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的审美特征分析
2023-05-30李泽玙
【摘 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上,历代画家们对线条的推崇、精研、发展、变革之下,线描这种绘画形式逐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追求,在唐宋时期得以发展确立并臻全盛之境,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绘画样式之一。线不仅是画面的支撑与骨架,更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段成为画面中独特的构成要素。本文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唐宋时期工笔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脉络。第二部分阐述了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精神的审美特征。第三部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形式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唐宋工笔画线描艺术的历史脉络和唐宋时期工笔人物画线描的审美特征,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线描艺术,传承和弘扬中国线描艺术文化。
【关键词】唐宋;线描;工笔人物画;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一、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的发展脉络
(一)工笔人物画线描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初步使用简单的点和线在山崖洞穴绘制岩画,此时期的绘画大多是源于原始人类对于图腾崇拜。先人们通过运用线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的概括凝练,线条开始具备特殊的律动之美,逐步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随后,青铜器皿的诞生成为线条运用的新载体,青铜器皿的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精美细腻,人们对物像的表达通过铸造表现在青铜器皿上,质朴有力。
战国时期,人们对生与死展现出一种单纯的幻想与崇拜,以及对现实人生的眷恋,随之出现了一批描绘人死后得道飞升的绘画作品,如长沙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等。此类帛画是我们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独立画种,画面强调线的动势,用笔挺拔流畅,开始注重发挥线描的表现力,正式确立了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主体地位。秦汉时代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飞速的时期,从出土的秦汉砖画以及墓画中可以看出,此时期线条特点无论是用笔还是造型上都已经摆脱了原始稚拙,更多的主观因素开始进入画面。
魏晋前期线描艺术的主要特点稚拙,但在后期以西晋顾恺之、南宋陆探微、北齐曹仲达等人物画家开创了较为系统的绘画美学观,引领了人物画的发展道路,并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线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注重“气韵”和“神”的追求与表达。线描艺术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派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价值标准。此时期的线条粗细变化愈加丰富,线条的精神内涵也愈加明显。魏晋南北朝的线描艺术的发展和理论学说的丰富,为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唐朝时期——工笔人物画线描的繁荣
世人赞誉唐朝为“大唐盛世”,此时期的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文化高度繁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唐代的绘画艺术飞速发展,工笔人物画线描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盛唐时期,人物画的时代特征也愈加明显,重大历史事件和帝王将相的肖像成为当时绘画的主要题材。例如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画中线条健硕沉稳、浑厚有力,线条富有变化和表现力,被后世称之为“铁线描”,此种描法将帝王将相的威严与华贵表现的淋漓尽致、夺目出彩。后世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也是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其绘画行笔磊落,线条流畅又具有顿挫感,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也极具代表性,画面中线条富有弹性,优美流畅,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变化丰富,画面中高超的线描技法一览无遗。唐代的工笔人物线描艺术已经在历史上到达了一定的高度,线条精致且富有变化。但工笔人物线描艺术的高度不仅于此,在中国书画史上即将迎来一个全世界都为之称奇的年代。
