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视角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研究
2023-05-30杨怡斐
摘 要:借鉴态度改变劝导模型的理论逻辑,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并对该假设模型的整体适切性和内部作用关系进行SEM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涉及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六大构成要素,且要素间存在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效应,进而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人本旨趣及过程革新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态度改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构建
一、问题提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在原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霍夫兰(Hovland)等人最早对态度改变进行研究,从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影响两个方面探索态度改变的过程,提出了经典的态度改变劝导模型,如图1所示。[1]该劝导模型指出劝导者、信息、情境、态度主体是构成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因素,其中劝导者、信息和情境是诱发态度改变的外部因素,态度主体是促成态度改变的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各具的不同特点会对态度改变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当前如何深入开展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时代课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理想信念教育居于其核心地位”[3],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4],由此可知,理想信念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理想信念影响,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定条件引导受教育者发生理想信念改变的过程,这与态度改变的过程较为相似,因此,可借鉴态度改变理论的观点来探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模型构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支撑条件,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5]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有自身独特的内涵要求,也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根据霍夫兰(Hovland)等人提出的态度改变影响因素,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可发现态度改变影响因素与理想信念教育过程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劝导者-教育者、信息-教育内容、情境-教育环境、态度主体-教育对象。依据态度改变劝导模型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理,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并基于文献梳理归纳出模型所包含的六大要素,即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主要表现特征,如图2所示。
(二)研究假设
1.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及假设
针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三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學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杨德山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言行来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6]李文娟认为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必须是有利学生发展的,围绕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7]刘彬、庄璟指出在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方面,学校的教育环境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8]基于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三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提出以下假设:
H1:教育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
H2:教育内容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
H3:教育环境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
2.教育对象与教育过程的关系及假设
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现有研究也提供了相关答案。郭维平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终极关怀问题,指出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选择有效教育活动载体,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需求。[9]韩震认为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为人民和社会做贡献,结合兴趣爱好树立志向,以及立足现实艰苦奋斗,是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效的方法和途径。[10]冯秀军提出要理想信念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性,给予其充分的价值选择和建构空间。[11]已有研究表明,教育对象与教育过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教育对象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过程
3.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及假设
关于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关系论述,也可从相关研究中获悉。赵月莲认为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强调针对性、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现实性和协同性,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12]陈文斌、张煜指出在采取多种教育途径的同时,要注重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转化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才能让正确理想深入学生心中。[13]综上可看出,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教育过程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效果
基于上述假设推理,结合图2构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本文的研究假设框架如图3所示,主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的模型适切性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假设进行验证。
三、实证检验
(一)实证调研
1.问卷编制
根据上述构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结合相关文献编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分为背景资料和正式问卷两个模块,其中正式问卷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者,从政治信仰、理论才学、高尚人格、创新思维四个方面评价;第二部分为教育内容,从联系实际、价值引导、批判反思、与时俱进四个方面评价;第三部分为教育环境,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基地、网络育人四个方面评价;第四部分为教育对象,从学习动机、投入情况、实际应用、内化程度四个方面评价;第五部分为教育过程,从灌输启发、统一多样、主导主体、阶段连续四个方面评价;第六部分为教育效果,从淬炼思想、解决问题、促进成才、升华理想四个方面评价,以上六部分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题项。
2.数据来源
本科生正处理想信念树立的“拔节孕穗期”,关注这一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对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问卷数据来源于对广州五所代表性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各年级、各学科门类本科生的调研。调研采取分层抽样法,纵向上覆盖本科四个年级,其中大一比例为25.82%,大二为28.28%,大三为32.78%,大四为13.12%,横向上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医学等各学科门类。共回收问卷980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显示变量信度值为0.931,效度值为0.925,表明问卷测量具有极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检验分析
采用AMO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SEM分析,得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估计值模型图,其中图4为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
1.模型检验
(1)收敛效度检验
验证性因素分析是SEM分析的前置步骤,可检测假定的观察变量和假定的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六个构成因素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可得到模型的收敛效度情况,见表1。
从表1得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所有构成因素的标准化负荷量介于0.5至0.95之间,均达到显著;组成信度在0.7至0.9之间,均大于0.6;平均变异数萃取量除了教育对象、教育过程略低于0.5,其余因素均在0.5至0.8之间。整体来看,模型具有收敛效度,内在质量较为理想。
(2)区别效度检验
一个良好的模型除了要有收敛效度,也要有区别效度,即模型的各个构成因素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因素的潜在特质,可通过对比因素间相关系数与平均变异数萃取量来检测区别效度,如表2所示。
说明:对角线为构成因素的平均变异数萃取量;下三角为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上三角为构成因素间相关系数的平方。
从表2可发现,任何两个构成因素的平均变异数萃取量均大于这两个因素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值,说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有良好的区别效度,各构成因素所反映的潜在特质与其他因素所反映的潜在特质有明显的区别。
(3)整体配适度检验
模型适配度检验意在判断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契合或适配的程度,二者契合度越高,说明模型适配度越好。适配度检验不能依据单一指标,应从理论面、统计面和实务面的角度,通过多重指标加以综合考虑和客观判断。
如表3所示,由于卡方值容易受到样本量影响,故仅作为参考性指标,此外,GFI、AGFI、NFI、RFI虽未达到0.9以上标准,但超过0.8且接近0.9,而其他指标均达到适配的标准,说明测量模型与样本数据可以契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整体上具有不错的适配度。
