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情境教学在研学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023-05-30邓雁菲黄华李娉郭润世
邓雁菲 黄华 李娉 郭润世
发展心理学认为经过主体理解、归纳、反思的知识还不属于主体的认知知识,要经过主体意义构建而来的知识才属于主体的认知知识。意义构建是指知识经过大脑阐述,从客体知识内化成主体知识的过程。主题式情境教学是指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 以教具、视频、音乐、语言创设情境,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1]。主题式情境教学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又可诱发他们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旅游是当下学生们热衷的话题,旅游情境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旅游的主题情境中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内涵产生联想,联想与认知产生了冲突,激发了思考,就能更深刻理解新知识。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内容要求为“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地形类型”,行为动词是“识别”,“识别”即“认识”。“认识”在目标水平中属于记忆层次,表明学生在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能够记住五种主要的地形特点,且能根据特点在地图上辨识出对应的地形类型。该要求中的“认知”条件是“在地形图上”,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已经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仍需图片、文字等加以辅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对比、合作探究以及情境游戏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整合、内化知识[3]。
“世界地形”属于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面貌”的内容。本章节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 “海陆变迁”。整个章节知识结构设计为整体到部分、静态到动态,从系统到局部刻画出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地形”处于第三节,是“世界的海陆分布”的细化,又是之后“海陆变迁”的铺垫,是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后不仅能认识五类基本地形,而且能在脑海中对各地形的空间三维形态有所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言,通过“认识地球”以及“海陆分布”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对地球表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学生的经验储备来看,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是日常生活中较易接触且常见的自然现象,易在脑海中勾画出地形的简单轮廓。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具体运算阶段,有一定的整合、辨识及逻辑抽象能力,已经具备在分层设色图上识别地形类型的能力。从学生学习兴趣而言,“认识地球”中经纬网的学习对学生的立体思维,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的学习兴致遭受一定的打击,而“世界地形”是基础层面的知识,难度相对较低,此时是帮助学生提起学习地理的兴趣,重建学习地理信心的好时机。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身高对比活动能认识“海拔” “相对高度”和“地形”概念(概念辨识)。②通过观察景观图片、用平板电脑测海拔、观测3D世界地形图等活动,运用地理术语阐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对世界地形有初步认识(综合思维培养)。③学生考察家乡的地形,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发展观,激发他们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人地协调观培养)。
三、课程教学思路框架
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具准备】车厢座位卡(6张)、平板电脑(6台)、3D世界地形图(6张)、面包、三明治、披萨、蛋挞。
【景观视频导入——旅游情境搭建】
播放“318国道”途经过的自然风光视频,PPT展示有关“国道318”的简介。
材料:“318 国道”景区简介
“318国道”别名川藏线,是指上海一聂拉木公路, 起点为上海市人民广场,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中尼边境樟木口岸,全程5 476千米。该国道经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八个省份,其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揽括了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景觀,包含了江浙水乡文化、天府盆地文化、西藏人文景观,拥有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惊、险、绝、美、雄、壮的景观。2006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0期评其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景观大道中最美、最精彩的一段,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可谓是“心灵在天堂,身体在地狱”。
[设计意图]借助“318国道”(图2)美不胜收的风光视频,引发学生旅游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创设情境做铺垫。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己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放松身心的途径。近年来我国有一条景观大道十分受欢迎,这是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整条大道的景观、人文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它就是我国著名的“318国道”。今天我们就搭上“318国道”列车,一起沿 “318国道”开启我们的旅行。
[设计意图]创设 “ 318 国道 ”的旅行情境,把地理课堂打造成学生热爱的自然户外, 在优化教学环节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
[转承]师:因为我们是团队出游,所以必须注意安全,且要彰显学校风貌。所以你们要整齐有序,接下来先从低到高排队,整理队伍。(要求学生排好队伍再出发,引导进入身高对比环节。)
【出发前准备——整理队伍】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报一下自己的身高。
生:(报上身高)
师:什么是身高呢 ?
生:从地面到头顶的高度。
师:参考面是什么?
生:地面。
师:对,这两位同学的身高还可以用“海拔”来形容,什么是海拔?
生:(找教材,部分同学能回答出来)
师: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那这两位同学的海拔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相差多少?
