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2023-05-30李清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个体生活化情境

李清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因势而行,其内容、方法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进行不断创新。在生活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通过自我生成、情境体验与渗透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

[关    键   词]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21-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因势而行,其方法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一、单项灌输转向自我生成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理性的培养需要以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以我国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需求为基点,寻求个体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与现实成长过程中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生存与生活的智慧,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与精神上的矛盾、困惑与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与生活意义的升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帮助个体理解生活的价值与目的,引导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精神与个性的完满。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促使个体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人生的完整与丰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将个体的自我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目标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现实生活。

例如,某所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导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将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在课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以此在课堂开始之初就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上的讨论作为载体,以此来锻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凝聚出课堂之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其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积蓄动力,并不断将前沿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而合理的观点看待各类社会热点与敏感问题,让学生通过调研的方式,在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以此来纠正学生缺乏实践支撑的偏激观点。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1]。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生成能力

学生自主理性的培养就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思是个体的内心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为对象进行的自我反观與对照。它是思维与精神的自我活动,也是内部心灵的自我反省与修养。反思不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还是一种理性的思考。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迁,信息传播的迅捷与高效,价值思潮的多元化,使偶发性与多样性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易使个体陷入盲从性与非理性,难以把握自身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易产生思想的困惑、矛盾与迷失以及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消极被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出清晰的价值选择并自觉遵循,还能为自己的正当行为做出合理的辩护,从自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存在状态,最终能够实现自教自律,进而形成最高层次的自主理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与自我反思的主体,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生成与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理想教育境界[2]。

例如,某所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实行菜单式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课内容,类似于给教师下菜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学生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思想政治课需要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相联系,将社会的热点融入进去,将思想政治的理论观点融入社会现实中,以此使学生更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中[3]。

(三)拓展学生自主构建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旨在提升学生个体精神生活自治的可能性,在了解与洞见现实生活的普遍生存状态,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理念选择,以此提升其价值理念与信仰。精神生活的自我治理,需要引入多中心、多主体、动态生成等理念,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需要自主建构,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对共同认可的约定与规范进行博弈,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生活过程。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自我治理可能性,引导学生个体尝试对不合理秩序框架的突破,以此回应与寻求自我的发展与超越。

二、实践教育转向情境体验

(一)构建生活情境化的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知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它通过心理环境的设置,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悟与自觉思考。通过良好的氛围,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启迪,以此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共生、教育意义的动态生成与教育目的的有效达成[4]。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从单一的教育手段转变为无时空限制、传播及时的多样化手段。这些转变,一方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灌输逐渐向情境化教育转换;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载体,使书本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媒体通过图像要求教育者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具体情境相融合,使理论知识能够直观、具体,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某所高校采取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作为主题,自主编导情景剧,在欢笑声语中思考课程内容。通过情景剧,人生理想、信念等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5]。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将文本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深度解读、主动反思,实现理论认识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师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需要、矛盾与困惑,还要不断联系时事热点与焦点,为学生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质疑与提问,在互动与辩护中形成共识。在互动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不断展现真理的力量,使理论教育能够入脑入心。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总是呈现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旨在关注个体的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到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并与个体的生活相联系。通过以生活为主题的教育,促进主体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的生成,引导个体学会选择并构建科学与合理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关联,实现与学生个体经验的联结[6]。通过生活中教育资源的挖掘与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价值引领。

(二)打造生活情境化的教育环境

生活具有教育性,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成长与生成。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要让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需要打造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情境。情与境的融合构成了情境,具体事物形成的关系就是境,而通过这种关系又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资料、教学设施构成了学校教育之境,并形成了促进品格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教育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人生价值的肯定,成就的实现。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获得内心丰富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结。同时,让学生能够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相联结,以此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情境化教学,教师将生活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具体化、可视化与场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运用到教育内容中,并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获取教育素材,以此强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认识,不断进行启发与诱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生熟悉或是体验过的知识与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更易于接受与内化。

(三)创设生活情境化的个体体验

体验一词起源于德文动词“经历”,具有双重的语义。既表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直接经历,又表示通过这种直接经历而获得的成果。狄尔泰认为所有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体验,他还强调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同时还重视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中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对体验所具有的精神性意义表达给予了肯定。经验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身体、知觉与思维意识都完全投入生命体验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体验,在情境化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体验,反思自己所拥有的经历。

三、直白讲授转向渗透教育

(一)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将在主渠道与多渠道教育模式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把管理育人、学科育人等有机统一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具体时间内,以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专门化教育,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着确切思想引领与指导。隐性教育是指无固定的组织形式,时时刻刻存在个体的生活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专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类生活实践活动与服务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进而形成专业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长效育人机制。个体个性的生成与所存在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个体不断自我发展与转换的过程。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学校文化环境的创设对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塑造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个体自我修养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例如,某大学将“人文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作为主题进行书香雅舍的建设,此方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与集体生活相融合,旨在构建和谐共处、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环境。宿舍文化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能够学会健康地与其他人交往,学会和谐共处,以此营造充满朝气、积极健康、温文尔雅的良好风气[7]。通过各类渠道将学生个体的修行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体的践行,生成自己所屬的生命属性与生命价值,以此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实现生命的完整性[8]。

