讨、集思广益。学生通过任务拆解分析完成制作任务。鉴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新运用,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民族文化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中。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微课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民族艺术典型案例成果,配合教师模拟示范等,让学生实现课前思考、课中探讨及课后实操的串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反思与评价。在学生中心视域下的校本课程教育中,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强化。在剪纸校本课程教育中可以由教师借助微课展示剪纸中的主体形象,感受对称剪、连续次方剪、单色剪、套色剪等不同剪纸工艺,在欣赏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剪纸基本功的练习。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循序渐进。让学生尝试进行校徽的剪纸设计、卡通形象的剪纸设计等,在直接体验和文化演绎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感受到图案的立意变化。
3.教学实践支持——文化成果转化
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角的高职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需要教学实践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建立创客实训室,借助项目建设带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在创客实训室建构方面,主要选择与民族传统文化课题相关的创客项目,组建创客实践团队,学生接受教学、科研、培训历练,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任务。在实践中,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强化、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认知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在创客实训室建设中应注重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聘请工艺匠人以传帮带的形式進行民族文化技艺的讲解、制作演示等,让艺术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既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避免了濒危民族艺术传承的断层,实现了民族艺术文化与市场、项目的对接。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可以借助企业市场化运作经验和资本积累,实现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向经济领域的延伸,将艺术传承、工艺品制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链条。校企合作产生的经济利益回报又可以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费支持,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在校企合作中,校本课程的建设有了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持,能够让理论性的教育落地与实践。例如,可以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于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编制特色课程方案,具体到课程大纲的科学设定、课程内容的创编、实训项目内容的细化、考评机制的明确等,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方案在当地的幼儿园教育中推行,深化校企合作成果。在方案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得以丰富,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风情。这一方案也能带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在走廊、窗、墙面上都有民族特色元素的装饰,让幼儿获得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带来特色课程教育成果的积极转化。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现实必要性与紧迫性,而传承的有效路径是教育。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应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特色课程建设,推动校本课程实施,做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承袭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基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学前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相继展开,并不断深化,除了要做好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式变革之外,更要提供有效的教学实践支持,带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积极转化。此外,师资队伍的优化、社会的支持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多管齐下,多主体发力,才能实现优秀民族文化在高职学前教育中的渗透,形成极富特色的民族课程群,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及再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生涛《甘南藏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 关洁、舒暖《论湘西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为例》,《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3] 王笠入《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现状调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4] 周露芳《优秀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的传承——以湘西州为例》,《智力》2020年第10期。
(高木子,1994年生,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教育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