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2023-05-30刘杰周兴华万杰钱浩然
刘杰 周兴华 万杰 钱浩然
研学旅行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每一学科都可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但要使活动内容不重复并系统性地开展,需要综合考察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学进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使得研学旅行活动更有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综合思维、实践探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底各省区全面使用新教材,实行新高考改革,其中第二点要求优化课程实施,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特色课程建设。2022年6月四川省教育厅颁布的《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2022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整体实施,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評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模式”。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新教材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使乡土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各学科教材内容有机融合,更高效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立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实现跨学科知识点融合进行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研学课程设计原则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研学活动中课程开展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认知状况,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差距来展开研学课程设计和实施研学课程活动,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同时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实现成长。
2.联系教材内容,渗透核心素养
研学课程设计应该要以各学科教材内容为基础,而在“三新”背景下,各科教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要想使研学课程活动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综合实践目标,就需要将课程内容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活动的具体设计环节当中,通过一个个巧思的活动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是中高考改革中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但是很多研学课程流于形式,重“研”轻“学”,没有核心内涵,缺乏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关于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融入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相应版本教材,有效有序展开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因地制宜,呈现区域特色
研学课程内容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理解利用理论知识。基于地方本位教育理论,美国一学习型设计组织“走向敏捷”(GETTING SMART)提出“地方本位教育是通过地方/场地的力量,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方式”,是“把学生置于当地的传统、文化、景观中,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2]。学生学习是基于环境产生的,在不同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课程中充分地把学生所学知识与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相结合,展现区域特色,将会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顺利地进行研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研学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1.梳理乡土课程资源,明确研学主题
乡土即家乡、故土,亦指“地方”,对于不同的人展开研究的区域范围不同,乡土所指的内涵也就各有差异。研学活动依托乡土展开,对于课程设计而言,最先需要明确的是研学目的地,就相关研学地的辐射范围展开调研,明确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地域风光、社会历史沿革等,将区域范围内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将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归纳,作为研学课程设计的备选内容,提高学生对乡情、市情、省情的了解[3]。每个区域与各学科之间有不同联系程度的课程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资源的梳理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培养和生活化教育的基本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记录法等方法,依据不同学科其相关性和可行性分类整理出可作为研学课程参考的乡土资源(图1),为研学线路的选择与课程的实施提供合理有效的选择,提质增效。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研学课程设计”案例中,先考察和敲定明确的研学目的地和研学线路:包括蜀门秦关—月琴坝一线、焦家河一线、韩溪河一线,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综合历史、政治、生物学科相应素养目标,再结合地理、历史、政治学科新教材内容和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的研学资源整理出包含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乡土课程资源[4],从而确定了“聆听光雾故事,研习秀丽山水”的研学主题。
2.明确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
全国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模式为“3+1+2”,在语数外必修下,有12种高考选考组合模式,这意味不同学科之间有更多的融合,知识点的关联更加紧密。各学科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对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编写,在进行研学课程设计时,需要明确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在研学中,对于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研学场所,最终所期望达到培养的目标也有差异,就“研学活动”实质而言,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相关梳理时还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研学活动课程设计之前,充分研习各学科核心素养,了解主要培养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便于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贯彻到研学活动中,促进“四个感受,三个学会”的培养与达成,真正达到研学活动的目的。在整理好乡土课程资源后,并非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能为研学活动所利用,需要结合学生学情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甄别,与区域特色联系,注入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分与相关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标。对于综合素质能力不同的学生,明确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什么、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有效发挥研学课程的设计作用及效果。
