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瓷与“秘色”
2023-05-30王小蒙
王小蒙
关键词:耀瓷 秘色 天青 革新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徐夤《贡余秘色茶盏》曰:“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是关于“秘色”瓷的最早文献记载。“千峰翠色”“绿云”“薄冰”是对秘色瓷釉色和釉质的形容和赞美。
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中又说:“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界定秘色瓷的性质为越窑贡奉瓷器。
明清文献记载大致不出此范围。现代学者关于秘色瓷的讨论也很热烈,不外乎两大类:其一,秘色瓷的“秘色”指秘草之色或碧色,秘色特指一种釉色;其二,秘色之“色”是种类、类型的意思,秘色是指珍稀、罕见的那类高等级的瓷器,与贡奉有关。
1987 年法门寺地宫遗址出土的14 件秘色瓷(图1),明确了秘色瓷的实物及特征,实证了秘色瓷为越窑贡奉的精品瓷器。但14 件秘色瓷,并非都是青绿色,尚有2 件颜色略泛黄的瓷器,让研究者又产生了迷惑。秘色瓷制作窑场的发现最终解答了这一问题。
一、秘色瓷的考古收获及新认识
2014 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越窑窑址的大规模发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获,尤其是后司岙遗址的发掘,发现了龙窑窑炉、作坊及大量堆积物,出土了大量与法门寺秘色瓷同类型的高质量青瓷(图2),1 确认了后司岙窑场就是秘色瓷的重要生产地,2 从而对秘色瓷的工艺和性质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突破。
后司岙遗址出土的遗物表明,秘色瓷有以下特征:首先,秘色瓷原料成分和一般的青瓷差别不大,但淘洗更精细,故胎质细腻、胎色更白。其次,秘色瓷仍为拉坯成形,但成形后又精心修坯,故胎体表面更平整光滑,施釉也更均匀、细致。第三,秘色瓷使用了瓷质匣钵进行烧制,并以釉封匣钵接口(图3)。3 烧制过程中,瓷质匣钵的收缩率与器物一致,减少了粘烧变形。而最主要的是,以釉封口,使得匣缽内的微环境更易于保持强还原氛围,从而保证了釉色的青绿调子。4
因此,沈岳明认为,关于秘色瓷,要将越窑佳品、青绿釉色、贡御性质三方面结合起来解读,才更为全面。5秘色瓷是指越窑窑场中,按照一整套高标准的制作规范进行原料加工、制胎、施釉、装烧等生产的精品青瓷。秘色瓷窑场并非单独的“贡窑”场,和普通越窑青瓷采用相近的胎料,以同样的成型方式,在同一个窑场甚至同一个窑炉烧制,但每一道工序都更加精细。在烧制时,以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器占据最好的窑位。为了确保不至于弄错,有的还在匣钵上刻有“罗湖师秘色椀”铭(图4)。6 但由于窑内气氛的不可预见性,个别产品釉色泛黄,这就是法门寺地宫釉色泛黄的秘色瓷的成因。但这并不影响其秘色瓷的身份。
后司岙窑场是秘色瓷产量最大的地点,此外,越窑窑场区的荷花芯窑址也出土了秘色瓷。7 其生产时间均在9世纪中期到唐末,《秘色越器》的作者陆龟蒙就生活在晚唐,此期是秘色瓷质量最好的时期,法门寺秘色瓷是其杰出的代表。五代以后,钱氏加大了上贡的数量,秘色瓷质量有所下降。8
综合法门寺和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实物,秘色瓷在胎釉等方面有以下特点:釉色青碧,滋润匀净、明亮如水;釉层薄,玻璃质感强,微微透显出灰白胎的“青”调,故表面釉色为釉与胎的合成色,即“千峰翠色”的青绿调;器底满釉,以泥丸或多枚小支钉支烧;胎质细腻致密纯净,胎色较一般越器白;胎体略厚,不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光素无纹饰,以釉色、釉质取胜;造型端庄大气,有一批仿金银器的造型。
秘色瓷树立了精品青瓷的规范,引起了南北青瓷窑场的竞相模仿。上林湖越窑窑址的周围出现了一批类越窑青瓷的窑场。陕西铜川耀州窑则是北方地区仿制越窑青瓷最成功的窑场。
二、耀州窑对越窑青瓷的模仿
耀州窑有700 年的青瓷烧制历史。唐代创烧时期,品种多样,有黑、白、青釉与茶叶末釉等等。大致从晚唐开始,青瓷上升为窑场的主要产品,开启了耀州窑作为青瓷名窑的历史。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越窑的作用十分关键,正是在对越窑的学习模仿中,耀州窑走向了高端青瓷的生产之路。
