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传统文化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5-30马晓燕吕德恩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

马晓燕 吕德恩

摘 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优秀教育资源,在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蕴藏着巨大的育人功能,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新疆高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如何培育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素养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01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陆卫明先生指出:凝聚全民族心理共同体认知,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价值共识的支撑作用。以统一多样的文化共建凝聚全民族的心理共同体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后盾。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试图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旨在培育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厚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共同性,夯实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利用传统文化中民族英雄人物事迹和故事感染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交叠面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通过共同的文化联系铸牢公民内心深层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徐仪明(1992)认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顾冠华(1999)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观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

笔者认为文化包含了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凝结着人类智慧的思想理论,并且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物都属于文化范畴。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现状分析

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为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的问题。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很高,尤其对神话(民间)、历史人物、民族英雄人物故事,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发现的问题,笔者设计《当代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问卷》,随机选取200名(文理科各100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剔除无效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93份,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文化基础薄弱,本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和文言散文篇目没有系统学习,不能普及,传统文化素养普遍不高。

二是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非常喜欢或者喜欢传统文化习俗和文化,对民族智慧结晶有崇拜之情。因此,现阶段,亟待通过各种途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是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来说,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师传授和网络、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上了解较多,大部分学生无法从家庭教育中获取传统文化思想与知识。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需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氛围。

四是学生对神话故事、传统文化典籍、民族英雄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诗词歌赋等古代文学作品等表现出一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教师维度

1. 转变语言能力教学为传统文化浸润式趣味性教学。语言教学主要依托教材针对字、词、句、段、篇、章、语法等语言要素进行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往往采取先讲解字词意思和用法,后让学生模仿造句,引导学生练习的模式教学。教师需要转变原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转向注重综合能力的同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导,转变注重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教学为技能与人文并重的浸润式、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知识及人文思想融入教学中,以文化育人。

2.教学中融入神话(民间)、民族英雄、历史人物、寓言、成语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古代先贤的优秀思想、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传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人物、寓言、成语故事不了解,知晓率非常低,但学生表现出对这些故事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满足学生这种学习心理,提取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集体主义元素,如林则徐、左宗棠、班超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融入语文课程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用故事育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开展诵读经典、书法比赛等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兴盛繁荣的体现,反映了我国在文学、文化、哲学、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充分彰显国家和人民的文化自信。通过开展诵读经典、书法比赛、围棋竞赛等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营造争相诵读经典、棋落有声、纸飘墨香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领略我国文化的繁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以诵读经典活动为例,可选取古诗词、《论语》等经典文言文,由易到难,由对仗工整、句式整齐、简单的诗,逐步过渡到散文等没有押韵和对仗的文章。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争相诵读表演,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评价和指导,让学生不断反思,提高诵读水平,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学生维度

1.转变母语思维习惯为语文思维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思维能力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条件。学习语言的最高阶是能够下意识运用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思考。提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需要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一是教师在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中,要运用激活语文思维的策略,如多媒体融合策略。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换、信息加工、信息再造,使思维不断调整,逐渐系统化、条理化、具体化,更富于开放性、连贯性、独特性。二是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运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任何场所和场合都运用语文思维,在任何场合和场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

2.养成诵读国学经典的阅读习惯,营造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氛围。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人生的学校,对个人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养成诵读国学经典的习惯,不仅能营造书香四溢的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氛围,还能使整个家庭沉浸在安静的氛围中,将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3.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欣赏古诗、文、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以戏曲为例,戏曲是传统文化、语言、音乐、表演等众多元素融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大学生酷爱流行歌曲,对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了解较少。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國学复兴,在流行音乐市场上兴起了一批中国风歌曲,这些音乐作品中不仅融入了古诗词、中国乐器等古典元素,一些还融入了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戏曲唱腔,这些歌曲旋律悠扬,深受大众欢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欣赏戏曲、曲艺、国风歌曲等,从悠扬动听的旋律中体会歌词中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学校维度

1.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学校可以增加国学、戏曲、武术等公共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以必修或选修课程形式,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国学、书法、国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完整的发展体系和技法系统。以书法为例,刘梦溪认为几乎中国文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书法中看到,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气韵、结构,大多在书法中有所表现。学习汉字书法不仅可以进行传统文化和艺术浸染,提升学生汉字书写美观性,同时也是修炼心性的不二法门。

2.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仪式活动。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中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积极举办传统节日文化仪式活动,使人们对精神家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开展诗词大会、历史文化讲座等主题活动,可以组织学生穿着中华传统服饰,如汉服、唐服参加活动,营造传统节日氛围。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引导学生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探究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3.构建校园广播站传统文化栏目。校园广播是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唯一的有声媒体,它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信息和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和色彩。构建校园广播站传统文化栏目,加入如古典诗文,神话、民族英雄、历史人物、寓言、成语故事,民间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在一种轻松的校园氛围下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向莘莘学子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优秀教育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也是细微之处见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少数民族大学生心底,使少数民族学生富有书香气息和文化内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将传统文化核心思想道德理念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根植、渗透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灵、血脉中,立德树人,促进各民族在思想、信念、文化上的统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通过共同的文化联系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16年第8期。

(马晓燕,1988年生,女,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组织人事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吕德恩,1989年生,男,新疆乌鲁木齐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组织人事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