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神话”褪色,日本哪来那么多戾气
2023-05-30
刚结束的日本地方统一选举堪称一片混乱。首相岸田文雄遭自制筒状炸弹袭击,有惊无险;众议院和参议院收到写有“只有恐袭才能改变国家”等内容的恐吓邮件;国会咨询窗口收到题为“我即将杀死日本首相”的恐吓邮件……
当一些日本政客联想到去年7月前首相安倍晋三遇袭身亡,高声谴责政治暴力是“对民主的挑战”时,日本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为什么现在日本的戾气迅速滋生,身边的恶性事件明显增多?一向有“安全神话”之称的日本,到底是怎么了?
日本社会“三观”正在发生变化
日本社会治安正变得令人“不安”,除了对安倍晋三、岸田文雄等政治人物的“独狼式袭击”成为国际热点新闻外,也有很多令人感到震惊的社会案件报道。
记者在日本生活30多年,最近看到这些与犯罪案件有关的报道,内心的感受只能用“震惊”两字来描述。曾在中国留学多年、担任过日本八王子市议员的原田繁也告诉记者:“现在看来,日本社会的‘三观正在发生变化。”
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曾作过一项有关国家形象的调查,当时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一个“加分”因素就是社会治安好。在英国一些机构公布的“适合单独出行的旅游安全城市”排行榜中,东京、大阪等日本城市也名列前茅。但最近几年的现实是,安全的东京都犯罪案件明显增多。
2022年10月,日本警方曾请5000位年龄在15岁以上的居民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治安很好、可安心生活”的受访者为68.6%,相比2021年同期下降7.3%;认为近10年治安“有所改善”的仅有14.9% ,同比下降5.9%;而认为“恶化了”的受访者为67.1%,较前一年增加3%。对此民调结果,日本警方分析认为,受访者或许是因安倍遇袭事件的负面影响才作出如此消极的判断。
“年轻人产生一种偏爱、偏执甚至偏狂的欲望”
日本《每日新闻》刊发评论称,前首相安倍晋三去年7月在奈良遇袭身亡后的社会舆论导向,是纵容和诱导恐袭多发的原因之一。去年8月,日本《产经新闻》曾预测性地写道:“社会上一些对嫌疑人山上彻也的肯定言论,必然会诱导恐袭的再次发生。”
日本著名电视评论员辛坊治郎近日在新闻节目中质疑说:“恐袭岸田首相的疑犯,目前涉嫌的罪名居然是‘妨害业务罪,最高也就判3年徒刑。从常识上考虑,他涉嫌犯的不应该是‘杀人未遂罪吗?”这种刑法上确定罪名的混乱降低了犯罪成本,已成为恶性事件多发的诱因之一。
担任过日本横滨大学校长的加藤祐三教授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袭击安倍晋三和岸田文雄的嫌犯有这样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在少年时代都曾遭受过父亲的家庭暴力;第二,他们都曾生活在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单亲家庭;第三,他们的就业以及职场生活都不顺利;第四,他们都是“网虫”,并从互联网上寻找可以发泄个人情绪的犯罪方法;第五,他们都是“宅”在家中,与社会环境脱节,属于“社会边缘人士”;第六,他们都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凸显自己的存在感;第七,他们都参加了新兴宗教组织。加藤祐三认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都是这几年日本社会戾气增加不可忽视的原因。
长期从事社会问题比较研究的原日本时事通讯社的八牧浩行告诉记者:“现在,日本社会的年轻人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一种‘无欲的状态,不愿意购房,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人本身一定会有欲望的。正常的欲望丧失,就会产生一种偏爱、偏执甚至偏狂的欲望。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了。”
有分析认为,近几年日本物价上涨,导致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一些人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概况》显示,目前有超过半数的日本家庭感觉到生活压力。
日本变得“不再那么安全了”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近日和已在东京都工作生活了7年的小程交流时了解到,7年前,日本媒体上报道的杀人放火案件主要发生在一些人口稀少的偏远地方;而最近几年,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也时常会发生杀人放火案件。小程说:“我家附近去年就曾发生一起杀害小学生的案件,非常恐怖,与刚来时相比,日本社会变得不再那么安全了。”
“高失業率、经济不景气、物价高涨等是导致日本社会治安愈发恶化的表层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则在于日本社会的阶层固化。”陈洋告诉记者。
日本《读卖新闻》去年在一篇社论中写道:“人们没有安全感,这是否与社会不稳定带来的心理影响有关?如贫富差距加大和自杀率居高不下。”日本知名预防犯罪顾问京师美佳分析说,近年来,日本经济衰退导致的物价上涨和收入不平等,也是导致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自《环球时报》蒋丰、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