耀州窑距离唐都城长安80 公里,深受国际大都会的文化滋养,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从唐懿德太子墓及唐醴泉坊窑出土三彩的胎土分析,9 当时,耀州窑附近的胎土就已经运往长安周边进行贵族墓等随葬品的烧制,则耀州窑的瓷土原料资源应在此之前就被广为知晓。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之下,耀州窑对标都城内的其他高档陶瓷产品,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当是势所必然之事。
当时,唐长安城汇聚了邢窑、越窑、巩县窑、寿州窑、长沙窑等唐代名窑产品。从唐代耀州窑产品看,邢窑、巩县窑白瓷,都曾对其产生影响,也是其仿制的对象,10 但最终,越窑风格的青瓷生产在耀州窑愈来愈占上风。这既是对自身原料环境的考量,也是市场销售的选择。从西安地区出土唐代瓷器遗物看,白瓷的数量远高于青瓷,尤其是越窑青瓷数量较少。所以,耀州窑选择青瓷的生产,市场竞争的难度相对较低,也更适合自身的原料条件。
从模仿越窑开始的耀州窑青瓷生产,是如何走向高端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釉色风格的模仿
唐代耀州窑青瓷经历了釉下上化妆土、不上化妆土、上化妆土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青瓷,釉色青不青、白不白。第二阶段,釉下不再上化妆土,釉色青绿或青黄,是比较标准的青瓷呈色,但因胎体内的黑色点等杂质透过釉面显现,仍不甚美观(图5)。这一阶段的变化很可能是受到越窑瓷器工艺的影响。在此之前,白瓷、青瓷施化妆土一直是耀州窑长久的传统,见到不上化妆土的越窑青瓷的耀州窑工匠,一定受到了启发,加之在青瓷化妆土边界两边釉的色差,也促使了工匠的这一尝试。到第三阶段,上化妆土的耀州窑青瓷,釉色青灰或微绿,与越窑风格更加接近,逐渐开启了高档青瓷的生产(图6)。通过上化妆土提高青瓷的质量和美感,即通过与越窑不同的工艺达到与越窑青瓷相近的风格和美感,这是耀州窑工匠在青瓷工艺上的第一次创新。
(二)造型风格的模仿
越窑青瓷引领了高端青瓷的风尚,耀州窑对越窑青瓷造型的模仿,不只是日常用器的碗、盘等产品,诸如套盒(多子盒11,图7)、梨形执壶(图8.1,仿图8.2 越窑执壶12)、葵口低托的盏托等等越窑的特色产品也被耀州窑仿制。尤其是精巧秀丽的仿金银器葵口、菱花口、高足等造型,也可在耀州窑青瓷中见到,更加表明耀州窑对标高档青瓷生产的发展路线。
(三)装饰的模仿
划花、剔刻花是耀州窑在唐五代乃至北宋初期的主要装饰手法。越窑标志性的团菊、对蝶纹(图9)等划花装饰,在耀州窑也可见到,尤其是富有动感的团菊,比较常见。浮雕感的剔刻花越窑也出现得更早,不同的是越窑剔刻花精修了边缘棱角,更显细腻(图10)13 ;耀州窑剔刻花则棱角分明,更富力度感,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宋代,造就了耀州窑遒劲犀利的刻花风格(图11)。
(四)M 型匣钵的模仿
关于M 形匣钵的模仿,熊海堂在《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14 中认为,耀州窑是北方地区唯一模仿越窑、使用M 形匣钵的窑场。所谓M 形匣钵,即匣钵除了盛放坯件的碗形或盘形的腹体外,周围还有一圈竖直的裙围,故断面近似“M”形,称为“M”形匣钵。装烧叠摞时,匣钵裙围的作用,一是上下匣钵的裙围对齐进行支撑,二是上部匣钵的裙围可覆扣到下部匣钵上,完整地包容下部匣钵的坯件。越窑M 形匣钵中,有的腹部较浅,坯件置入后,会冒出半截,需要上部的匣钵扣合才能严密包容(图12)。而北方地区的匣钵一般都是钵形,虽然钵的侧边也比较厚,可起到对齐支撑的作用,但没有包容下部匣钵坯件的功能(图13)。二者的形制差异和使用方式都有区别。
耀州窑的M 形匣钵,外形与越窑的比较相似,但一般腹部比较深,可将坯件大部容纳。所以周边的裙围主要起着支撑的作用(图14),其实与北方钵形匣的使用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从这点也可看出,耀州窑是在刻意模仿越窑,但或是没有得到要领,或是囿于北方的瓷器装烧的习惯。
总之,耀州窑基于北方瓷器工藝的基础,在造型、装饰、釉色风格等各方面对越窑学习追随,并成功地达到了形似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耀州窑青瓷逐渐走向了高端。创烧出不同于越窑的“天青釉”瓷。
