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5-30张汪明
张汪明
[摘 要]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在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背景下,未来还会有很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走向技术岗位。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职业教育的未来。所以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调整措施,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均衡长远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33-04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特征,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据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近些年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取得了诸多进展,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眼中还是“二流的教育”“末流的教育”[1]。而教学是任何形式、任何等级教育的根基,教学质量的好坏必定会影响其长远发展。所以必须牢牢抓住教学这个“牛鼻子”,提质创优,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影响力。本文将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出发,分析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现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仍然沿用以往的就业导向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职业教育诞生之初就是因为可以快速地对接未来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倾向性,而受到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发展初期急需大量技能人才的特殊背景下,职业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技能型人才不足的局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扩招,过去那一套教学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高学历教育。虽然现在不少职业院校都在探索中高职、高职本科衔接,建立直升对接,有的职业院校开设了升学导向班,专门为升学做准备,但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和现实政策环境制约,整体开展规模不大,效果不好。
(二)师资水平整体偏低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把关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年龄偏大,对于新形势的判断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较弱等问题。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在实践教学、理论深度、探索能力等方面不足,存在综合能力不高,难以满足产教融合对于教师的高要求[2]。同时很多新教师入职后发现存在职业落差,面对家庭、生活等压力另寻高薪工作;另外有些学校在落实待遇保障方面力度不足,教师权益往往难以得到全面保障,最终导致很多学校留不住新人。除在数量上有问题,在“质”上同样存在问题。留下来的教师因为考核宽松,不像普通高校教师存在“非升即走”的压力,所以在业务钻研、教学方法探索上松懈怠慢,缺乏斗志,只是沿袭以往教学方法。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很难帮助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难以保证教师知识库的动态更新与当下技术保持同步,这样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也就难以取得新的突破。新教师存在“量”和“质”的问题,而有经验的老教师随着退休或者身体等因素而越来越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便会受到严重挑战,更多的教学任务只能压到年轻教师身上,他们往往都是身兼数职,教授多门课程。而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这也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盲目开设专业
招生量是很多学校十分重视的一项数据,有些学校甚至将招生量作为教师的一項考核指标,规定每名教师每年完成一定的招生量。招更多的学生,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出现很多职业院校为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师资和实习实验设备等条件,盲目开设专业,哪些专业热门就开设哪些,以此来解决“生源荒”。这样只会打乱专业发展的延续性,使得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导致人才培养市场针对性不强[3-4]。例如,这几年互联网火热,很多职业院校便跟风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一时间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井喷。但一般小县城对于互联网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这就造成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相脱节。短期看好像只存在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但长期看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尽管会短期缓解生源荒,但盲目开设专业容易造成口碑下滑,导致招生更难,造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内容滞后,实训课程落实不到位
一本教材用十年,一届又一届学生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材,学的都是同样的知识。而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两年就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涌现,所以极可能出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术还没学完就已经过时。各个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现就更为明显,国家每年都会更新,更需要及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新法新规,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更需要跟上时代脚步。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课本上学的知识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全部体现,甚至出现不对应的情况,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费力。这些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
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点就是其有很强的动手实操性,而目前大量存在的书本化、学科化的职业教育,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是无益的[5]。而实操所带来的就是高投入,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同时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更新设备,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另外,有些学校办学思维落伍,虽有实训设备,但因为缺少专业的维护人员和实训教师而闲置,最终导致实训设备老化落后。甚至有些专业实训课程没有实训场地,没有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教学,以至于出现“黑板上组装机器”,这无异于纸上谈兵。目前比较流行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实训课程,这种实训方式表面上确实是“一举三得”,对校方、企业和学生都有益。但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校企间的合同上,并没有真正落地,付诸实际行动。有些即便开展了实训,也存在课时缩减,实训教师不专业,小班课变大班课等情况,难以达到实训所需要的效果。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专业和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专业与课程相匹配,并能够动态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都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设置专业,打出品牌
一所学校拥有特色的专业、有前景的专业,才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学生,才能够发展得更加长久。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盲目跟风,需要依据院校自身特色和当地产业发展,认真调研,专家论证,注重产业需求的信息沟通,体现实用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例如,旅游城市的职业院校可以大力发展与旅游服务有关的专业,如导游、餐饮、汽车维修等;工业城市可以开发冶炼、能源等相关专业,如煤炭勘探、化学工艺等。一方面社会需求比较大,容易解决生源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有保障,为企业提供大量人才,可以很好地促进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打造精品专业、王牌专业,打出品牌,对于招生和学校长期发展都大有裨益。只有专业有特色有前景,需求量才会大,院校的特色才会体现出来。久而久之,院校的名气也会跟着提升,又会吸引周边城市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但同时专业设置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尤其是一些位于资源型城市的院校,城市面临转型,院校也同样面临转型,需要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关注实时动向,精准定位实时热点,设置相关专业,才能赢得市场。所以专业设置的主动权在学校,学校在这方面需要积极主动作为。
2.突破传统,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课程内容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是一所学校的根基,为此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寻求突破。一是通过座谈交流、调研学习、教学技能比拼等多种形式,深度挖掘学校自身的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身教学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网络的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的丰富性,MOOC、各大高校公开课等,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源。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加以改进改良,并比较各种资源的优劣,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网络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得到真正发挥[6]。三是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满足日后学生升学的需要。随着学历在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在结束学习后都有升学计划,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学历低无法报考大专或者本科而采取先上中专的方式。所以在课程上保证一定的衔接将越来越重要,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也更加有利。四是在教材选用上尽量使用最新版教材。市场上职业教育教材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较少,尤其是中职教育教材更少。不少有条件的学校会自己编写,但同时也可以考虑邀请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加入编写团队,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7],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师知道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得好,掌握的技术新。
