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3-05-30王娜

职业时空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摘要:在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改进课程体系建设,是建设高水平课程群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迫切要求,更是调整高职院校课程环境的现实要求。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这项工作还存在部分课程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有偏差、部分课程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的相应能力、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不完善、课程建设产教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该端正教师观念,优化课程建设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确保资金保障,完善课程建设激励体系;构建课程建設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关键词:专业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组成,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合。专业群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优化配置课程资源是充分发挥高职专业群集聚效应的关键前提。课程体系建设既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推动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核心在于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1]。只有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构,才能重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是建设高水平课程群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迫切要求,更是调整高职院校课程环境的现实要求。

(一)建设高水平课程群的必然要求

在专业群建设视域下,怎样科学组织某一专业群内不同类型的知识,怎样优化不同专业群内课程内容的结构,从而满足不同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同需求,是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课程群需要探索的问题。每个专业群应该具备自身特有的群核心能力,建设课程群也应该聚焦群核心能力,并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深入研讨怎样重新建构课程结构[2]。因而,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价值理念、课程规范体系,建立良好的、共生共存的课程秩序,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换,在横向和纵向上实现互动,促进课程群的高水平建设。

(二)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迫切要求

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跨领域、跨学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群中的课程组合方式。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立足重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的基础在于能力模块的搭建,而搭建能力模块又依赖于技能群与知识群。唯有将技能群、知识群直接对应到岗位群,高职院校的课程群建设才能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产业群实现有效对接。

(三)调整高职课程环境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是调整高职课程环境的实践要求。专业群课程环境涵盖群内环境与群外环境。其中,前者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师资力量和课程教学资源等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后者主要指专业群课程建设所处的文化和制度等制约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环境因素。高职院校只有科学调整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为专业群课程建设打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才能推动专业群课程的良性发展[3]。同时,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仅停留于课程本身,而要从专业群出发,调整课程环境,重建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专业群聚集效应。

二、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还有偏差。有的课程教师虽然愿意参与课程建设,但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建设好的课程资源。有一部分课程教师不愿意参与课程建设,满足于现状,认为当前很多教材都有配套视频或电子课件等素材资源,能够满足教辅工作的需求,不需要推陈出新;还有的教师认为自身资历比较浅,缺乏课程建设的经验,尚且没有资格参加课程建设工作。

(二)部分课程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建设能力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相应能力。很多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没有兼顾课程建设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建设的课程资源只能供自己使用。例如,有的课程教师在制作视频、影像等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将资源制作工作直接分配给相关的公司,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有的教师制作视频、影像等课程资源一味地复制或者摘抄网络资源,既不进行创新性整合,更不进行创新性利用。还有的教师缺乏行业经验,依靠教材,容易受到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建设的课程资源内容理论性过强、知识体系陈旧,很难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对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激励机制还需不断完善。有的高职院校对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付出没有进行明确认定,既不将其纳入教科研项目,也不将其纳入课程教师的综合业绩考核和职称评聘活动中,更没有制定针对教师参与的课程建设的激励性措施。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明确课程教师在其中的参与身份和属性,直接制约了课程教师在课程群内的流动。

(四)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产教融合尚不充分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机制还不完善,课程建设方面的产教融合也不够充分。一是部分高职院校以自我为中心,期望相关企业能够配合本校完成课程体系建设。二是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认为与高职院校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可能不利于自身的商业利益。三是高职院校部分二级学院对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强,认为课程建设应该以学院课程设计为主,相关企业只需要做到积极配合,结合自身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可行性的意见或者建议即可。

除此之外,受到高职院校事业单位性质和企业岗位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校企之间的人员流动在一些合作领域中受限,比如一些课程教师很难接触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动态[4];部分企业人员受到薪资待遇、岗位工作规定、企业生产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定期到高职院校参与兼职授课,缺乏具体的课程建设经验,难以真正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

三、专业群视域下高职院校解决课程体系建设改进策略

(一)创新教师理念,优化高职课程建设机制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将创新教师理念作为重点,优化高职课程建设机制。

1.高职院校要尽快成立校级课程建設办公室,结合校企实际规划设计、全面统筹实施课程体系建设,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管理和改进工作。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各院系要根据本院系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全校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成立课程体系建设小组,负责制定本院系的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标准与考核标准等。同时,各院系应该结合行业岗位群组逻辑,探索建立跨专业课程建设团队,促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协同发展[5]。

