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3-05-30徐瑞仙付佳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

徐瑞仙 付佳

摘要:乡村文化作为地区的人文积淀,蕴含着乡村独有的精神表达和审美情怀,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乡村文化传承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等,乡村文化传承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以流传和发扬光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同时,乡村文化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和社會应该进行长远的乡村文化传承规划,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确保乡村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当前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包括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改进文化传承方式、增加传承资源投入和加强人才培养及传承机构建设,旨在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思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0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文化传承逐渐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践中,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不够、缺乏传承资源、乡村文化变革和传承人口流失等。因此,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包括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改进文化传承方式、增加传承资源投入、建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机构建设等。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有利于建设现代化农村

首先,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可以增进农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1]。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培育新时代农民的现代化意识。其次,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维系乡邻之间感情的纽带,能够增强乡村居民的集体认同感。通过加强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文化传承,可以培育乡村文化认同感,增强乡村凝聚力[2]。这有利于形成有序、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如果对其加以挖掘、利用和传承,可以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经济动力。例如,利用乡村节日、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可以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商品和体验活动。

1.2 有利于保护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它包含各地区、各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和传统。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发展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3]。其次,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可以帮助农村居民认识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另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世代相传的优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可以使这些优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扬,为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乡村居民提供有力支持。最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间知识等。

1.3 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包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家现代化。加强乡村文化传承,既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层面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不足

乡村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不足是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根本原因是乡村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不高,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支持。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方式都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人口流失,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此外,当今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也导致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下降。比如现代城市文化更加新奇有趣,这可能会造成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疏离甚至是对立,影响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的地位。同时,部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他们逐渐习惯和选择现代生活方式,而非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削弱他们对乡村传统技艺、传统节俗、方言等的兴趣,不利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2.2 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存在改进空间

乡村文化传承不当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口传、手抄等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由于乡村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限制,传承方式不够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具体来说,传统的口耳相传方式虽然在乡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手抄本、家谱等形式不仅成本较高,而且传承方式不够灵活,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方式的不足使乡村文化传承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也使传承内容难以充分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2.3 传承手段单一、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传承资源是乡村文化传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乡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传承资源,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已逝,传承方式受限,传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此外,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和技术等传承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4 乡村文化传承中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乡村地区年轻人流失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人口流失,乡村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同时,乡村地区的老龄化也加剧了这一问题,老年人逐渐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也无法向年轻人传授相关知识。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

3.1 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当前乡村发展的過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不足。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在乡村学校中更好地实施文化传统教育[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乡村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民间文艺、民间宗教等方面的介绍和探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乡村文化教育,提高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

其二,加强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的宣传和组织。传统文化节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节庆活动可以让乡村居民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应该加强对文化节庆活动的宣传和组织,让更多的乡村居民参与其中。

其三,完善乡村图书馆和文化站等乡村文化设施。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环境,让乡村居民更好地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

总之,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是提高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度的关键措施。只有让乡村居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度,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3.2 改进文化传承方式,多手段多途径加大投入力度

3.2.1 重视口传和实践的文化传承方式

乡村传统文化大多是通过口传和实践的方式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方式逐渐被忽视和淡化。应该通过口口相传、实践操作等方式[5],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2.2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等手段进行文化传承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手段,以数字化方式传播和保存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另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生活,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6]。

3.2.3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是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最佳场所,应在乡村学校中开设更多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校更好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7]。

3.3 加大传统文化传承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传统文化传承的资源包括传统建筑、文物、历史文献、口头传统等。这些传承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要加大传承资源的投入力度。

一是加强对传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8]。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传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措施防止传承资源遭受破坏或流失。通过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加强传统建筑保护、制定相关法规等,确保传承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加强对传承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以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历史文献、口头传统、传统技艺等,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传承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使其更好地为人们所了解。

三是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传承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益。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传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9]。

四是建立系统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其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必然会对乡村文化的延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建立系统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除了强化政府主导的保护措施,还应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可以通过立法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避免其遭到破坏;也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等方式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如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普、修复等活动,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遗产[10]。

3.4 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机构建设

为了加强乡村文化传承,需要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机构建设,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应该通过组织乡村文化传承人才培训、设立乡村文化传承奖励机制、引进专业乡村文化传承人才等方式,提高乡村文化传承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其次,还应该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引导,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传承,支持文化传承非营利组织、个体工作室等机构的发展。最后,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4 结语

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改进传承方式、增加传承资源投入、建立保护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机构建设等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淑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J].乡村论丛,2023(1):111-118.

[2] 张烨铭.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机制建构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4.

[3] 刘定定.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3):138-140,190.

[4] 眭海霞,陈俊江,练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下天府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75-84.

[5] 李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传承提升乡村文化[J].农村工作通讯,2021(1):34-35.

[6] 尹影,刘艳秋,王晓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3):22.

[7] 任超.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传承困境与解决思路:以乡村振兴为视角[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1):21-28.

[8] 张微.乡村振兴视角下网络短视频中乡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2,22(12):100-105.

[9] 杨露,李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艺术文化传承内涵及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59-60.

[10] 李鑫.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选择[J].延边党校学报,2022,38(5):74-78.

作者简介:徐瑞仙(1971—),女,甘肃天水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付佳(1999—),女,四川宣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