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继承与发展
2016-11-09米佳琦
米佳琦
摘 要:工笔画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思考、探索工笔人物画在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如何发展对艺术工作者弘扬民族精神、表现民族文化的魅力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给我们每个爱好绘画的中国学子指明方向,使其去创作呈现时代特征、展现自我且充满正能量的作品。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一、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继承
传统的工笔人物在中国绘画史上曾有过极其辉煌的成就,中国人物画最初起源是原始时代彩陶上的人物纹和雕刻在崖壁上的岩画。通过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图》和《龙凤人物图》用笔、用线的学习以及对人物特征的表现和画面构成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在很久以前中国绘画就对形、神的表达非常关注,而且当时已经能显示出独特的人物气质、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内涵.以线条为主要造型的手段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秦汉时期原始神话题材在相对减少,生活、历史和现实题材拓宽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范围。秦汉文化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朝楚国的浪漫主义文化风格,而且还发展了描绘社会生活、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能力。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绘画,强调更加准确的人物造型、更加丰富的线描技法及更加细致的染色技法。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念,正是这四个字使中国工笔人物画从此开始了更高层级的追求。他在《女史箴图》中使用了如春蚕吐丝般的“高古游丝”描,后世的工笔人物画对此描线技法膜拜有加。魏晋南北朝时期,工笔人物画开始走向成熟。
隋唐工笔人物画发展进入高峰,许多人物画大家,如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都是在传承前朝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比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虽保持了魏晋的绘画风格,但他突破以往,对线条的勾勒方法加以改造,用不同的线条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写;吴道子的《历代帝王图》打破了游丝描法,开创兰叶描,可以说是对工笔人物画的线描传统进行了一次革新。在众多画家的努力下,隋唐时期工笔绘画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在今天看来是工笔人物画历史上十分辉煌的时期,当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近乎完美,作品表现的主题更鲜明、更能反映现实的生活状态。
五代工笔人物画继承了唐代传统,内容更宽泛并趋向世俗化,画家以形写神的能力有了提升,作品构图更加情节化,渲染也比隋唐时期更加细腻,且色彩浓艳。
宋代由于皇帝赵佶对绘画的偏爱,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画院制度。在这个由皇帝挑选、带领的绘画群体中高手云集,工笔人物画的绘画理论和技法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形成了严密的体系用以指导工笔绘画,即“院体工笔画”。宋代的工笔画水平至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元代很多画家消极避世,对人生持漠视的态度以逃避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当时以文人士大夫群体为主的画家群体通过借山川、枯木、松石来寄托情感、表达意志,对人物画继承的踪迹难以寻觅。
明代人物画比山水、花鸟画发展要缓慢,工笔人物画主要模拟唐宋,强调对传统的继承。明晚的陈洪绶作为绘画大家也是从临摹李公麟的白描入手,追求传统而后汲取新的养分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清代的工笔人物画整体呈颓势,直到晚清“海派”的加入才让清代人物画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改观,且出现了历史性的反弹。“海派”人物画沿袭了传统风格,一边寻根,一边创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一种艺术想要发展,首先要建立在对其艺术传统的继承上。这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艺术观点、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及手法是工笔画艺术得以长远发展、走出自己独特道路的必要条件。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的工笔人物都是以继承前朝为基础进行发展的,从来就没有毫无根源的发展,所以说,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必经阶段。
二、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上,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繁荣一直受到国外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笔人物画就曾受到外来佛教的影响,绘画技法伴随着宗教文化的传入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新技法与本民族原有的画风相融合,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来文化有更大的包容性,受印度教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画家们对形体、结构、光影、明暗的技巧有所吸收,结合传统的线描来表现对象的各种形态,极大地拓展了线条的表现力,确立了线条在中国画里塑造及表现方面独特的地位。五代十国时期贯休对西域画风进行融合并做了很大改变,他创作的《十六罗汉图》中罗汉造型古怪、夸张,线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两宋时期对外交流融合相对减少时,工笔人物画只是在前代绘画基础上发展。元代蒙古入主中原,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使自身艺术风格得到了自由发展。明清时期,西洋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化,其中工笔人物画在肖像的表现方面以传统人物画为基础,受西方写实技术的影响而更加注重立体感。不难发现,画家们一直在努力使外来艺术思潮与我们的传统工笔人物相融合,以达到繁荣本民族艺术特色的目的。正是因为有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吸收了不同民族、地域的艺术特色,才给中国工笔人物画传统注入了新鲜血液。
