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壮”补释》补

2023-05-30陈建军

华夏文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证大词典用例

陈建军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3期刊发了裴瑞玲的《“充壮”补释》一文,理据充分,逻辑清晰,认为《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等文献用例中之“充壮”训“肥胖、肥硕”义,进而指出《汉语大词典》释“充壮”为“健壮”的偏颇,所到冰释。意以此文为基础,略作细读补充,厘清“充壮”一词在汉语史方面的发展情况,从理性义和色彩义两方面进行辨析,使词典释义臻于至善全面。同时,在文献阅读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为词语寻求一个恰切的解释。

在上古,“充”训“养肥、使肥”义,“壮”训“健壮、壮实”义。《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视牲告充”,郑玄注:“充,犹肥也。”贾公彦疏:“但祭祀之牲,当充盛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第2558页)《周礼·地官·序官》“充人”,郑注:“充,犹肥也,养系牲而肥之。”贾疏:“至祭前三月,选入充人刍之,使之肥充。”(《十三经注疏》第1502-1503页)两例之中,郑注和贾疏均在前说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申述。从二人的说解中可以剖析出“充”即“肥之、使肥”义,内部隐含着“使成式”的构词特征。那么关于“充”指“使肥”义是“怎样使成”的,意即“充壮”连言凝固而为复合词时语素“充”的意义是什么,复合成词时“壮”的语素义弱化甚至脱落了吗,“充壮”构成的是偏义复词还是同义复词,值得深入思考。

清代学者王念孙给予了清楚的解释。《广雅疏证》“充者,《方言》:‘充,养也。《周官》‘牧人、充人皆养牲之官。郑注云:‘牧人,养牲于田野者。‘充,犹肥也,养系牲而肥之。”(王念孙撰、张其昀点校:《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19年,第36页)王氏的意见是:“充”的“肥之、使肥”义是从其“养”义发展而来,是因“至祭前三月,选入充人刍之,使之肥充”转喻引申,故在上古“充”训“养肥、使肥”义。另唐代贾公彦疏中出现了“肥充”一词,属于同义复词,和裴文所引“充壮”文献用例运用时代大体相当,同属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

其实,“充壮”和“肥充”连言出现时代非常早,《广雅疏证》载:“《玉篇》:‘?,盛肥也。《方言》注云:‘?呬,充壮也。《说文》:‘,壮大也,亦作奰。……?,与‘?呬通。”又“腯者,《方言》‘腯,晠也,注云:‘腯腯,肥充也。”(《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19年,第129页)两例注中分别用“充壮”释“?呬”,“肥充”释“腯腯”,足见(晋)郭璞所处的时代“充壮”与“肥充”就已经连用。

《说文》“壮,大也。”段注:“《方言》曰:‘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寻《说文》之例,当云‘大士也,故下文云‘从士,此盖浅人删‘士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页)据此,“壮”应该指人的“体形硕大,肌肉壮实”之义。《广雅》“壮,健也”。王念孙疏证:蹻,读为趫。《说文》:“趫,善缘木之才。”《玉篇》音去骄切。《吕氏春秋·悔过》篇“气之趫与力之盛”,高诱注云:“趫,壮也。”……《卫风·硕人》篇“四牡有骄”,毛传云:“骄,壮貌。”(《广雅疏证》,第136页)通过王氏疏证所引可知,高诱注和毛传均以“壮”为释词,来训解“趫”和“骄”,足证“壮”字进入常用词汇较早。

上文“腯”字,亦训“肥”义。《左传·桓公六年》载:公曰:“吾牲牷肥腯,粢胜丰备,何则不信。”杜预注:“腯,亦肥也。”孔颖达疏:《曲礼》曰:“豚曰腯肥”,肥腯共文,知腯亦肥也,重言肥腯者,古人自有復语耳。服虔云:“牛羊曰肥,豕曰腯。”案:《礼记》“豚亦称肥,非独牛羊也。”(《十三经注疏》,第3799页)与“充”相比,“腯”的“肥”义更为显豁,故“肥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连文使用了。

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相继出现了“肥腯”“充壮”和“肥充”重言例,且语素“壮”进入常用词汇较早,人们对“肌肉壮实”以应该都有所认知,其理性义应该作为一个语义成分存留在“充壮”中,而不是弱化甚至脱落了。语素“充”之“肥”义进入复合词“充壮”后,则以色彩义的语义成分形式保存下来,遇到“嘲讽、讽刺”的语言环境即被激活。因此《汉语大词典》的“充壮”应理解成“健壮,肥胖”之义,在技术操作层面,则应依理性义和色彩义分立为“健壮”和“肥胖”两个义项,然后再将相应书证分配到对应的义项中去。

据此,我们反观《汉语大词典》的编排情况:其所立词头为“充壯, 充壮”,释义为“健壮;充沛。”附列三条书证:《宋书?何尚之传》:“(尚之)虽年在悬车,而体独充壮。” 《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宋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或谓公今精力充壮,年少所不及,主上注意方厚,何遽引去若此之坚?”很显然,按照上述“技术操作层面”的做法,应该将“充壮”一词的释义一分为二,即①健壮;充沛。附列《宋书?何尚之传》及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两条书证;②肥胖、肥硕。附列 《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用例,亦可再补充一条书证。

裴瑞玲正是观察到《汉语大词典》此处释义和编排的不合理之处,明确发掘“充壮”之“肥胖”义。裴文所述《北齐书》“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例,《汉语大词典》的释义落实在了理性义“健壮”上,导致理解起来前后语体风格不一致。而《资治通鉴》“延宗素肥,前如偃,后如伏,人常笑之”与《北齐书》之文大同小异,恰好是用“素肥”来解释“充壮”,更证明《汉语大词典》应将色彩义“肥胖”分立出来。《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选取上起周下至五代的史料,“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的史著。有些史实是以渲染的形式描绘出来的,本例即是渲染延宗之“肥”以揭示其“遭人取笑”的原因。而裴文所举的其他文献用例,诸如《南齐书·随郡王子隆传》:“子隆年二十一,而体过充壮,常服芦茹丸以自销损”;《南史·齐随郡王子隆传》:“子隆年二十一,而体过充壮,常使徐嗣伯合芦茹丸以服自销损,犹无益”;(唐)戴孚《广异记·谢二》:“见姥充壮,当堂坐。……末得一鼋,大如连床,官皆杀之,得钱帛数千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度体充壮,居马上,前如仰,后如俯;…… 时人为之语曰:‘梅(询)香,孙(何)臭,盛(度)肥,丁(谓)瘦。”(参见《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年第3期,第159页)。裴瑞玲均据具体的文献语境证得“充壮”当“肥胖”讲,我们可以任取一例作为《汉语大词典》“充壮”义项②的书证补充。

说明:本文是辽宁省教育厅服务地方项目(揭榜挂帅)“语言文化与地方旅游融合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JKFR2022032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邮编122000)

猜你喜欢

书证大词典用例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