在教学形式上,在注重职业基础技能培养的同时,可以加入游戏化教学、问题墙、翻转课堂、微课等新鲜形式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例如,旅游政策与法规方面的课程中可以引入经常发生的旅行社与游客纠纷、游客与景点冲突等实际案例,以案例将学生带入学习中,让学生评判对错。或者引入角色扮演,遇到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等。同时还可以增加更多的体验式教学。例如,实践类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现场观摩学习,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也可以安排企业技术工人现场授课。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让课程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带入感,让学生更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体验活动的融合,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关乎学校声誉,关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制定制度,确定机制,必须在教师队伍中充分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不同年龄、职称层次教师的需求,只有符合教師的需求,效果才最为明显[8]。
1.注重师德师风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实现这个任务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师德。院校在招聘、考核等方面尤其要注重对师德师风的考察,对于存在道德败坏等不良品质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坚决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教师除要做一名守法公民外,还需要时刻谨记教师身份,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四个引路人”为方向,以“四个相统一”为目标,不断强化规矩意识,提升师德素养,涵养高尚师德。
2.拓宽人才引入渠道
目前,职业院校属于多头管理,多数都是由上级主管单位统一招聘,而招聘的多数是应届生。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些新教师理论水平高,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少技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培训。并且由于职业荣誉感低,培训后的年轻教师很容易流失。所以不应当把教师招聘局限于应届生,可以拓宽渠道,向社会开放。对于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企业工人可以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要求,把他们吸引到学校中,或者以兼职的形式聘请。这样学生可以跟着有经验的教师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而教师也能够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授下去,学校也解决了师资短缺问题。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获利,更能激发三方的积极性。
3.加强业务培训
当前科技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催生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于是业务培训对于职业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很多学校也会开展相关培训,包括新教师培训、专项培训等。但在培训的内容上需要更加集中,聚焦当前热点,切实提高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限定每年培训次数,应当视当年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在培训方式上需要打破全程一个老师讲其他人听的传统模式,一些老教师接受新事物较年轻教师慢,在某些方面传统培训方式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培训方式可以更加丰富,例如引入社会资源,向企业聘请优质兼职教师,选派本校教师去企业考察学习,科学制定学习内容和时长[9]。通过看、学、练、思等多种方式,增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新教师,除了传统的老带新,还可以单独制定详细的新教师培训计划,包括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除了总结评价外,还可以延伸培训后的跟踪与支持,积极落实教师培训假、培训与晋级加薪相联系等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10]。
4.制定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促进教师动态更新知识库,提高教学技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很有必要。现实中很多老教师会由于年龄和家庭等因素而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新教师由于缺少足够的职业荣誉感,产生职业倦怠,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制定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且动态考核,督促教师学习常态化。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各项指标量化,考核透明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和准确,让多干能干的教师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例如,对于教师考取证书给予资金支持,报销有关费用;采取竞聘上岗,能上能下,激励年轻教师真干实干,发挥才能;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
(三)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职业性,目标清晰。校企合作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职业教学模式之一,可以实现学生、企业及学校三方共赢[11]。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企业提供的完善实训条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规范教学,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可以减少学校在实训方面的投入,减少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为自身储备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减少培训成本。
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缺少积极性。由于生源和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等因素,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倒不如直接从社会中招聘,这样更加节省财力和人力。所以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合作仅停留在协议上,没有真正地落地。二是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任务,盲目合作,缺少调研,没有针对性,导致实训条件不满足要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当前迫切要做到:一是学校要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行业和人才类型需求,对合作的过程理性分析和考虑[12],选择负责任的企业,选定优秀实训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合同,保质保量完成实训课程。同时要深入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力求课程与岗位相对接,推进产教融合,这样学生和企业才会有积极性。学校要将违反协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拒绝今后的任何合作,打好质量保卫战。并且在实训结束后,校企要联合打分,让企业参与到学生考核中,并作为今后企业录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主动性。二是政府参与。一方面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有的学校希望寻求信誉好、硬件设施好的企业合作,但出于成本和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信息相对闭塞。而企业更迫切希望寻找优质的技能人才,二者间缺少一个稳妥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而政府参与,搭建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减小了风险,提高了效率,从而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了快速有效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政府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现有管理规则及标准,强化对校企合作办学的监督,可以很好地杜绝违规乱象,规范校企合作。另外,还可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在税收、政策支持、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企业得到实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打造制造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乎我国教育的未来。而做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发展好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当前的教学模式、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确实制约了其发展,职业教育要想实现突破,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师资上做文章,校企合作上上台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赵久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5):83-84.
[2]谭静.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5):241-243,246.
[3]汪恭礼.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其化解[J].当代职业教育,2020(3):26-34.
[4]王红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J].教育现代化,2019,6(50):179-180.
[5]刘义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J].职教通讯,2021(1):3-4.
[6]董彩云.开放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68-70.
[7]赵建勋.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9):13-15.
[8]姜小纳.职业教育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67-68.
[9]周先进,李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及其提升路径[J].职教通讯,2018(8):68-74.
[10]周德义,史云峰.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機制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163-165.
[11]王志.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12):48-49.
[12]王磊,汪恭礼.新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5-13.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