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帝“中兴之主”的形象塑造与历史书写
2023-05-30闫德宇
闫德宇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西晋宗室疏属,其自即位之初,就面临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的危机。对此,晋元帝司马睿利用天命和谶纬符瑞之说,将自己塑造为顺应天命的“中兴之主”。同时,其严格遵照儒家礼法举行郊礼和以晋武帝为嗣父来加强自己继承帝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晋元帝驾崩后,东晋政府通过官方宣传与史官撰述最终完成了晋元帝“中兴之主”的形象塑造,使得东晋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完成关键性一步。
一、即位前:利用天命和谶纬符瑞之说
西晋末年,大批司马氏宗室爆发的“八王之乱”之中死去,最后成功流亡到南方的宗室藩王仅有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此事被后世称之为“五王渡江”,而这五王中的琅琊王便是司马睿。司马睿在五王之中并非与西晋皇帝血缘最近的宗室,也并非最有才德和势力之人。在渡江之初,没有人会将司马睿与皇帝之位联系起来。但在南北士族和东海王一派势力的共同拥戴之下,司马睿不仅全盘继承了东海王司马越在江南的势力,而且在晋愍帝被俘后,俨然成为晋朝的“中兴之主”的唯一人选。
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正统与大义名分,而身为宗室疏属的司马睿要想到晋朝各方势力的拥戴,也必须获得正统与大义名分。故而,司马睿在南渡之初,接受接受谋士王导等人的建议,将一系列天命和谶纬符瑞之说与司马睿本人相结合,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来塑造自己是唯一能“继承晋统,中兴晋室”的中兴之主。自晋武帝灭吴后,江东早已有“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童谣和“铜马入海建业期”的谶纬在民间广泛流传,且已形成一定影响力。(胡允康:《从“中国当败吴当复”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东晋立国之际的谣谚》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司马睿将“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童谣诠释为:五马者为司马氏南渡五王,一马化龙者是琅琊王司马睿。同时他将“铜马入海建业期”的谶书对应自己,并解释为:铜马者即小字铜环的自己,入海建业期即指代自己南渡迁居建业城。谶书与童谣相互印证司自己是天命所归之人。
此外,司马睿还积极利用各地出现的符瑞,并对符瑞大加渲染,通过语言的加工和人为的推广,使得各界深信自己就是“天命所归、中兴晋室”的圣主明君。据《晋书》载:“于时有玉册见于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于江宁,其文曰‘长寿万年,日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焉。”在司马睿的授意之下,以郭璞为首的术士将这些符瑞解释为天象预示着晋朝当有“中兴之主”的出现,而这位“中兴之主”就是琅琊王司马睿。
司马睿登位前,其通过对一系列谶言符瑞的解释利用,使得社会各界认可了司马睿作为“中兴之主”的形象,特别是拥护晋室的各地势力也对此大为认可。是故,在晋愍帝为汉主刘聪弑杀的消息传到建业后,以晋宗室西阳王司马羕为首的宗室子弟与朝臣请司马睿继承大统,司马睿三请三让后,最终依循魏晋旧例即晋王位。同年(317年),刘琨、段匹磾、刘翰、段眷、邵续、曹嶷、刘演、崔毖、慕容廆等各级文武大臣共计一百八十人共同署名,再向晋王司马睿上劝进表,请求其即皇帝位。司马睿作为万众瞩目的“中兴之主”最终接受百官劝进,即皇帝位。
二、即位后:礼法上的塑造