三、从“秘色”到“天青”
虽然“秘色”并非单纯指的“色”,而“天青”则的确特指一种高贵、美丽的釉色。汉字释义中之“青”有多种含义,其中表示颜色者,为“蓝”或“绿”色。《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处青为蓝色。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此青则为翡翠般的绿色。
文献的“天青”中的“青”则非常明确:其色如蔚蓝的天空一般,是纯粹、美丽的蓝色。以“天青”形容釉色者,迄今所见最早的文献是周密(南宋~元)的《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又别剪好色样一千朵,安顿花架,并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
汝(官)窑也是最早被一致认可的天青釉瓷。除《武林旧事》卷七的“天青汝窑金瓶”的记述外,明清文献也多有描述。汝窑天青釉瓷的标志性特征是:天青色幽淡隽永、半失透的厚釉,滋润含蓄,犹如青玉。
对照汝窑天青釉的这种特征,耀州窑五代时期的青瓷,已经有不少产品具有这种特征。在学习越窑秘色瓷中走向高端的耀州窑,进一步创新出“天青釉”的青瓷风格。
耀州窑天青釉瓷,最早的灵光乍现是在晚唐;极其零星的天青釉标本,更可能是偶然得到。五代时期天青釉数量虽仍很少,但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天青釉瓷数量最多的白胎瓷,经胎釉成分测试,含钾量皆高,甚至比拟邢窑透影白瓷和德化窑白瓷。这种高钾的胎釉,更易呈现天青玉润的特质。15 这也说明了耀州窑天青釉是窑场刻意的追求(图15)。
耀州窑天青釉瓷是在对越窑学习中的创新,与秘色瓷相比,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釉质釉色更为纯粹
前文所述,秘色瓷釉薄且透明度高,胎釉结合好,细腻纯净的灰胎透过釉层隐现,故秘色瓷釉虽然青绿,但表面显现的是釉和胎的合成色。这种带“青”调的呈色,使得越窑青瓷增加了隽永含蓄之韵味。耀州窑模仿的正是这样青绿且温润似玉的风格。但与之不同的是,耀州窑天青釉瓷的呈色,与胎釉特殊的成分和含钙长石结晶及较多的气泡密切相关。16 由于胎体较白或青灰的胎表面上化妆土,故表面所见是纯粹的釉质釉色,白胎和化妆土胎使其呈色更纯粹,较厚的釉层则增加了釉色的饱和度,也更添润泽含蓄的质感。
(二)胎体薄俏
耀州窑在五代北宋早期,出现了胎体薄俏的器物,最薄处才1 毫米(图16)。这种仿金银器的造型,也是因高铝高钾的胎体原料耐高温不易变形,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薄俏瓷器最早见于邢窑隋代的透影白瓷,晚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中也见有薄胎瓷,是隋唐五代时期北方瓷器的特点之一。而秘色瓷的越窑器,主要呈现端庄大气的风格,鲜见薄锐的器形。
(三)釉裹全器
五代耀州窑青瓷作为高档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釉裹全器的施釉方式。全器施满釉,然后以三角支垫在器外底心支烧,或者以砂砾在圈足底面堆出三堆,进行支烧(图17)。禚振西归纳了五代到宋初耀州窑的四种支烧方式,17 除上述两种是五代时期常见方式外,还有两种多见于北宋初期,一是满釉的圈足器底均匀粘沙,这种很可能是匣钵底铺了一层细砂所致。另外就是满釉后将圈足底面的釉层仔细削去,露出涩胎。这四种方式都较为费工,反映了窑场以高成本生产精品青瓷的状况。
釉裹全器,然后以三角支垫垫烧的方式,北方地区最早见于釉陶。早在汉代釉陶上,就有在满釉器底部置放带有三个支点的支具支烧的例子(图18)。之后,唐大明宫等遗址也出土了唐代三彩或黄釉的满釉器物标本。黑石号沉船出土的产自北方的白釉绿彩器也有满釉三点支烧的遗物(图19)。所以,耀州窑满釉支烧的工艺来源,应该是传自北方釉陶工艺,尤其是唐长安附近、同样有唐三彩生产的耀州窑,更容易吸收来自都城的唐三彩先进技术,并将其移植到高档青瓷的工艺上。
综上所述,耀州窑从晚唐开始,一方面极力模仿秘色瓷;另一方面广泛吸纳南北名窑的工艺精髓,于模仿中创新,追随中超越,逐渐走向了青瓷名窑的发展之路,创新出了天青玉润的青瓷审美风尚。从秘色瓷到天青釉瓷,从越窑、耀州窑进而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这便是中国高档青瓷的传承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