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想与情怀养成为导向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思考

2023-05-30刘效东苏艳何茜

大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课程教学

刘效东 苏艳 何茜

[摘 要]新林科建设背景下,我国林学专业人才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森林培育学课程作为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对标新林科建设要求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基于当前森林培育学本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开展相关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理想+情怀+理论+技能”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以期为培育“知林、营林、爱林、强林”的新时代林业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新林科;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1-0049-04

林学专业作为农学类的一个传统专业,为我国的“三农”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林学专业人才更是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1]。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育的基础,打造“金课”是新林科建设的关键发力点。森林培育学课程既是林学专业最主要的骨干课程之一,也是森林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培育“知林、营林、爱林、强林”的新时代林业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对标新林科建设要求,森林培育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涉及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2],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与技术复杂性。从课程架构来讲,森林培育学涵盖了森林培育基本原理以及林木种苗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与收获、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等的理论和技术。从课程体系来讲,森林培育学涉及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从专业的培养建制来讲,森林培育学课程作为联系前端林木遗传育种学、后端森林经理学的纽带,在林学专业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承上启下作用。

围绕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分别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沈国舫[3]立足于世纪交接的新起点,系统地回顾了森林培育学教材建设的背景与历史;李国雷等[4]在深刻总结森林培育学课程的特点及国内外森林培育学教材出版现状的基础上,就新时代我国森林培育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建议。曹兵等[5]、张斌等[6]分别针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及其模式改革提出了具体问题与改革对策。敖妍等[7]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的背景、思路及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何茜等[8]、余旋等[9]分别就森林培育学本科教学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举措。从整体上看,这些探索与实践对促进森林培育学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提升林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林科共识》和《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先后發布为我国新时代农林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确立了新目标、谋划了新方向、开启了新局面。新林科建设为新时代林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森林培育学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回应社会新需求、学科新问题。由于森林培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多元、理论交叉性强,加之受学时所限,以往“填鸭式”教学、被动式学习较为普遍,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本文提出以理想与情怀养成为导向的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思路,突出我国林史、林情以及林业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导向地位,注重对学生营林、强林理想与知林、爱林情怀的培育,面向新时代、新林业、新契机,优化学生服务林业、服务社会的专业理论与技能。

一、了解我国林史林情,树立专业理想

我国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考证分析,4000年前我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10]。但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统治阶级的大兴土木、老百姓的薪炭樵采、战争的破坏等原因,其中近代是我国森林资源被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2.5%。由森林植被被破坏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荒漠化、水资源紧缺等生态与社会事件不胜枚举,其教训至今令人刻骨铭心。新中国成立后,林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森林资源长期处于不够丰富的状态[2,10]。从森林覆盖率的历史数据来看,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1973—1976年)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7%,第二次(1977—1981年)、第三次(1984—1988年)森林资源普查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也仅分别为12%和12.98%。从森林蓄积量数据来看,1949年我国森林蓄积量为108亿m3,历经50年,第五次(1994—1998年)森林资源普查结果仅为112.7亿m3。我国此时的森林资源增速慢、质量低,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生态灾难依然突出。

21世纪以后,我国林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明确和重要。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相继实施,大大推进了整个林业的发展进程。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中共中央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并于2012年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hm2,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m3,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我国林业取得上述成就,少不了一代代林业人、一批批林学家与森林培育学家(梁希、陈嵘、郝景盛、马大浦、沈国舫等)的奋发图强、艰苦耕耘。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林史、林情在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同时也应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加强对林史、林情的认知对于帮助学生确立专业理想、将个人所学融入社会经济建设的观念转型至关重要。然而,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一般仅将其列为课程引言的一部分,重视度不足,故事性与启发性不强。因此,笔者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实际教学中整合了多方面资料,将森林培育学概论部分安排了4个授课学时,从而对后续课程开展形成了有力的理念支撑,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二、心系祖国大美森林,培养专业情怀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气候多样,地理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突出。空间上,由北向南依次发育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及雨林等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在同一气候区内,由于地形、土壤以及人为活动等的影响,森林植被类型以及群落结构组成也显现出丰富多样性。森林具有供给(食物、材料等)、支持(水循环、生物多样性等)、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和文化(观赏、游憩、康养、保健等)等多种功能,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于森林功能及森林产品的需求愈发迫切。

森林有大美。新疆轮台胡杨林、天山雪岭云杉林、西藏林芝云杉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河北塞罕坝林场华北落叶松林等一幅幅自然画卷美不胜收。大美背后,是一代代林业人扎根基层爱林、护林、营林、强林的使命传承与担当付出。地处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曾经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传承接力,将荒原沙地变成了林海,百万亩人工林蔚为壮观。今天的塞罕坝,俨然已是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盛夏避暑的天堂、摄影家流连忘返的地方。