2.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旨在探讨假设模型不同因素间的影响效果,可用于检验因素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路径分析的路径系数一般把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作为直接效果值。
根据表4可知,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的标准化直接效果值分别为0.372、0.235、0.455,教育对象对教育过程的标准化直接效果值为0.772,教育过程对教育效果的标准化直接效果值为0.482,且五条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因素两两之间呈现直接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从上述SEM统计分析的各项结果综合来看,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具有较好的模型适切性,模型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影响效应,具体而言:
基于态度改变的理论逻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由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六大要素构成,其中教育者可从政治信仰、理论才学、高尚人格、创新思维四方面进行评价,教育内容可从联系实际、价值引导、批判反思、与时俱进四方面进行评价,教育环境可从课程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基地、网络育人四方面进行评价,教育对象可从学习动机、投入情况、实际应用、内化程度四方面进行评价,教育过程可从灌输启发、统一多样、主导主体、阶段连续四方面进行评价,教育效果可从淬炼思想、解决问题、促进成才、升华理想四方面进行评价。
此外,该模型各要素间存在以下相互影响关系:教育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效果。
(二)研究启示
1.加强頂层设计,着力发挥要素效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否实现以及功能的大小,与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结构有关,但同时也以要素具有充足的相应效能为基本前提”。[14]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全局性、发展性思维做好顶层设计。根据所构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其涵盖的育人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各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育人效能,其中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的基础环节,对教育效果起着外在推动作用,而教育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环节,是达到教育效果的内生动力来源。要开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局面,就要立足于把握教育各要素之间作用关系的角度,加强顶层设计,一体化构建要素齐全、结构合理、内容完备、运行科学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强化各要素的优势,补齐短板弱项,统筹各要素在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着力让各要素形成和发挥相应的效能,不断将教育要素效能转化为育人长效动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格局。
2.注重夯基垒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决定了学校教育资源既需要优化配置又需要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15]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按照教育资源的形态进行划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教育系统的最根本的资源”[16]。要巩固和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就要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具体而言,在教育人力资源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育人队伍,围绕政治信仰、理论才学、高尚人格、创新思维四个向度,制定完善的培养培训规划和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输出的知识传授与现实关照的双重结合,从联系实际、价值引导、批判反思、与时俱进四个方面定义核心内容,用联系和发展的视角不断完善和丰富教育内容,突显教育内容在整个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的根本地位。在教育环境资源方面,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全方位育人环境体系,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基地、网络育人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的互联互通,营造浓厚育人氛围。
3.弱化工具理性,有机融合人本旨趣
“从我国德育实践的发展上来看,德育的价值取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和工具理性的色彩,造成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分离”。[17]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具理性同样表现为社会本位的目标追求,即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指向逐渐趋于“异化”,表现为以满足社会利益为前提,片面追求完成教育任务,而忽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导致教育难以真正深入人心。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弱化它的工具理性,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即始终坚持以教育对象为主体,把教育外在刚性要求与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一是关注教育对象的学习动机,纠正功利性的认知偏差,把教育的社会性目标分解成与个体相关的发展性目标;二是关注教育对象的学习投入情况,掌握不同群体的积极性和投入性差异,根据专业、年级、经历等不同背景因材施教;三是关注教育对象的实际应用情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检验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重要依据,以此不断探索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四是关注教育对象对知识的内化程度,以结果导向倒推教育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用问题思维剖析人本教育旨趣的实操力度,从而确保教育对象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4.把握育人规律,不断推进过程革新
“教育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就必须伴随整个社会的改革进程,重塑人类自身,以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去实现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18]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现代化体现为在遵循思政育人规律的基础上,把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技术、手段等与教育过程相结合,在动态发展的社会进程中推进教育过程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的现代化革新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推进知识灌输与思想启发相统一。理想信念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自觉和自我意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传授中,要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才能激起其内在的意识觉醒;第二,推进统一要求与多样需求相补充。从国家的角度,理想信念代表了治国理政的旗帜方向,从个体的角度,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从教育的角度,高校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框架下,因地制宜开展符合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推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要帮助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离不开教育者的过程主导,而德育的奏效在于是否促发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因此在教师主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第四,推进阶段教育与连续教育相配合。理想信念是个体社会化的精神产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要在学生心中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应当避免割裂式、断层式的教育过程,既要开展因事而化的阶段性教育,也要探索因时而进的连续性教育,真正构建理想信念教育长效化机制。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5.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朱喜坤.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44.
[4]陆庆壬,丁荣生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16.
[5]吴远,郝文清.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4.
[6]杨德山.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入脑入心”[J].人民论坛,2016(21):124-125.
[7]李文娟.自媒體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39-41.
[8]刘彬,庄璟.政治社会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7(11):99-103.
[9]郭维平.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3):75-78.
[10]韩震.关于改善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51-54.
[11]冯秀军.新时空境遇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1(4):14-18.
[12]赵月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6):257-258.
[13]陈文斌,张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28-130.
[1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45.
[15]傅忠贤.学校经营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9.
[16]孙启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模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79.
[17]陈怡.论知性-体验式德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2.
[18]石佩臣.教育学基础理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87.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杨怡斐,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广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2wyC21908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