再如,某大学近年来不断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主,让思想政治课演着、走着、拍着与赛着。在此期间,学校开展过历史剧会演与道德剧会演,学生根据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自编、自导与自演354个历史剧目。根据社会的热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微电影展播,涉及理想信念、反腐倡廉等相关题材,以此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各类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寓教于乐。同时,学校还进行了有关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道德与法律、省情、社情等10个社会入户调研,结束后需要提交调研报告,并在班级进行汇报。该所大学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使“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贯穿全过程,并实现了制度化与体系化。在该教学模式中,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通过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成长空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超脱功利性的教育目的。通过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多样性与方式方法的趣味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之内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时间、空间、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不断融入学生的成长中,利用生活来进行教育[10]。

(二)多种学科相结合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都强调教育影响的潜移默化与润物细无声,注重教化、转化等意蕴,突出的是一种影响力,也是一种方法论。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同样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将社会主流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发接受所传递的主流价值观念与思想,并在无意识中获得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一是从活动文化的角度。课程思政需要教育者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及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类型丰富的活动载体,给受教育者以价值引导。例如,在进行航空概论的选修课教授时,某所高校教师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中所隐藏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对航空专业的了解与热情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相关教育融入其中[11]。

二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教育者通过对党建文化、红色文化、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等的传播,使受教育者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精神生活自我治理的可能性,不断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并能关照自己的现实生活,不断追求有价值的生活。

三是从制度文化的角度。课程思政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在自己的结构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通过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与制度的规范化,运用文化的整合力,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从而加强育人实效。

四是从行为文化的角度。体验与行为的参与,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转为学生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设计,将立德树人的目的落实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呼吁教育者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的同时,还需要对意义世界进行关注,在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素质提升的同时,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融入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润物细无声,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各要素中,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在此过程中,实现用理论说服人,用情感影响人,用行为引导人,潜移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12]。

(三)体验感与仪式感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其目的在于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非强制性,以生活为载体,将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中,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中,产生持久的教育影响。教育者通过社会现实提供的丰富案例展开教育活动,甄选受教育者感兴趣的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在分析与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并贯彻其中。通过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与矛盾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事件。通过对生活现实问题与社会秩序的了解,对学生的虚拟生活空间进行关注,了解学生喜爱的视频、节目、游戏等。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在虚拟的生活空间中进行选择与甄别,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课程内容,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路径,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某学校将道德小品的展演作为品牌活动,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思想政治课能够真正入脑入心,实现价值塑造与明辨是非,不断引领学生的成长成才[13]。同时,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将生活作为重要载体,让学生能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又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要求将微电影作为作业。此方式不仅迎合了学生喜欢微视频的喜好,而且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知与理解[14]。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學生在不断模仿榜样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与塑造。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向圣人、贤人学习的传统,为自身精神生活不断追求,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精神生活的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各类节日庆典仪式也饱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礼仪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情境化与情感化的体验,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感化,实现以情感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重视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以及各类表彰活动等的仪式感。通过各类仪式,学生获得深厚的情感体验,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价值引领具体化与具象化,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金筱萍.让思政课充满魅力[EB/OL].(2018-12-20)[2023-02-21].https://yurenhao.sizhengwang.cn/a/whdxmkszyxydw/210118/699411.shtml.

[2]胡沫.从人的生活世界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学跃迁[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25-28.

[3][5][11][14]给老师“下菜单” 让学生当主角 高校思政课“火”起来[EB/OL].(2018-01-21)[2023-02-2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80121/t20180121_52 4106756.shtml.

[4]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化:理论渊源与逻辑路线[J].思想政治工作,2009(6):122-125.

[6]刁益虎.教育经验的困境及其突破:狄尔泰体验哲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7-10.

[7]新闻学院启动学生宿舍“书香雅舍”建设工作[EB/OL].(2016-11-29)[2023-02-21].http://news.lzu.edu.cn/c/201611/42061.html.

[8]王俊琳,李太平.个性“成人”教育的生成逻辑与创新理路[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181-185.

[9]海南大学:“一主三辅”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充满魅力[EB/OL].(2019-10-17)[2023-02-21].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017/c1053-31404920.html.

[10]侯文华.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生成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4-108.

[12]聂迎娉,傅安洲.意义世界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与根本遵循[J].课程与教学,2021(1):71-77.

[13]中新社:甘肃农业大学“理论讲授+小品展演”让思政课充满魅力[EB/OL].(2020-12-05)[2023-02-21].https://news.gsau.edu.cn/info/1006/50008.htm.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个体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