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高中学生地理“三新”认知困难探析
2023-05-30覃秋云
覃秋云
一、地理新情景、新名词、新概念认知困难的背景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1]。高考评价体系里,地理学科考查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其中,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根据试题的情景材料论证地理问题,对地理现象与问题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观点[2]。这关键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为了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频现地理新情境、新名词、新概念(以下简称“三新”),总体上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通过多次测试和学生访谈,发现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我校学生答题效率最低的是与地理新情境、新名词、新概念有关的题目。那么如何解决对新事物认知难度提升的问题?本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存在困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寻找对策,探讨如何通过现有条件解决乡镇高中学生与地理新情境新名词新概念相关的阅读困难,总结出有效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地理高考成绩。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地理“三新”类试题理解困难的原因分析
1.生活地区地理环境的限制
生活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信息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认知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世界地理区域和中国地理区域。不同的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在缺失自身感知的基础上加大了学生对于相关事象的理解难度。比如,生活在南方山区的人很难理解北方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限制性因素(如冬小麦、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土壤盐碱化)。再如西北地区的风沙侵蚀和寒潮、葡萄“低沟浅种”等。
2.自身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到大量的自然和人文知识。选择学习地理的学生一部分是因为感兴趣,但更多的为了逃避难度较高的理化科目。所以,选择地理的学生大多是理科思维较差,学科之间知识融合能力较差的,不擅于识记大量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生。因此,擅于推理演算或者机械地背诵、记忆的学生很难理解地理学科的新情境新名词新概念。地理环境的形成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类型多样。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图文转换的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没办法接触或想象自己目光所至之外的地理情景,也就很难理解其形成过程和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很多新情景新名词新概念就无从下手。
不同地区学生接受的知识、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理解新事物方面存在分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更快地搜集关键信息,联系上下文推理分析,得出结论此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积累更多更牢固的基础知识,使其在获取关键信息后能顺利调用所学知识,顺利解决地理新情境新概念问题。
3.个人阅历和生产生活体验导致的思维限制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浪潮席卷中国。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环境方面:城市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很多家长都无暇认真观察和思考周边的地理事物,所以长在城镇的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家长在学习上的引导,孩子很难认真关注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更不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乡村里,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只有老人,农村小学数量较少。所以留守儿童居多,老人没有现代化的观念教育孩子,仅让孩子留在学校,除了生活的事,其他都力不从心。社会环境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很多孩子的兴趣局限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造成了孩子只被动关注课本内容,更倾向休闲娱乐。特别在县城,这样没有从小培养观察和阅读习惯的孩子很多,无论是生长在乡村还是城镇,都存在阅读能力差、知识面窄、学习习惯差、表达能力差、课本内容看不懂、教师讲课听不懂等问题,更不用说是新名词新概念了。如果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从小被引导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独立观察和思考,周末到周边乡村和加工厂体会生产生活,假期到与在自家环境差异大的名山大川看看,或者通过电视网络绘本书籍画报等有计划地培养兴趣爱好,地理思维便会更开阔。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小时候跟随大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多提问多观察,多看新闻和电视纪录片,了解农村以外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也会有利于培养广阔的地理思维。
三、解决“三新”认知困难的对策
1.强化课内外知识的紧密联系,深化区域认知
重视一节课中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精心设计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白地理学什么,怎么学,感受生活中的地理。以图表和视频或生活中的小常识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入课堂和思考状态。联系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将视频和新闻图片材料、生活体验材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介绍最新发生的或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研究成果等,从而使因生活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学生在理解某些新情境新名词新概念方面的困难得以减轻。
如何找到适合在有限的课堂里展示和运用的地理资料,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并汲取同行的教学经验,找到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表1)。
加强拓展训练:课前5~8分钟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收看CCTV 2与地理相关的《经济半小时》节目或精选每日一题进行自行讲课训练。让学生自行阅读,摘抄整理自己喜欢的内容,自拟问题并解决问题。精选每日一题,训练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和效率。以此既能锻炼讲课学生的胆量,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本人也在教学过程中获益良多。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有所提高。本着重视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同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充分落实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2.重视概念的解读和延伸,提升空间思维力和想象力
每一节地理课,基本都涉及新的地理名词和概念,案例会通过情境探索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过程等。如“城市化”这个地理名词,是指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且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讲清楚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白人口集聚的区域叫聚落,总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总用地=农业用地+城市用地(非农业用地),总用地是一定的,此消彼长。所以这个概念的延伸,就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可能导致城市数量增多、城市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形成城市群。反之,某地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可能就是城市化引起的。某地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出现城市群,说明城市化正在进行。城市化会不会无限地推进?用什么来衡量一个地方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个地区城市面积大、人口数量多,是否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最高?郊区转变为城区,叫做郊区城市化,如果人口由城市流向乡村,又叫什么城市化呢?