(三)宋朝时期——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跃进
随着线描艺术的不断发展,终于在宋代趋于成熟,此时的线描艺术开始演变成为一门新的独立绘画门类——白描。李公麟作为白描艺术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描艺术的贡献意义重大。他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种类,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工笔人物画线描的深度与广度。李公麟坚持自身的艺术追求,广泛学习与吸收前人的经验和风格,不盲目的跟风与模仿,而是各取所长,创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吴道子门徒的李公麟,师承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描特点,也受顾恺之线描艺术的深远影响,他汲取百家之精华,用线变化丰富,充满韵律,不拘一格。虽然在此时期的绘画作品的题材更多转向描绘市井内容,但李公麟并未落入俗套,反之,清新脱俗、畅快有力是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其作品《五马图》可谓是确立“白描”绘画技巧的标志作品,画面中的人物与马匹均刻画的精彩絕伦,特点鲜明,线条流畅圆润,但不乏气力,线条的运用将质感、动势、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李公麟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艺术高度,而是在线描艺术的发展上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公麟作为线描艺术的开山祖师,诸多传世作品至今都是后人学习线描艺术的典范。
二、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精神的审美特征
(一)书画结合的审美情趣
书法艺术与线描艺术均是由线条组织而成的艺术形式,二者在审美趣味上具有互通性,两者的技法和表现语言相互促进,将书法与线描艺术推上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描的书写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带给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的审美理念,随后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异名同体说”的理念,为后世书画审美趣味的互通,做了一定的铺垫。著名文人画家赵孟頫,其书法和画功精湛。从其作品《秋郊饮马图》中可看出,其用线墨味十足,注重书写性的表现,堪称“书画同源”的代表。
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是工笔人物画造型语言的关键,线描从书法中借鉴学习,从而使线条更加富有张力。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书体的不断丰富,工笔人物画用线也逐渐出现转折停顿、粗细变化的笔意特点。唐代画家吴道子其绘画行笔磊落,具有顿挫感,极具个人风格。在笔法语言上,他通过运用线条的疏密、虚实等关系来布置画面的空间;用线条的干湿、粗细等来传递对画面的主观理解;用行笔的轻重缓急来表达其内心的变化。在作品《送子天王图》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勾线用笔时,开始注重书写性的体现,画面中的线条挺拔有力,具有顿挫感,气势饱满。
(二)抽象与韵律的装饰美感
装饰性作为工笔人物画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画家通过对线条在画面中的组织及线条的运用共同构成整幅画面的装饰美感。从原始洞穴壁画、青铜器等的几何纹饰上,均展现了线性艺术的装饰美感。在工笔人物画线描的表达上,大多表现为细腻工整、尽其精微,具有律动感和节奏感,能够营造出作品的氛围。
在北宋画家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中,画家以流利的长线条描绘此图,线条流畅富有弹性,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描绘出了人物的不同的身份与形态特征,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肃穆、神将的威武神勇和仙女的优美丰姿。画面中繁复的线条并不杂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富有节奏感,流畅的长线具有指示性,根据不同衣纹的疏密、聚散关系、祥云与旗帜的流动方向,给画面营造出一种飘然于云上的仙境之感。
(三)主观意向的自我表达
中国长久以来的东方审美观念,对工笔人物画线描艺术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传统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十分注重“内心探求”的表达,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迁想妙得”就成为衡量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画家创作中,每一笔线描的构成均代表了画家创作的心境,也是画家通过线描抒情达意的表现。画中线的每一条走向、顿挫等均饱含了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表露出画家真实的内心情感。