自近代起,伴随着鸦片战争、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传统中国绘画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在不断碰撞中逐步融合,工笔人物画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和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外来艺术思潮的过程。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现代文化现象,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打破了中国工笔人物画长期存在的弊病,即一种相对封闭、静止或缓慢发展的格局。西方的现代艺术关注科学、生活以及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当这股思潮进入中国画坛,我们的工笔人物画在观念、表现手法上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抛开对古典艺术中理想主义色彩的追求,工笔人物画开始注重人类内心世界的客观呈现,追求真实、科学地描绘身边的世界:许多有识之士及有志者用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李叔同、高剑文、陈师曾、徐悲鸿等进步人士都曾先后出国学习。他们积极学习科技进步带来的优秀成果,大量吸收、运用西方人体解剖学、色彩学、构图学、透视学以及社会学等先进的知识,创造了很多独特艺术个性与时代精神风貌并存的艺术作品。这些开拓道路的艺术家们一方面兴办教育,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对传统进行改良,探索传统笔墨与西洋画造型的融合方式,努力让艺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面向大众。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超现实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抽象主义等,在对人、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上有着某种程度的扭曲,采用着荒诞、寓意和抽象的美术语言。那是因为在二战后,西方艺术家们为了解脱精神的苦闷而对过去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批判,是想从战后的混乱中、从传统艺术面临的挑战中摆脱出来而寻求的一条出路。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有属于自己成长的土壤。当这种思潮随着中国国门大开一拥而入时,中国画也曾盲目地接受、效仿,或是模仿西方艺术来炫耀、释放自己,忘却了自己内在的文化土壤。也有人认为这是“西方文化的殖民”,因为国内有的艺术家开始为了投其所好而创作,形成的作品抛弃了传统的美学标准而转为追求西方的审美,用所谓的现代方式创作出来的很多作品渗透着对金钱的追求。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结合东西方绘画语言的特色,我们应该看到并深刻地体会到,不能在艺术创作中忘记了本民族的精华而一味追求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完全的拿来主义会让我们丧失自我,走向极端,不光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甚至在国际交往中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如何继承和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再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扩张,西方信息、文化早已随着科技发展渗透进我国的艺术领域。中国文化,包括工笔人物的创作在内,思路已不再受传统样式的束缚。随着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多元论深入人心,在工笔人物画领域各种风格齐头并进,古典的、现代的、写实的、写意的以及抽象的作品风格共存,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显得生机勃勃。但是,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才能和这个时代发生共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才具有文化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我们注意以下方面:
中国工笔人物画需要在坚守传统与勇敢创新中发展,为民族文化继续谱写新篇章,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再次辉煌而努力。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画家及绘画学子们的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绘画艺术之一,在它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创作应该更加主动、自觉地融入时代主流文化,让作品再次成为能够体现当代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平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写实与写意,甚至还包括笔墨与造型、水墨与色彩的问题,努力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
提升中国画创作的精神品质,防止陷入西方艺术思潮精神品质苍白的漩涡。虽然在我们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队伍中,主流作品健康且富有活力,但仍有一些作品显得苍白、缺少内涵,对中国画的表情达意精神没能很好地把握。虽然有些作品精心描绘,却忽略了高格调的品味,对中国画笔墨的把握也不是十分精妙,出现了既不“工”也不“写”,而是忙于制作的浮躁现象;也有的作品过于强调个人爱好,张扬画家个性,从而使审美偏离了社会主流文化,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要求。这就提醒我们要大力提高作品的精神境界、文化韵味,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用家庭成员般的责任感为我们的民族创作言之有物、内涵丰富的作品,不论是精神境界还是表现方法方面都要努力提升工笔人物画作品的品质。
总之,我们要保留并发扬工笔人物画中本民族所特有的韵味,与西方的文化殖民抗衡,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文化特色与旧的传统惯性抗衡,努力让工笔人物画艺术既保持传统的、民族的精神面貌,又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