课堂能不断对概念进行内涵的延伸和辨析,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区分概念。
3.注重相近或相似名词辨析,图文结合辅助解读
当学习新的地理名词时,注意讲清概念和概念延伸的同时,主动提出让学生辨析与之类似的名词。因为地理名词很多是以其成因来命名,相近与相似的较多,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混淆。如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通过概念对比、图解形成对比、实物图对比、分布地区差异对比、形成动图或视频对比,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加深印象。
4.增强阅读速度、做题步骤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地理课文内容一般段落较长,但关键名词并不多。如何让学生快速找到并概括是关键,从高一开始需要每节课安排一定量的时间练习。如一段半页的内容,2分钟阅读后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阅读速度会得到提升,理解和概括能力得到加强,对出现的新情境新名词就能更快更准地获取关键信息。提醒学生边看边思考,重视读大标题,研究大标题与小标题之间、小标题和课文内容之间、图文之间的关系,做到勾画,圈点,批注。
做练习时强调审题的方法,画出关键词,对题目进行解读,重复做题的步骤。教学生学会审题,如抓住“题干”(关键词)等,以及如何以更加规范并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表述来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5.布置相关地理课外实践作业,减少因阅历和生产生活体验较少导致的阅读障碍
假期创新布置阅读拓展作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实践能力。以下为2020级高二假期作业及学习内容建议:①下载学习强国App,搜索《航拍中国》,每天观看至少半集。②在学习强国App搜索新闻联播,随时收听天气预报。③结合地图册《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整理自己最想了解的区域,或按顺序整理10个区域的地理内容,学有余力可自行增加搜集量。④收看CCTV2《经济半小时》3次以上,记录节目主要内容,可针对内容编写地理题目,自拟答案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开学后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⑤拍一张地理照片,自配解析语或配古诗,或独立创作诗文。⑥关注公众号启慧地理,每天阅读一个微专题。⑦多与家人出游,交流所见所闻或所疑,在与人交流的过程渗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增长见闻,了解社会环境、商业贸易、经济发展等课本之外的多彩世界。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阅历。减少因阅历和生产生活体验少导致的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6.注重考前专题训练
近年来高考试题频现地理新名词,有些名词看似陌生,实际上却很亲切,只是将课本知识换了个“新外衣”。如2021年湖南卷“永久迁移”“务工迁移”,2021年全国甲卷新名词“珊瑚礁”,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新名词“贝壳堤”等。有些新名词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洪积扇”“茶马古道”“负地形”等,此类试题对考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等地理素养进行考查,很多考生由于理解不透新名词的含义而丢分。
考前1~2月,可以收集该类的题目进行密集训练,让大家更好的适应这类题目,减少对地理新名词类考题的心理障碍。
任何物质的变化都是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的飞跃,地理学科阅读也是这样。从高一到高三,三年时间有目的地培养阅读能力和拓展阅读内容,学生有了大量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厘清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对新情境不再陌生,对新名词新概念不再害怕。经过强化专题训练,阅读速度和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提升,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史晨曦.基于高考評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