东晋初年,在司马睿看来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兴兵讨逆、恢复失地”,而在于加强对自身政权合法性和正统性。这是因为司马睿身为宗室疏属,其依赖于南北士族和晋朝宗室的共同扶持下继承帝位。与其他南渡宗室相比,其继承帝位的正统性并不占有优势。为了维持自己“中兴之主”的形象,司马睿必须严格遵照儒家礼法来增强自己继承帝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首先,晋元帝司马睿恢复了晋朝中断二十余年的郊礼。郊礼是自汉代以来皇帝在位期间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亲主郊礼。除晋武帝曾举行郊礼外,惠、怀、愍三帝并无明确记载曾有此举。晋元帝作为以外藩入继大统者,急需向中外各界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郊礼自然受到了他的重视,其在继位之初便接受大臣有关于的举办郊礼与重建晋室宗庙的提议。太兴二年(319年),晋元帝司马睿举行郊礼,一切用度都遵从汉武帝始郊故事。
其次,在完成郊礼后,司马睿着手议定重建晋室宗庙一事。按照传统礼制,作为小宗出身的司马睿,若要表明自己继承帝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其必然过继成为大宗之子。司马睿也确实自行过继给武帝司马炎为嗣子,以嗣子身份继承晋武帝,这在史书中亦有相应记载。据《晋书》记载,司马睿曾在诏书中提及“吾虽上继世祖……”。其在诏书中所言表明自己继承世祖(晋武帝)之位,隐含司马睿以晋武帝嗣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其皇位的正统性与权力的合法性都源自晋武帝。
在成为武帝嗣子后,司马睿与惠帝、怀帝成为了宗法意义上的兄弟,愍帝更是成为其侄,惠、怀、愍三帝的礼制问题也成为宗庙礼制矛盾冲突所在。西晋官方遵从七庙之制,原以京兆府君、宣帝、景帝、文帝、武帝、惠帝、怀帝为七庙之主;愍帝薨逝后,当迁出京兆府君,纳入愍帝,构成新的七庙。但东晋议定重建晋室宗庙之时,在位的晋元帝是愍帝之叔,按照宗法礼制,应当重新议定太庙七庙的归属,对于此事朝臣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太兴三年,主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华恒向晋元帝上奏道:“惠、怀及愍,宜别立庙……宜还复豫章、颖川,全拘七庙之礼。”晋元帝接受了华恒的建议,最终以豫章府君、颖川府君、京兆府君、宣帝、景帝、文帝、武帝为七庙之主,为惠帝、怀帝、愍帝单独立庙。通过对太庙的重新设置,使得晋元帝进一步加强了继承帝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三、身后:官方宣传与史官撰述
晋元帝在位六年后驾崩于皇宫内殿,紧接着丞相王导为首的众臣开始为晋元帝议定庙号,尚书左仆射荀崧议首先提议“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
根据《谥法》记载:“王心克一曰中;刚柔不偏曰中;因时致治曰中。”司马睿并非开国之君,且其自行过继武帝为嗣,故为司马睿拟定的庙号只能是宗。“中宗”是地位尊崇的庙号,在晋元帝之前有商王太戊与汉宣帝刘询两人的庙号为中宗,两人在位期间都励精图治,振兴王朝统治,故而在历史上都被视作实现王朝中兴的“中兴之主”。司马睿如果能获得“中宗”庙号,无疑会更加稳固自己的应天受命的中兴之主形象。晋明帝司马绍及文武大臣对于荀崧的提议都表示认可,但在外领兵的权臣王敦则对此提出异议,后经荀崧的疏通,成功说服王敦认可司马睿的“中宗”庙号。东晋朝廷通过对晋元帝“中宗”庙号的议定,使得晋元帝应天受命的“中兴之主”的形象更加稳固。
此后,东晋政权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利用对元帝司马睿降生品貌的神化以及对谣谶符瑞的解释,最终塑造出一个顺天应命的中興之主形象。晋元帝“中兴之主”的形象得到东晋历代皇帝的推崇和宣扬,使得晋元帝中兴晋朝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结语
作为晋室疏属的晋元帝司马睿构建自身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与正统性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对内消弭世族官僚和其他宗室的质疑,对外也有助于东晋政权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抗衡,其结果无疑是成功的。晋元帝的顺应天命的“中兴之主”的形象,经过晋元帝及其后继君主通过连续不断的官方宣传,终得以深入人心。
(作者: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