画家根据对物像的理解,选用线条的不同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变化。例如:上扬轻快的线,表现出画家愉快喜悦的心态;流畅平缓的线,表现的是画家波澜不惊的心境:而下垂松驰的线,则表达出画家沮丧悲凉的情感。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画家用线优美流畅,线条挺拔,将神仙所穿衣物飘逸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衣服褶皱处理的精彩绝伦,画面宛如风吹面庞,仙气跃然在纸上。画面中衣襟的方向均朝同一方向摆动,营造出云雾弥漫的氛围。通过对于画面的观察,我们不难猜想出画家在绘制时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仙风道骨精神面貌的追求。
三、唐宋工笔人物画线描形式的审美特征
(一)线的概括性
线是由人类的主观提炼所构成的,自中国画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注重对自然物象特征的把握和神态特点的寻求。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以外形相似为目的,而是更加注重自我对物象的理解与表达,所以中国画中“意向”与“传神”的观点一直贯穿中国画史始终。
线描是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精炼的程式化语言。唐宋画家从物象的形态与动势中提炼出最能表现形态结构的线,进行物象的描绘,具有高度概括性。例如传为唐代周昉所作《挥扇仕女图》,“铁线描”特点显著,线条表现力强,衣纹线条较粗,线条简劲、沉稳有力度。画家运用线条准确地概括出妃嫔和宫女的动势与形态,衣纹线条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画面中的线条虽仍为用笔均匀之线,但已经有了明显的起笔、收笔以及转折之处的微妙变化。宋朝画家梁楷趋于水墨画的线条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收与提炼了前人的绘画经验,尝试运用写意画线描的运用,创立了一种减笔画法,线条极为简劲、清爽飘逸。梁楷是具备扎实写实造型功底的画家之一,其作品的转变由繁密至简率,从细致至粗放,作品最终形成的简括与放逸之风貌。其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画面极其简练,头部连带身体的笔墨全然统一,画家以侧锋饱蘸墨色之笔绘出,用笔洒脱,线条简练,造型夸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我国意笔人物画的技法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可知前人通过主观的审美意识对形象进行的再现与概括,将物象提炼为一条条蕴含画家情感和深意的线条,是中国画线条造型特有的表现手段。
(二)线的造型功能
由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方式,但这并非代表着中国画线描造型不具备写实的功能。“形似”在传统工笔人物画造型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绘画语言所决定的。物象的“神似”固然重要,但不能一味地强调“神似”而忽略了“形似”的重要性。物象过于强调“神似”,必然会使画面失去工笔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唐宋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运用线条对于不同形态、质感等物象的写实功能。现在存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维摩居士图》,传此为宋代李公麟所作,现虽不能肯定,但从中我们可看出宋代人物画风格或李公麟同时期画家线描作品的风貌。在作品《维摩居士图》中,人物的动态与神情舒适自然,但不失典雅庄重,物象的描绘真实鲜活,用线灵动自如,线条充满律动之感。画家在勾勒人物形象尤其面部的刻画上,确是“迟而不隽”,用笔较为迟缓,力道均匀。在此幅作品中的面部形象用笔细腻工整,面部结构、肌肉、轮廓、皱纹等线条均为淡墨细笔勾画而成,脸部以成圆弧线条勾勒,至骨骼处稍实、肌肉处略虚,整个面部和谐统一。整个面部墨色最重的部位落于维摩诘的双目,人物的上眼睑墨色浓重,中间粗两端细的弧线较好的勾勒出眼球的轮廓结构,眼眸深黑,眼角及下眼睑同样运用淡墨,此粗细不一、虚实不一的线完美的刻画了眼部的结构及转折形体。画家在人物须发的处理细笔勾勒,用笔虚入虚出,透出须发之下的衣服和肌肤,空间关系层层递进。画面中维摩诘坐于榻上,身体向右前倾斜,左手持书卷,身体重心落在倚靠的凭几上,微微向前探的头部、肩颈以及左臂共同构成了线条最集中之处。相对应的是右手执拂,自然的垂落在支起的腿上,整个动态随性自然、端庄不失生動,勾画出此男子的沉着与松弛的精神状态。画家在衣服褶皱的处理上宽松自然,在关节转折处通过线条的虚实处理将支撑的骨骼与衣物的叠加关系展现的颇有力度。优秀的线描作品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形象、样貌、动作的描绘与刻画,可从中看出其身份与气质。画面中墨色与粗细的变化是画家考虑到人物所着外衣、内衣之别,以及线条的前后主次等因素,使得画面中人物身体上的线条表现的既简练、又层次变化丰富。这节奏感极强的线条,确实能够独立表现物象的特征和质量。此作品生动的再现了维摩诘沉湎于读书、寻求内心丰富的士大夫形象,却拉近了与人之间的距离,充满了生活气息。
唐宋工笔人物画以精细严谨著称,根据不同物象精细选择不同属性的线描严谨绘制,将线条把客观物象的“形似”和画家主观理解的“神似”结合起来完成画面,达到了工笔画线描的理想境界。
(三)空间与氛围的营造
