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2023-05-30靳霞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庭

靳霞

摘 要: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庭文化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赋予其时代意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当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51

我们国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先贤将人的一生总结成了一句话,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必须要“修身”。即通过学习与实践,使自己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能够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修身对人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修身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引导,也就是与家风家训有紧密的联系。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品德修养、智力和能力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要锻炼他们的认知能力、道德品质。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是能化成家庭每个成员行动的美好力量。从古至今,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影响深远。《颜氏家训》《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庭教育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文化,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也是其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家训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能够催人奋进。另一方面,家训又是行为准则,每个人都要遵循。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在家庭教育中。

一、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自伏羲“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之后,便为中华文化奠定了特定根基,逐步形成以儒家道德和哲学思想为核心,并融入释、道诸家学说的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儒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和动力源泉,所以非常重视虚中有实的精气神,即人的精神和道德修为,因而也有“中国文化就是修身文化”之说。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为,也正是家风家训中所体现的主要方面。所谓传统文化和礼仪之邦,正是家风家训的代代因袭,才有了家国情怀和传承基础。

我国古代的哲人、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有重要建树的人物,诸如孔、孟、程、朱、横渠、四吕、大儒牛蓝川等圣贤以及名臣、显宦、巨贾等,都非常重视家风家训,他们除了著书立论、传播道学之外,还为子孙后世立家训、制戒规,或手书成文,或刻石立碑,或刊印成册,或临终遗训,以求子孙洁身自好,延续门风,事业有成,光衍门庭。远者不说,像近代关中大儒牛兆濂就有数十篇《示子弟》《告弟子》《训女》《训儿》等家训、训导。他的弟子中无论为官为民,还是从教务农,都有这种传统。他的大弟子、被誉为“关学正脉”的王海珊,一生扶困济弱、建校助学、实践乡约、广积善缘,临终家产散尽,只留给子孙一册修身家训,影响子弟。

二、弘扬传统家训,培育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非常多。“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點,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三、开展家长课堂,科普家教家风

陶行知说过:“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两翼,两者不可或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必然遏制学校教育的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家教家风,势在必行。

好家风以奠定基础为核心,家风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家庭成员需努力营造丰富的家庭文化,养成健康的家庭生活习惯,建设良好家风,为孩子构筑美好人生。

我们可以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作下,发挥“家风”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开展家长课堂,科普家教家风。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摇篮。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大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教育推给学校,认为学校、教师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而自己则承担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责任。如此错误的认知,自然难以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价值,对孩子实施家风教育。因此,在发挥家校合作,实施良好家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思想意识入手,引导孩子家长建立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并引导其掌握培育良好家风的方法,以此使其在约束自身言行举止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熏陶和教育,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我们可以积极组建父母课堂,利用家长会时间或周末时间,邀请孩子家长走进学校,由专门的教师,或者班主任等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课堂中引导家长就自己家的家风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家的家风有哪些,这些家风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何影响。如此,家长在反思的过程中,会自主意识到良好家风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主承担家庭教育重任。在家长们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则认真倾听,结合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实际情况,和家长一起制定家庭公约,例如,其包括“起床叠被子、家人起床相互问一声:早上好;外出回来问候一声:你回来了,辛苦了;宝贝今天你开心吗;我想这样做,您看可以吗,晚上休息时家人互道晚安”等,不仅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

四、新时期继续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优秀文化,是保证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和灵魂。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责任坚持文化理念,坚定文化自信,以家风家训建设为基点,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摇篮。市场经济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1.培养高尚的人格,树立崇高的威信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总是多方面模拟成人,而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直接对象。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总之,要培养幼儿有规范的举止行为和美好的心灵,家长必须有崇高的威信,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高大的。

2.真挚的感情,严格的要求

真挚的感情是对子女教育的纽带,它使父母从艰苦而繁重的家教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独得之乐,并能自觉、主动、愉快地去接近、了解子女,亲身参加孩子的一些活动,近距离去观察他们各方面的发展,研究一些新出现的情况,将其总结成教育经验,寻求科学的最佳教育途径。真挚的感情还能培养子女健康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消除幼儿自卑、恐惧、懦弱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就一味迁就、溺爱、放纵。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规范必须从小抓起,坚持不放松,坚守要求标准,严格要求。马卡连柯说过“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当然家长对子女提出的要求应合乎情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要循序渐进,不能拿成人标准去衡量幼儿,过于急功近利,往往会适得其反。总而言之,要努力做到严而有格,言而有序,言而有效。

3.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接触面广,信息灵通,视野开阔。好奇善问正是智慧在闪光,家长应珍惜,鼓励他们多问,尽可能给出圆满正确的解答。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父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让自己的语言组织更加简练、富有童趣。另一方面,当代的儿童自主意识较强,当幼儿出现过错时,应多谈心少训斥。以情动其心,以理导其行。此外,父母还应多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方便父母理解孩子的所思所做,多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平和地解决问题。

五、创建有爱和谐的家庭氛围

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和团结。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时时处处替对方着想,减少争吵和矛盾的发生。父母应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一些与幼儿相关的事情,也可多与幼儿进行商量,采纳一些有效意见,推进家中民主风的建设。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应严格要求自身,能够自觉按照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事,互相监督。创建轻松、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幼儿在多次熏陶后,自然而然规范自身行为,传承优良家风。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怎样做人,还应学会如何爱人。在小时候若有了爱人的行为,那么长大后,也就能自然而然地爱人了。因此,我们应及早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爱并学会如何爱人。

六、有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和道德行为准则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在其幼儿时期就会得到体现,拥有良好习惯的人,不能够保证他一定可以成为多么成功的人士,但他绝对会是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到他年长以后再想去纠正,就没那么容易了。家庭中要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家长以身作则,做幼儿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不良的家风家训,只会将孩子带入歧途,幼儿的教育问题始终是家长重视的问题,国家和社会都非常关注幼儿的成长成才,并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行为习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才能够逐步形成,根据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够从侧面看到一个人的品性。拥有良好习惯的人,其成长的道路上大多就没有那么多的阻碍,而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它的培养周期比较长,家庭长期秉持的家风家训需要全家人共同传承,父母要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榜样。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为步入社会做准备,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对其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所以,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必要条件。

七、家校合作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价值的缩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家风的培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需要家校协同合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科普、引导、践行。在此基础上,优良家风才会薪火相传,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各种家庭教育的故事和儿歌,有关孝顺、学习、善良等,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的温暖,还可以请孩子进行家风家训的分享,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对孩子要进行尊敬长辈、礼貌文明等传统的家教家风教育,要以儿歌、动画片、視频、漫画等形式,把“忠”“孝”“礼”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好的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它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北齐的颜之推“营家有道”“教子有方”,因著《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良好的家风是一笔终生的财富。好家风和好家教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精神滋养,从而使整个家庭与子女甚至后代受益无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家风建设都不容忽视。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先进元素,做到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家风发挥出有益于自身、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国家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艳梅、管晓莉《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探讨》,《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2] 保永成《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教育》2021年第16期。

[3] 朱小静《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作家天地》2021年第17期。

[4] 马爱龙、张万华《家庭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成才之路》2021年第10期。

[5] 张莲《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学周刊》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