生:(计算)
师:两位同学的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设计意图]身高的对比是将文字概念直观化的设计环节。同学“身高”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海拔”。身高差异的计算,文字的可视化对比,使得学生更易理解“相对高度”的概念。
[小结]身高差异对比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身高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海拔”概念。身高差的对比计算,让学生既能从视觉感受到“相对高度”,又能在计算过程中深刻理解“相对高度”概念。通过身高描述、比较认识了“海拔”“相对高度”,进而得出地表某点海拔是唯一的,但“相对高度”在不同的参考面下,就有不同的数值。地形的描述是“海拔” 和“相对高度”。此时引入 “地形”概念,循序渐进且层层递进,利于学生迅速认识 “地形”的概念。
[转承] 师:队伍整齐,现在请拿上车厢号码牌,对号入座,“318国道”列车即将发车。(5人一车厢,全班分为6个车厢,给每个车厢分发车厢卡、3D世界地形图以及平板电脑)
【旅途中——美景观光】
师:美不胜收的美景画卷即将呈现在眼前,你们可以尽情欣赏,但是欣赏后,每个车厢要合作讨论完成以下任务,让老师感受一下你们欣赏到的美景跟我欣赏到的是否一样。
(PPT展示任务:观察“318国道”沿途的景观,说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地形类型;利用平板电脑中的“指南针”功能定位出该地的海拔;请将各个地形特征填入表1)
生:(观看PPT上的展示出来的东南丘陵的景观图、上海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重庆市巫山景观图、四川成都盆地景观图、西藏青藏高原景观图以及每幅景观图对应的素描图,完成表格。)
师:(五分钟结束)请各个车厢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欣赏的美景,看看你们的欣赏成果是否一样。
生:(学生每组代表上台,利用PPT介绍他们认为的每张图表所展示的地形类型,以及它对应的形态特征,同时展示表格填写结果)
师:(利用零食给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形模型,如图3所示)
[小结]学生在真实的旅游情境中,以欣赏美景的心境去观察图片的差异,给予他们知识的假设性体验感,让学生能愉悦地分析并发现图片的差异性。问题导向性的欣赏,加上素描图片的介绍,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将地形高低起伏特点与相应的景观图一一对应。平板电脑测海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以及探究能力。合作交流完成图表,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综合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形类型、特点的印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内化需要学生内在思维的加工,从观察—发现差异—文字总结—交流完善认知,此过程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自我加工内化成自己知识的过程。该设计合乎学生学习,认识的心理特点,基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又高于该水平,且不空洞,巧妙地避免教师生硬讲授与灌输。
[转承]师:“318国道”途经了所有的地形类型,但是这几种类型的地形仅分布在“318国道”吗?(知识从“318国道”途经的地形迁移至世界地形)
生:不是
师: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地形,请各车厢的同学在“3D世界地形地图”中把你们认为典型的、熟悉的地形圈出,并说出它们归属的大洲。(引导学生找到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刚果盆地)
生:(小组合作圈出典型地形)
师:(3分钟结束,请各车厢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小结]从区域地形迁移到世界地形,知识面从区域拓展至全球,需要借助更直观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3D世界地形图是世界地形图的立体图,其具备分层设色图色彩对比鲜明的优势,又具有高低起伏的立体感,从视觉、触觉上帮助学生理解,体验地形的高低起伏。学生从3D世界地形图中能快速发现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刚果盆地这几个世界典型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318国道”途经的地形学习迁移到世界地形学习的设计,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部分到整体、从区域到系统的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易于学生理解、构建和内化知识。
[转承]师:同学们刚才已经找到了世界较典型的地形,其实它们还有另一个名称——“世界之最”。
【旅途小游戏——零食竞争战】
师:世界之最是什么之最?(PPT展示典型地形的特点)
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师: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记忆以上的世界之最,2分钟后进行有奖竞赛,根据积分的多少可获得列车小零食奖励,第一名披萨(丘陵)、第二名蛋挞(盆地)、第三名三明治(山地)、第四名大塊面包(高原)、第五名面包片(平原)。
生:(记忆,竞答)
[设计意图]设置抢答的游戏环节,活跃课堂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深刻认知世界之最。
[转承]师:列车即将到站,我们来到了他乡,欣赏到了异域风光,而同学们最常见的地形应该是家乡的地形,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家乡的地形?
【旅途尾声——我的家乡】
师:(请学生分享家乡以及家乡的农业生产)
生:(学生刚接触地形内容,可能没办法具体详细介绍家乡的地形,以及农作物生产)
师:没经过具体的调查,同学们还不能细细道出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家乡的农业生产。列车即将到站,本次“318国道”旅途即将结束,此任务交予你们课后完成。(PPT展示:发现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以哪种地形为主,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举例说出当地地形及对应的生产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家乡的地形以及生产活动认识到要因地制宜,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和谐观。
【小试牛刀——练习巩固】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适中的试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结语
把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引入课堂,将课堂搭建成学生热衷的自然户外。旅游情境与教学素材的有机结合瞬间赋予了教材生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愉悦感与体验感。以旅游为线,穿插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竞赛游戏等环节,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设计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识知识、体验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巧妙地借助视频、图片、3D立体地图、平板电脑等工具,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思考,提升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后的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课后拓展的成果展示平台,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拓展成果反馈中,了解学生的综合思维、实践能力、人地观等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定位今后的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凡建.对中师政治课主题式教学的认识与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1):88-89.
[2] 郭赟.挖掘“兴趣点” 优化政治课[J].甘肃教育,2011(10):78.
[3] 胡华顺.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3):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