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3-05-30马红英

关键词:剪纸美术素养

马红英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美术学科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渐提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成为当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之魂,象征着民族精神。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相融合,不仅能能够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创设全新的教学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美术课堂,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美术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42

不得不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借助传统文化来构建完善的美术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出美术教学规范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使美术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模式走向全新的高度,使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引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知识了解得更加全面和通透,从多维度、多視角来审视作品,学会分析、判断,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艺术审美,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汲取其精髓,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怀。

一、初中美术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意义

1.丰富学生文化视野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在13—15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比较自我、叛逆,对外界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崇洋媚外”这四个字会在一些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国外的一些作品情有独钟,喜欢欣赏国外的艺术、历史文化等,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历史文化、艺术作品不感兴趣,甚至不愿过多了解,这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脚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艺术品行、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之上,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了解更多关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相关情境模式,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我国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洗礼,拥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大量的美术文化、美术知识,将这些传统美术文化引入课堂,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学习经验,在课堂上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我国文化的恢宏气势,为学生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作用,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能够准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期间,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审美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审美观念,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传统美术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基本上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对照课本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课堂上出现枯燥、冷淡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基本上是在模仿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越来越消极被动,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引入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作出相关的调整,对美术教学不断改进与优化;另一方面,加入传统文化理念,能够提高美术本身的表现力,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美术学科的本质特色,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引入传统文化前,需要将教学内容读懂、读透,认真研读教材,潜心钻研,才能找到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不能随意穿插传统文化知识,要根据美术知识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文化内容。

4.拓宽学生的视角

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美术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绘画、雕塑、书法、剪纸,这些美术知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通过知识的延伸能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拓宽学生的美术视角,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初中阶段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丰富全面,从青花瓷、风筝、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能够了解我国民间风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雕塑的学习,还能够深刻体会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从每一个动作、神情中都能够感受到丰富的内涵以及设计理念;从喜庆吉祥的年画、中国画等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掌握美术知识的相关技能,真正发挥美术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思想品质,真正做到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格局和眼界,真正发挥美育育人的功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美术课堂增添一份别样色彩,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1.鉴赏名家画作,提升人文素养

美术学习本身就能够给学生带来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缓解思想上、学习上、精神上等方面的压力,如果只是传授学生一些浅层的美术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适得其反,甚至对美术从喜欢逐渐转变成排斥。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美术中的精彩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延伸,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分析和理解,不仅能够对美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还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精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美术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书画艺术、民间艺术等元素,打造一个精彩纷呈的艺术课堂。

中国画简称“国画”,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主要手法表现于笔墨之间,主要借助毛笔、水墨以及相关的国画颜料,还有特质的宣纸进行绘画,在绘画工具上非常讲究,划分得也非常详细。在国画作品鉴赏过程中,能够发现国画中将书画融合一体,还涉及诗词文化,画面的布局、结构、画风、笔法等,体现出画的精美度和层次感,将自然风光、秀美山川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国画的“步步有景,人随景移”的立体感。在开展传统国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将现代化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水墨艺术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对国画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美术课堂上尽情挥洒笔墨,真实体验水墨之情。

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可以引入一些国内著名优秀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们共同欣赏一些名家名作,带给学生深刻的启发和思考。众所周知,中国的国画举世闻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从古至今传承千年。我国有众多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张大千、齐白石都是我国著名的绘画大师。通过欣赏优秀的名家名作,能够感受到画中之意,有的画作体现出当时社会背景、现实状态;有的体现作者的情感;有的表现当时的风土人情、人间冷暖等,这些画作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让学生学习了不同风格的繪画手法及技巧,懂得感悟人生的道理,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科素养。

例如,在初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准备我国经典画作《清明上河图》,带领学生共同欣赏艺术作品。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启发,通过作品中的内容了解当时的背景、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状态,不断挖掘更多作品背后的信息,积极探索历史的真相。在美术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传承中华文化,为美术教学活动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2.引入民间艺术,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历练千年,经历时间的沉淀和洗礼,从传统文化中能够发现美术艺术的方方面面,如:书法、绘画、建筑、泥塑、剪纸、纹饰等。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鉴赏能力,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民间艺术,浓郁的民间气息,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民俗习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等,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散发着民间艺术的韵味,成为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信念。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是教学中的典范,具备美术造型方式、艺术审美特征,以鲜活灵动的画面出现在课堂之中,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能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实,及其流露出的情感,文化的韵味等。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艺术气息,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领略生活中的别样风采。作为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对美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智慧去创造,走进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同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取材、选材,深入民间,见识到真正的民间艺术,感受美术带来的魅力,在实践中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内涵,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参观美术展、艺术馆,多方面了解美术文化、美术历史,接触更多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和创新能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例如,在初中美术种学习《剪纸》这一知识点时,本节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剪纸,了解我国民间艺术,充分体会剪纸艺术的美,弘扬我国的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这节课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民间剪纸艺术世界,与学生们一同观赏剪纸艺术,让学生有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受,并不由自主地发出赞美之声,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剪纸艺术了解更加透彻,可以为学生们讲授剪纸文化、剪纸历史,传授学生精湛的剪纸技术,学习多种不同风格的造型装饰。另外,教师还要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相关视频,观看关于剪纸非遗传承人的剪纸技术以及剪纸背后的故事分享。通过剪纸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剪纸分为不同的形式,如:阳纹、阴纹、点色、套色等,感受不同的艺术情境,对剪纸艺术进行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

3.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一定仅限于教材之中,可以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接触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同时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使教育更加灵活多样、丰富饱满。教师需要在课上引入传统文化,丰富美术课堂的内容及内涵,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思想认知、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来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发挥出真正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汉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书画合一、诗画结合,让学生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初中美术《书法的点画之美》这节知识时,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书法的点画发展及个别字体的点画独特之处,并认识楷书、隶书、小篆、草书四种字体,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以及节奏之美,思考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汉字的生命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不同字体的点画特征,把握字体的书写要求,从汉字中能够体会书法的韵味和线条的美感。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能够为美术课堂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作为美术教师,应当精心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情怀。

参考文献:

[1] 萧秋叶、赵湘学《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文化理解素养形成刍议》,《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2] 蒋敏《剪纸艺术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

[3] 刘自珍《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剪纸美术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剪纸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