在一副完整的工笔人物画中,画家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安排,共同组成了这张作品的“势”。顾恺之在《孙武》一节中,将构图称之为“置陈布势”,“置”、“布”与“经营”的含义大致相同,要求艺术家不能完全拘于成规,既要在画面的安排中充分表达情节或主题,又要使画面自身的布局带给观者以美的感受,而不是筒单地把物象排列在画面。由此可见,一张作品的布局需要根据具体情节和画面效果的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经营位置”。绘画作品在布局时要有章法,即是在构思时要有一定规律,这就似一篇结构完善的文章,需有起承转合之势。从“章”这个词可见中国画的布置章法是有一定规矩的,这也是历代画家传承下来的图式样式。优秀的作品必定是有章法,又不能落了既有图式的窠臼,需要在原有的图式和章法中体现出自身所长,给作品带来些许变化。
随着历代画家的艺术探索不断深入,线描艺术在唐宋之际得到了空前发展,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此时期作品的布局和图式表现亦呈现出了多样性。例如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众多人物在整体向前行进,人物排列中有一定的秩序感,在韵律中散发出肃穆的平静均衡之气势;又例如画家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通过依托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戏剧性情节来取势,尽管画面中人物繁多,但依靠维摩诘、文殊对视辩经之静、及散花天女、大弟子舍利弗之动为中心展开的画面的布置与安排,两边仔细聆听的天女、僧侣及神将的视线都汇聚于中心,使画面繁而不乱,具有条理性,展示了高超的布局章法;南宋画家牟益的《捣衣图》是按情节分段展开故事、人物及场景的,此图来自谢惠连《捣衣》诗意展开的场景,画面注意到了各段景物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人物分组在画面中按照情节发展出现,这也是在《洛神赋》图之后,中国人物画作品较为常见的“异时同图”布局法;上述可见线描人物作品的图式表现及布局章法,在唐宋时期的丰富面貌,呈现了艺术家巧妙的构思。而总体来说,大部分画面的布局基本是围绕主要人物或主要情节展开的,画面富有变化且显得井然有序。部分作品打破了时空限制,将不同空间、时间、地点出现的场景、人物等按立意顺序绘于同一幅画面上。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即为此种布局法的典型之作。在线描人物作品中如北宋乔仲常之《后赤壁赋图卷》也是典型的“异时同图”之作,作品主要人物于不同情节、场景中,按顺序先后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也是遵循“异时同图”布局规律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另外,书、画、文相结合之图式在线描人物画手卷作品中也是频繁出现的重要图式之一,这种文图并呈的形式在历代人物画中由来已久。已知现存作品中最早的卷轴人物画,传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即每段画面旁书写张华箴言一段,人物情节依次进行展开,构成了文章的图像叙述,此种图式在后来逐渐成为了卷轴画的典型样式。另外此种图式大多与前面讲述的“异时同图”的连续性布局样式有所不同,作品基本为分段式布局,每段文字与画面可各为独立的单元构成。虽然各为单元,但是人物前进的方向或者朝向都有一个总体的顺序,如唐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均为此种样式作品之代表。
四、结语
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线条也是中国画造型、审美、情感等表现的重要载体。画家所绘线条的意蕴内涵丰富多彩,在运笔过程中将不同的情感、意趣、审美情感等表达出来,使线条具有丰富情感内涵,具有独特的形式意味。从古至今,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描发展的道路中,其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线描艺术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革新。从原始时期朴素的手法到现在能够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线描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并不是完全依附于形体的,而是一种经过画家主观处理的产物,它是画家的内心情感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每一根线均是画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蕴涵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了解中国工笔画线描的艺术,不是为了模仿,而是在于学习与借鉴,并不断推陈出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线描艺术。
参考文献:
[1]必继民.傳统文化与中国人物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韩玮.线描艺术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3]顾生岳.中国工笔人物画探索[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社,1996.
作者简介:李泽玙(199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工笔画协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美术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