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05-30周光虎

关键词: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传统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比较大,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本文将通过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对渗透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12

小学阶段是学生塑造良好人格的关键时期,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育,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专业指导,并有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探索出有效的文化渗透策略成为重中之重。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偏低

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当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习惯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托,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强调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和考试重难点,对教材内容缺少适当拓展,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只能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有较多进行了解和记忆,但对课本外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一概不知。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語文成绩,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内拓展不足。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渗透,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其语文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偏低。

2.教师的教学技能亟待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带领学生阅读优秀文章,之后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字词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之后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教师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短期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反而会让学生对阅读课堂产生审美疲劳,让学生对阅读本身产生一种认知错觉,即阅读就是背诵优美句子。殊不知真正的阅读不仅是要会读,还要会听、会说、会写。因此,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仅依靠教师当前的教学技能是不够的。

3.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致缺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对小学生来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远比枯燥的阅读来得简单有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不足,相较于优秀传统文化,其思想更易受到“毒文化”的入侵。当大量的电子信息充斥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就会受到影响,加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趣的阅读模式浇灭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要将目光从教材中抽离出来,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对学生出现思维偏差的部分及时引导,并辅以相应的传统文化渗透,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入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还能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比如,教师在描写荷花等景物的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写景的古诗,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诗的精炼,品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很容易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导致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比如,在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阅读内容展开详细讲解,还要将蕴含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层剖析,拓展学生的阅读认知视野,激起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参与兴趣,同时让学生在“沉浸式”阅读学习中掌握阅读技巧,感受到阅读本身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认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对教化育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优秀文化中得到启发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格。比如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学生能体会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情感;能感受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能体悟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对语文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遵循教育教学指导方针,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摒弃以往“唯分数论”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行为变化,并以此作为动态调整自身教学方法的依据。在此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阅读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发展。

另外,学校要对教师开展定期培训活动,通过对当前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加强教师间的有效交流,互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案例等方式,深化教师对当前教育理念的认识,让教师从根本上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意义,在不断地互相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2.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现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导致专注力不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现有的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利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展开差异化教学,运用智能化的现代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在形象有趣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恭喜发财》这首歌,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学生听着熟悉的旋律,能回忆起自己和家人一起过春节的场景,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过春节有哪些习俗,整个氛围是什么样的,会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做些什么……考虑到每个学生对春节的体验不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本堂课内容《传统节日》。教师还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除了春节,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待学生讨论结束,邀请学生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渗透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3.拓展阅读范围,提升学生文化审美

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要避免让学生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心筛选过的优秀课外读物,比如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寓言集、古诗集等,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审美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发展个性向学生推荐符合其行为特点的阅读书籍,并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阅读计划,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阅读水平,完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吸收。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这节课时,教师向学生讲授《亡羊补牢》,让学生明白“做事前要学会未雨绸缪,即便出了错也不怕,怕的是明知做错了还不想着补救,等到坏事发生时才后悔”的道理;而《揠苗助长》则能让学生明白“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顺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古人隐藏在寓言故事里的大智慧,同时,趣味性的故事极易引起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寓言故事集,帮助其养成每日阅读一篇小故事的好习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此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

4.联系实际生活,激起学生文化情感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当然,语文教师还可以联系当地文化发展实际,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可以将本地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将学生身边的优秀文化内容融入阅读教学中能够拉近学生与优秀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熟悉又亲切的感觉中吸收优秀文化,提升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本地的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借助本节内容所表达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讲述本地革命先烈的故事,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革命英雄先烈在推动地区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展现的奉献精神和先驱作用。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整理关于本地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除了英雄人物事迹,还可以是本地的发展历程以及近现代劳动模范人物等具有榜样力量和激励精神的相关资料。教师通过安排学生亲身实践,将阅读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起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强烈情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引导作用。

5.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过于强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专注于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中优美字词句的学习背诵和写作技巧的研究,忽视了对教材内容本身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时,由于只对教材阅读内容有大概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内容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活动的参与性较低。而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本身的挖掘更加深入。学生对阅读内容本身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将阅读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文主体——花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对课文内容展开详细讲解,以母亲觉得空地荒着怪可惜的开始,呈现出“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这一过程,展现出从劳动到收获的过程,教师对此可以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着重感受这一劳动过程,使其获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从花生的生长,你们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从母亲觉得空地荒着怪可惜这一点感受到母亲的勤俭节约;有的学生会从作者和家人的相处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的学生会从花生的收获中感受到大家的喜悦等。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当然,在课程结束之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如:“在课文最后大家谈到深夜才散,同学们可以发挥下想象,试想一下大家还会谈些什么?”以此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并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使阅读主题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通过采取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生文化体验,拓展阅读范围,提升学生文化审美,联系实际生活,激起学生文化情感,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等教学策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以此促进学生思想品格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妹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2] 梅苏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江西教育》2021年第24期。

(周光虎,1966年生,男,汉族,甘肃临夏永靖县人,专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传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