光雾山地质研学课程与地理、政治、历史、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均相关,但是基于地质主题活动,充分研讨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考虑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结合实地调研情况,经过多次研讨订正,才确立了此课程的相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以蜀门秦关—月琴坝一线的研学活动为例(表1)。
3.挖掘具体阶段的教材内容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新高考也随之而来,四川省也将在9月份开启新教材篇章。新教材对于不同区域设置了不同的版本,每个学科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设定,融入了各自区域特色,增加“乡土”气息。针对不同区域研学课程设计的教材知识点,可以充分结合研学所在区域与参与研学活动者所在区域,来确定应用的教材版本。将研学活动内容与知识点联系,可以使课堂中的“死知识”活起来,增添理论知识的鲜活感,学生可以更直接、更深刻地理解吸收。教材知识点不仅仅是教学的相关内容,需要进一步提炼升华,更应该在充分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下展开相关的课程设计。确定教材版本之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跨学科知识研究起来难度更大,不同学段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差异也较大,基于此,明确研学学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学段之间教材知识点有衔接,有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广度上的差异。在活动设计展开时,以必修内容为主,拓展选择性必修内容,梳理教材目录,根据相关目录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细化,明确哪些是与研学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按不同密切等级程度进行划分(表2)。
4.研学前置问题设计
研学前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将要开展的研学活动和所涉及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减少学生因为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盲区,或因在应试教育下对很多基础知识点产生遗忘而对研学活动课程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情况。在前置课程设计时就需要提前对一些基础问题进行设计,既要包括理论性的知识点,也需要涉及一些陌生名词,还要涉及在研学活动中需要开展的调研活动。把控问题的整体难度,不可太难或太易,要更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点和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相关调研和实验需要提前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准备,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被接受、被灌输。在问题设置时,引经据典,以开放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方式展开,设置相关调研或问卷小活动,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阅、网上搜集等方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蜀门秦关—月琴坝一线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生物学科,具体知识点涉及喀斯特地貌、红军长征、地质年代、气候与植被、内外力作用、岩石等方面,关于前置问题的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关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地下水、地表水等)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與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广泛分布。喀斯特作用下形成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你知道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吗?光雾山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议通过设计调研报告实现。
5.具体研学内容设计
关于不同的研学地点和不同的素养培养方式及教育理念,研学活动课程的设计有所差异。但所有的研学课程内容都需要基于学生学情和研学地点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课程活动内容的设计。做好研学活动课程具体内容设计确定研学开展方式,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六种方式为主,结合实际情况展开选择。做好与研学活动相关的研学理论知识材料和需要用到的相关实验设备、急需药品物资等的准备。明确研学任务,可以按照沉浸体验型、目标导向型、开放发展型等活动类型来设计研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将研学任务具体化,规划大概用时,确定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内容,保证在活动开展中各项内容有序、高效实施(图2)。
光雾山地质研学活动课程均按照此思路进行设计,在后续活动开展中也都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相关活动进行较为顺利有序,本文呈现的是蜀门秦关—月琴坝一线的研学课程活动设计(表3)。
6.研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研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是对于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和结果汇报的评价,更是对从课程内容设计到最后的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馈,便于改进课程设计,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使课程设计更加完善。关于学生的研学活动评价,融合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过程性和结果性进行评价,使得评价内容更全面、更有针对性(表4)。关于课程设计的相关评价,通过此次的研学实践活动发现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生与老师共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课程设计,为以后的相关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表5)。
三、结语
本课程从设计、实施到最后的评价反馈,均严格按照前期规划内容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新的高考选拔机制下的相关要求,但对于很多活动的细节与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改进。特别是跨学科知识点融合是在新的高考选拔体制机制下必不可少的内容,研学活动课程应更多地关注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多学科教材知识点融入课程活动中,不可生搬硬套,需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感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因各区域环境特征差异,所使用的教材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要更多地关注区域的乡土资源,将乡土气息融入课程设计中,视学生学情与本地实际情况而适当地改变,达到知、行、情、意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源,冯歆茹,杨婷婷,等.人地协调观导向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腾冲北海湿地研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2(2):72-75.
[2] GETTING SMART.Place-Based Education[EB/OL].(2018-09-24)[2022-05-23]http://www.gettingsmart.com/categories/series/place-based-education/.
[3] 荆文风.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4] 宋春伦,秦海燕,厉子龙,等.基于温州沿海旅游地质资源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2,49(2):239-248.
通信作者:周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