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2023-05-30唐昕弘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联网+中职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近十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互联网+”在中职语文课堂上促进传统文化传递的基础,确定了“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特点,阐述了“互联网+”平台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实际应用策略。中职语文教师要与“互联网+”平台紧密互动,丰富课堂内容,真正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 中职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传统文化,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对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多元立体教育体系中,“语言是与传统文化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学习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语言作为交际的基本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工具,培养他们掌握语文所需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心理认同,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保持民族精神,发展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科学观,使语言课堂真正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天下大事为己任”显示了无私的爱国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显示了人们对老幼的关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人们的处事之道,此外,还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克服艰难困苦的奋斗精神,凡此种种,都对促进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发挥了不可取代的精神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与人打交道时提出了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立场,在处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时强调家庭与国家融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处理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时倡导和谐的国际主义和所有民族共同发展的国际主义。

内涵丰富的家国天下情怀深刻揭示乐家、国、天下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家国天下情怀仍然凭借其精深的思想底蕴,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强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家国天下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对国家以及对世界的真实情感和境界追求,鼓励人们自觉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家国天下情怀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对于人类世界来说,家庭、国家和世界的感情不是封闭的或排外的,而是以广泛包容的态度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打破地域界限,打破民族文化的障碍,克服不同社会制度的障碍。从各国和睦相处、和而不同的国际主义视角,家庭、国家、世界的情感承载着全人类发展的崇高使命,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意识和大同观。作为家庭、国家和世界情感的现代延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受到这一博大观念的指引。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

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可以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这也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相契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上是深厚的,新时期的现代教育要结合传统文化,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三方合力,实现各级教育的和谐互补,充分突出现代教育的特点,推动现代教育走向多元和谐。现代教育应注重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人在这个社会生存、生活需要与自然、社会共处,但由于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或冲突。人们应该以温和、礼貌和宽容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探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时,要让教师在和学生的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以小组研究的方式学习讨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师生和平共处,实现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入团结、合作、共赢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现代教育在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创新和发展。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今天的世界,为新时代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教育也不例外。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必须积极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和谐的理论渗透到现代教育中,寻找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力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和现代教育的教育功能,进而实现现代化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实现我们最终希望的“和谐”局面。重仁、和谐共处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也是道德本质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促进和谐与合作,促进现代教育发展,以实现记录和谐与和谐的目标。

对于这个时代的年轻学生来说,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教育的结合并非易事。由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和影响,他们不得不在学习时只注重掌握考试内容,忽视学习内在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媒体设备十分普及,各国文化传播十分广泛,学生在观看外国的文学影视作品时,也接触着外国文化,在这种条件下,很容易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职业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这种条件下,语文课程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没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是非观普遍还不清晰,面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或行为容易犯错,步入歧途,他们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应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改变。例如,在课前或课间,可以将介绍优秀的古今作家生活的视频作为切入点带同学们进入课堂氛围。视频的优点在于它的形式更直接、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采取这种方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在这种情境下,如果视频里恰好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将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发挥点对面效应。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前五分钟阅读传统文化读物,但对学生掌握的内容不作严格要求。从古代汉语教学开始,阅读就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一种不可取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传统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每天课后坚持书法练习。书法练习对于传统文化而言不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影响和渗透。只有在平时的细节中培养传统文化,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

1.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意识

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和沟通均离不开网络,人们的娱乐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部分青少年的上网时间更是远在这个时长之上。通过微信、微博和其他近两年来兴起的短视频等社交软件,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对社交热点发表评论。基于这种时代背景,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也要紧跟时代,加紧转变。教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将“互联网+”概念带入课堂,如采取建立网络课堂小组的策略,在这个网络课堂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具体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减少师生之间交流的阻碍,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性。此外,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与该平台实时共享网络信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热点时事,并结合热点时事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结合端午节的习俗,与同学们探讨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学生们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然后经过过滤筛选,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开展类似课前五分钟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PPT或短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和实践,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

2.深挖教材内涵,丰富教学手段

语文教材的中包含了不少知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分析教材的针对性和难点,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光碟、网络平台和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利用图像、动画、符号、优美音乐等元素,详细描述诗歌创作的脉络和具体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深入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并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迅速记住诗歌内容并背诵。采用数码教材,可将教材内容转换成录影带或音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改善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方式,营造互动气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课后,教师可适当教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和了解,利用‘互联网+平台或教学光碟,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结合不懂的知识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满意。

四、传统文化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推广效果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由于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充分培养。然而,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脱离传统文化可能导致职业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发展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操守水平,使他们明白以专业作为谋生手段,以及注意权力与责任的比例。在传统文化中,古人重视社会生活、生活情操和生活哲学。无论遇到什么事,他们都可以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教学,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展精神。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通过礼仪、书法和文化教育既可以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阅读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培养传统文化的高尚精神,使文化的传播具有显著效果。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可以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

本文首先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进行了简要剖析,分析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教学价值,接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关系列举出来,接着进一步分析了中学课堂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揭示了“互联网+”平台的重要特点,分析了现阶段语文中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详细阐述了“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基本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人文知识,深入学习教材的知识和内容,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最后,在实施“互联网+”平台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拓展课文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互联网+”平台下,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传播途径,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基础,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光会《浅谈“互联网+”如何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外交流》2021年第4期。

[2] 郝雪瑩《试析“互联网+”如何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9期。

[3] 陈淑君《“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参花》2020年第2期。

[4] 王萌绿《试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互联网+课堂作文”教学模式探索》,《新校园》2017年第8期。

[5] 冯颖勤《“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传承》,《广东教育(职教版)》2017年第7期。

[6] 郑美芳《“互联网+”助推中职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学习》,《学园》2018年第28期。

(唐昕弘,1978年生,男,满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互联网+中职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