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点燃语文魅力的火花

2023-05-30释霞

关键词:弘扬内涵初中语文

释霞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语文教学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不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初中正是學生思想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既要发挥语文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也要利用传统文化持续滋润与丰富语文内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14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在社会不断发展和世界人民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将顽强拼搏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彰显出来并滋养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当中,能够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也是鼓励人才去建设祖国和发展祖国的主要途径。在初中教育中,语文是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滋润语文课程,让语文课程发挥传统文化的核心含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

一、将传统文化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弥补教育育人的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的教育似乎走入了歧途,唯分数论的思想导致教育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当中的融入与应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也能丰富教师的文学素养。在传统文化的滋润当中,教师能够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并利用传统文化辅助语文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探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弥补传统教育中的问题。这些既是教师专业素养和全新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弥补相关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民族本身强大的包容性。而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是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其中包含趣味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在持续滋润语文内容的同时,也实现了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滋养下,学生能够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生活和学习当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的拓展阅读和写作的形式,不断激励学生探究生活当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由此可见,通过语文的途径来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落实育人的核心目标

作为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把握文化内涵。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大方向被确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阶段应试教育为主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多维度成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当中的融入,能够在教师的解读和指导下让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强大的精神内化于心,践行于自身的生活与实践当中。学生能够在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在当中净化自身的心灵,让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让传统文化中的美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够帮助初中语文教育落实育人的核心目标,也能够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在的支持之下,健康成长。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突出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以阅读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是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无数的传统文化典籍当中,字里行间都无不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通过阅读能够让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也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感受文章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与此同时,在阅读当中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感悟文章当中语言文字的美,提升自身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阅读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挖掘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要想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阅读相结合,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书籍的推荐和引用。例如,为学生推荐四大名著读本,此读本因为受众群体十分广泛,所以能够更好地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和身心特点。同时,这一类书籍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之后,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读物的指点。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这场战役之中,想象如果自己是曹操该如何扭转战局。以此形式让学生走进《三国演义》的世界,在与作者和人物的对话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主观见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读物中所包含的核心内涵以及思想境界,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让学生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读物中汲取智慧,并将其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相结合。例如在《马说》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炼这篇文章当中的核心观点,并将这一观点与自己阅读的《三国演义》相联系,使其了解“世有伯乐,方有千里马”,“诸葛亮遇到刘备,才有隆中对”。让传统文化当中的智慧滋润学生的心灵,也让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成长。

2.以写作弘扬传统文化

阅读是知识输入的主要方式,而写作则是知识输出的主要过程。作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向,在写作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够使其在写作的实践中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坚守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写作相结合,还能够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知识输出的闭环中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美。

要想在写作当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指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传统文化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飞花令教学游戏,让学生在诗词的接力当中拓展古诗知识,在不断积累当中丰富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言文作品的教育指导。以《醉翁亭记》为例,让学生分析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在虚词的应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也能够掌握文言文的语感,并将好词、好句应用到写作之中。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文章来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还是以《醉翁亭记》为例,可以让学生翻译此篇文章,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扩写。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也能够让学生理解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方式与作用,在实践中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起来,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篇文章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例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此篇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朝暮景色的特点。从具体的分析出发,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高,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当中,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的每一个阶段

1.探知汉字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也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汉字因为其独特的形体和表意特征直接或者间接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伟大结晶。作为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载体,汉字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内涵,教师要立足于这一基础教育元素,在不同的汉字探究中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探知传统文化的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其在不断感知中提高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首先,教师可以从古诗出发,让学生探究汉字中独特的韵律美。以《次北固山下》为例,此首古诗通过反复强调“an”来实现整首古诗的押韵与和谐优美的旋律,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并结合古诗内容和作者情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去把握和品味汉字独特的韵律美。其次,教师要利用数字资源来进行汉字知识的延伸。例如,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所呈现出不同字体风格的汉字,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让学生观看不同的书法作品,并讲述自己最喜爱的书法形式。让学生在观看艺术大家的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去感悟汉字的美,使其能够在草书的欣赏中感受其笔画流畅,游丝映带,使转如环的美。也能在楷书的横平竖直,端庄秀丽中感受书写法度严谨的美。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不同书法大家的书写作品进行模仿,在模仿实践中发现汉字的美。从汉字出发,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让学生热爱艺术、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伟大的祖国。

2.在教学素材中发现传统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可谓比比皆是。而这些素材当中所弘扬的都是优秀的民族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并将诸多的素材融入于语文教育实践当中,让其中的内在精神引领学生成长,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发展。

以《木兰诗》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教育素材,挖掘其中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透过文言文去体会其中的孝道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字资源来进行传统孝道文化的拓展。例如,让学生阅读《卧冰求鲤》《黄香温席》《老莱娱亲》等传统孝道故事。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和传统孝道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然后将历史故事进行翻译并编排成语文情境短剧,在语文课堂上将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出来。通过短剧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当中所表现出的孝道文化内涵,也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实践当中,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在自身的生活当中进行传承与弘扬。此外,教师还要挖掘多种传统文化素材。例如《爱莲说》,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洁身自好的良好品质;《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尊重师长的良好品质。并开展以挖掘优秀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拓宽历史文章的阅读渠道并且在历史文章当中将其核心品质与优秀的精神内涵记录下来,与学生进行探讨。从基础的教材出发,挖掘传统的德育内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根植于学生内心。从课外阅读出发,让学生了解到更丰富和更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助力学生的成长。

(三)让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生活每一个角落

1.传统文化竞赛实现氛围教育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绝不是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和语文教育环节所能够实现的,需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这一氛围需要融入每一个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在学生的激烈竞争中形成积极向上且不断学习的良好氛围,也让学生在丰富的传统文化認知中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分三个回合,首先,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选择题资源,通过随堂小测试的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以分数评价淘汰班级内1/3的学生。第二轮竞赛活动则由剩下的2/3学生参加,开展飞花令、文言文接龙等活动,再次淘汰1/2的学生。最后,通过传统文化的征文活动来选出优胜者。通过多轮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一个学生竞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氛围,使其在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下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应用实现素养提高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而弘扬则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自身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发展的基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来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导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应用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

例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开展对对联的活动。要求学生的对联内容要结合春节这一主题并进行思维创新,对联字数要求相等,对仗工整且立意新颖。可以让小组内学生针对教材当中所出现的一些古诗、古文进行对联创作,凸显出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在此之后,还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书法知识来设计和书写对联,并将其粘贴到自己家中。结合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应用,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是柔软的,也是坚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不与萤火争辉,它亦是坚实铁坯,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誓死不屈的龙脊柱。初中语文要发挥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根本作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下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也能够在教学中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遍布于广阔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温映婵《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讨——以古诗文教学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弘扬内涵初中语文
弘扬爱国精神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弘扬爱国精神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