在本科低年级阶段,不少学生包括林学专业学生把林学专业片面地理解为造林、种树的专业,在宏观层面、高度层面、深度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缺乏认知与衔接。因此,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图片、视频、案例以及大学生寒暑期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林业与生态文明發展战略,切身体验我国森林之大美,启发学生对专业发展前途与社会发展衔接的思考,培养其专业情怀,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积极性。

三、重视问题导向与案例教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围绕高校课程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索与讨论越来越多。但应注意的是,课程教学的开展与改革从根本上说应立足于课程性质与培养目标,而不应盲目跟风、舍本逐末。森林培育学是一门理论综合性、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森林培育学的课程理论内容、认知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研讨会、角色扮演、仿真练习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过调查与分析,其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最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11]。

当前,我国林业取得了突飞猛进、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尤其是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但是,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愈发突出:天然林和人工林中有大量退化的低质低效林,生产力低、稳定性差、生态功能脆弱。笔者基于上述现状,选取南方杉木产区边缘地带与多代连栽的杉木以及北方干旱区与沙区大面积杨树等“小老头”林作为典型案例,以翔实的材料生动地展现目前存在的问题、问题归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与相关实践工作等,从问题出发,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再如,应当如何科学整地、科学造林,尤其是应当如何大规模地营造人工林、开展区域植被恢复?应当如何客观评价森林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笔者在实际授课中,结合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华南湿润地区等区域政策方针、进展成效、存在问题、评价归因以及讨论反思等客观、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融合专业理论,强化学生理论认知的深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未来参与我国林业建设的使命感与迫切感。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围绕困难立地造林(哪里困难、为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以及有哪些相关生产实践经验等)、造林树种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如何选择、如何评价以及单一树种规模化造林的惨痛教训等)、抚育间伐(为什么要开展、如何开展、如何评价以及不当作业强度的教训与经验等)等章节内容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通过生产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正、反面案例呈现经验教训,均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浓厚程度、认知程度以及课程认可程度。

四、以创新应用为靶向,锤炼专业技能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普遍存在一定差距[12]。森林培育学本质上是一门生产应用型课程,其理论与技术面向我国的森林培育和国土绿化需求。然而,在森林培育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而轻内容、灵活性与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较为普遍[8]。

产学研合作育人被视为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国家需求相脱节问题的重要思路,同时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13]。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在研究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特别提出要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部分单独设课。修订后,将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验部分设置成为单独授课的16学时实验课,从而保证学生可以进行全过程实验[14]。这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课程由课堂理论教学环节(48学时)、课程实验环节(16学时)以及课程实习环节(1.5周)3大板块构成(见图1),其中课程实习环节包括苗圃设计与种苗实习、造林规划设计实习以及森林抚育间伐设计实习3部分内容(见表1)。在课程实习环节,通过与本地林业企业、基层林场或森林公园联合开展实习教学,同时依托本学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打造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基于实地现状与企业需求,开展苗圃设计、种苗实习、造林规划设计、森林抚育间伐设计等实践性、创新性工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理论,锤炼专业技能。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专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相互支撑、共赢发展。

五、结语

完成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强林”专业理想、“爱林”专业情怀、“知林”专业理论和“营林”专业技能的“新林人”。课程教学虽是教育中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却是完成“培养人”这一教育任务的最重要的问题[15]。对标新林科建设,将森林培育学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把“理想+情怀+理论+技能”的课程教学理念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始终,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高素质的林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桂玲,李响,曾庆银,等.基于需求导向的林学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4):394-402.

[2] 翟明普,沈国舫.森林培育學[M].3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3] 沈国舫.关于森林培育学教材建设的一些历史回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280-283.

[4] 李国雷,翟明普,刘勇.《森林培育学》教材编写的探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5):63-72.

[5] 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3):55-56.

[6] 张斌,王利宝.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144-146.

[7] 敖妍,马履一.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森林培育学”的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6):47-49.

[8] 何茜,苏艳,李吉跃,等.森林培育学本科教学实习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5):23-25.

[9] 余旋,赵忠.森林培育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5(3):121-123.

[10] 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60-65.

[11] 李义勇,孟艳琼,李春涛.基于应用为导向的《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9(11):229.

[12] 童蕊.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25(2):26-33.

[13] 曹小玉.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学教育,2019,8(12):135-137.

[14] 黄东,周玮,陈晓阳,等.新林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6):1-6.

[15]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40(12):4-9.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课程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