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知识

2023-05-30赵双楠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赵双楠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向学生渗透科学素养的基础类学科,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实现了科学与文化的融合,还能够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人文之美。然而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与渗透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了科学知识,但是却不清楚该如何正确应用知识,这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对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以及渗透价值展开探究,最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二者有效融合的对策,以期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科学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62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只有创新才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值得借鉴的内容,有一个“发展中”的科学梦,同时也要谨守本心,怀揣着爱国之心。传统文化在科学领域的渗透,能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千百年的历史精华,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礼乐教化、易经八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科学哲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科学素养的教育意识,并灵活、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帮助。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文化的研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这是相对应的,广义层面上的文化是由物质成果与精神文明所共同组成的。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神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包含儒、释、道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按照传统文化的流派区分的。按照门类区分,可以分为文字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对人们的思想、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指导人们进行现实生活活动,促使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前进与自我发展,并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年的洗礼之后,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等都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影响,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与工具。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1.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科学学科具备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源自现实生活。对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通常只是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只是教材中冷冰冰的理论,也没有掌握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方法与技巧。另外教师也没有选择借助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知识的实践性特点缺少清楚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热情的激发。

2.课堂教学过于依赖经验

虽然素质教育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素质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时,并没有加强对新型高效教学手段的探索,而是完全依托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而导致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无法得到提升,学生也无法掌握最新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对科学学科失去学习的信心。

3.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学生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步要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许多学生对明星的一些消息了如指掌,但是对我国传统的知识却一概不知,在这种背景下,渗透传统文化成为一件艰难的任务。为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认识传统文化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4.教师缺乏创新教育手段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遇到了很多问题。本身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加上现代技术发展迅速,他们对于其他领域的事物关注点比较多,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缺乏足够的兴趣支撑,班级中对传统文化深度了解的人很少;况且教师在开展教育的时候,缺乏创新手段的选择,导致学生一直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甚至在学习方面缺乏热情,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一直没有热情,学生与教师的配合默契度不高,课堂失去价值。如果教师不再控制的话,课堂融入传统文化效果不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标,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教育手段时要投入思考,并且也要加入学生所喜爱的事物元素,吸引他们开展学习。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对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了解,从中获得做人的道理。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必须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意义,积极探索高效的渗透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主要有:

1.有利于提升科學的人文美

小学阶段所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进而为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小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凝聚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最终为科学学科增添诸多人文之美。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小学生们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自身的素质将会对未来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富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创设趣味情境,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真实生活都是密切相连的。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可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挖掘,丰富教学内容。如此,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守护传统文化,就是守护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又能有效丰富小学科学课堂,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传统文化。趣味化的情景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进一步体验与感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共同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喝腊八粥这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在哪天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由哪些食材熬制的?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文化底蕴也不足,但是在腊月初八那天喝腊八粥,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所以,每个小学生都知道腊八的早上需要喝腊八粥。腊八粥通常是由红枣、花生、葡萄干与各类米一起熬制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尝试去熬腊八粥,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索熬制腊八粥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此时,根据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人们喝腊八粥是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春节。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背后的故事。如此,既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解释科学现象,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科学探究本身具备完善的流程,每个探究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掌握程度。然而在具体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经过科学实验所获取的数据与现象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即便是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概括出的结论也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教授与空气有关的科学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通过注射器去判断空气是否占空间,那么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怎么探索。首先,空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空气还没有概念,他们所了解的与空气有关的全部知识仅限于空气对人类很重要。其次,注射器的使用过程是需要外力的,学生很容易忽略空气的作用。因此,学生很难借由注射器探究出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基本是靠兴趣维持的,探究失败很容易使学生灰心丧气,从而放弃探究科学知识。为此,教师就可以将《梅花》这首诗词作为鼓舞学生士气的资源引入课堂中,“墙角数枝梅……唯有暗香来”,通过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梅花的香气,通过空气流动,诗人才可以闻得到梅花的香气,由此实现具象化的科学理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诗词有所理解,让整个课堂变得诗情画意!

3.概括科学规律,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内涵。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元素来对科学规律进行概括,进而实现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元素时,一定要结合所学内容,否则很容易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相悖”感,导致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以“太阳和影子”这一科学知识为例,教师便可以使用“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去解释太阳与影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开展"光的传播"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引入"坐井观天"这个典故来引导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做到正确理解。在开展"声音的产生"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选择引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经典对联带领学生去学习相关的声学知识,并且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引用,促使学生能够对科学规律做到精准概括,从而在增进学生理解以及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总之,将科学规律与传统的文化故事进行结合,既为学生带来具体的思考案例,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

4.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加强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在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宇宙知识进行探索与学习时,就可以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对充满神秘与趣味性的宇宙知识进行探索,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们播放与宇宙世界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照片等影像资料,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宇宙的构成。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们可以开展由浅入深的层次化学习,对于科学家们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也可以进行直观感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讲述古时候的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与遐想。例如,有很多诗词都表达出了人们对于宇宙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我国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壮观场面以及绕月运行的过程动画设计,并且向学生们进行提问“为什么会探测器起名叫嫦娥一号呢?”“大家知道有哪些故事是跟宇宙有关的呢?”学生们也会带着问题展开积极思考与探究,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想象如今都已经成为现实。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调动,最终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借助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最终帮助学生实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华新《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19年第19期。

[2] 翟兆春《传承文化,感受魅力——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新一代》2021年第14期。

[3] 梁英《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融入技巧》,《魅力中国》2021年第2期。

[4] 亓英杰《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5] 雷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期。

[6] 张鹏丽《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探究》,《中華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蜗牛看牙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老传统当传承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