2.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新教师理念,必须让广大课程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服务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将地域性特色文化充分融入课程内容中,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地域特色、地域气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技艺传承创新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民间技艺文化成为课程建设资源的重要来源。同时,高职院校要引导课程教师充分考虑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变革、业态变迁和模式变化。为了帮助课程教师加快树立课程建设正确理念,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就业状况总结报告中深入剖析就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课程建设的影响,以促进课程教师建设课程体系。课程教师也要广泛收集行业企业的岗位职责需求,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培养课程建设团队意义重大。课程体系建设涉及校企双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主动对接相应的职业标准,精准构建课程体系,切实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放到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要督促教师深入了解岗位职责变化,督促课程教师定期研读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政策和文件,及时了解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和职业标准的新变化。

2.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培训,引导教师及时把握岗位能力的变化,促使教师深入剖析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重点聚焦信息技术发展给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带来的影响,和对人才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高职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人才岗位能力的影响具有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域性特征。其中,全域性指的是信息技术对所有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都会产生影响;全方位指的是信息技术对岗位人才的全部能力都会产生影响;全过程指的是信息技术对岗位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都会产生影响[6]。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全面把握信息技术对人才岗位能力的影响,特别是对人才岗位能力的信息化要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对人才岗位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增强相应的总结能力,科学归纳信息化影响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等。高职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转换能力,将信息化给人才岗位能力带来的影响转换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三)确保资金保障,完善课程建设激励体系

1.高职院校应该下大力气有效统筹课程体系建设经费,设立课程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为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建设和核心课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高职院校各院系要大力依托产教协同平台,充分融入相关行业企业,进一步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7]。

2.高职院校要加快探索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励体系,激发课程体系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职称评聘政策,不断推进职称分类评聘政策的落实,将课程建设工作及成果分别作为社会服务型、教学型以及教学科研兼顾型职称评聘的可选标准和必要标准,充分调动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抓好统筹设计工作,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相对应的社会服务,并积极将科学研究成果、社会服务研究,成果以积分形式转换为对教学研究成果的考核。高职院校各二级院系要改革教师业绩考核和聘期考试,把课程建设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纳入重点考核内容中[9]。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建立多方参与的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逐步形成定期开展课程诊断和改进的常态化机制,进而加强课程团队、课程资源和课程标准等方面的联合共建。

(四)构建课程建设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校外资源,实现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内部的自我优化。

1.高职院校要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强化企业支持。校企双方要共同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将新规范、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先进的产业元素纳入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中,建设开放力度大、共享水平高的专业群课程资源与实践教育基地,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专业群育人的各个环节[10]。

同时,地方政府要配合高职院校强化营造制度环境,更加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建设专业群视域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相关指导文件,使高职院校在总体构建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发展情况,推动课程体系特色化建设。

2.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要将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精准定位作为调整专业结构的主要根据之一,深入行业企业详细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立足地方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特色,打造凸显区域特色的专业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规划专业群建设必须具备前瞻意识,在充分了解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对潜在需求进行研判,第一时间撤掉过时的专业,建立发展前景良好的新专业[11]。高职院校各院系及相关专业群要充分依托校企协同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深化与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教材、技能证书、技术研发、行业培训等的联合研发,促使企业和高职院校切实形成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细化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地方税务、财政部门要将深化校企合作作为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要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企业在高职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的资金作为其研发成本,给予其免税等优惠。

小 结

作为一项多元主体参与并涉及多方要素的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仅仅依托高职院校和个别教师之力很难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群视域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充分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不断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大力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确保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构建课程建设实践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促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丽丽,朱德全.高职高水平专业群课程秩序的主体之维[J].大学教育科学,2022(02):120-127.

[2] 田静,石伟平.走向共生: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0):45-49.

[3] 晓娟,王忠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失衡与规制[J].教育与职业,2021(03):21-27.

[4] 郎富平,袁子薇.“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3):85-89.

[5] 林克松,许丽丽.课程秩序重构: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架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125-131.

[6] 袁维坤.基于系统论的高职项目课程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91-96.

[7] 王伟毅,周春林,顾至欣.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要素、特性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5):19-22.

[8] 张毓龙.“金课”理念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20(12):152-156.

[9] 張宇,徐国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20(02):110-116.

[10] 徐国庆.开发技术知识:“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突破点[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9):47-55.

[11]何兴国,赵志群.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中的文化—认知性影响因素[J].职教论坛,2020(03):40-46.

收稿日期:2022-12-21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院校省级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作者简介:王娜(1980- ),女,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群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