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2023-05-30何欢兰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2期
关键词:烟波我心游子

何欢兰

“忧”(),本字古作上“页”下“心”,是个会意字,指一个人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后加“攵”,表示行走,形成“憂”字,《说文解字》:“和之行也。”“忧”是个形声字,本义是“担忧;发愁”。“愁”,是形声字,从心,秋声,本义是“忧虑,发愁”。《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愁,忧也。”忧与愁,是同义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忧”“愁”不分,混为一谈。而“忧”与“愁”这两种典型的情绪在古诗词中不作细分实在可惜,本文拟从古诗词名句中写“忧”和“愁”的诗句中去解读、区分两种感情,让两种情感更加细腻清晰,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的深重与直接

分析古诗词中含“忧”的诗句,发现“忧”从内心而来,郁结于心,深沉广阔且不可断绝,“忧”这种情感浓烈地化不开,而且内容大多是为天下而忧。

(一)我心忧伤:“忧”在内心,缘情而发。写“忧”的名句,由《诗经》滥觞。面对政治黑暗与末世景象,有着良知和使命感的贵族人物,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挽救时事,然而他们无力改变现状,无法挽救政局,因此,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迷茫、惆怅而忧伤的情绪。

《诗经·小雅·节南山》是一首周幽王大夫斥责执政者尹氏的诗,控诉了尹氏的暴虐。诗人看到群小翻云覆雨,民怨沸腾,自然产生“忧心如”(“”意为“焚”)、“忧心如酲”(“酲”意为“醉于酒”)的忧伤之情。

《诗经·小雅·正月》是一位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周大夫创作的怨刺周幽王的诗歌,诗人看到“正月繁霜”的乱世征兆发出了“我心忧伤”的悲叹,诗中反复渲染自己的忧伤情绪:“忧心京京”(“京京”形容忧愁深长)、“忧心愈愈”(“愈愈”形容病态)、“忧心惸惸”(“惸惸”形容忧郁不快)、“忧心惨惨”(“惨惨”形容忧愁不安)。

《诗经·小雅·小弁》是一首充滿着忧愤情绪的哀怨诗,第一章以“心之忧矣,云如之何”引出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不知到底该如何得以排遣,下文反复吟咏内心的忧伤:“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心之忧矣,疢如疾首”“心之忧矣,不遑假寐”“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这些句子都呈现出忧的源头在“心”上,以上列举的诗句有不少词语的偏旁是“忄(心)”,无论是写忧的程度:“忧心殷殷”“忧心忡忡”“忧心惙惙”,还是写忧的角度:“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心之忧矣,疢如疾首”“心之忧矣,不遑假寐”“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心之忧矣,涕既陨之”,都紧紧扣着忧的源头—“心”来书写:“心之忧矣”,“我心忧伤”!

(二)忧心忡忡:“忧”之深重与博大。忧既从内心而来,忧的内涵往往是深重的:有幽怨、迷惘的伤时情怀,有怀才不遇的忧伤愤懑,有繁重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带来的忧伤。

忧往往从自己的处境生发。《诗经·王风·兔爰》中表达生不逢时的忧伤情绪:“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在我年幼的时候,尚无兵役,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苦难竟齐集,将个人的命运置于社会背景中去思考。

进而为百姓忧。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句,他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一生写下了很多为百姓、为天下而忧的诗歌,他诗歌的风格显得“沉郁顿挫”。在栖身无所的漂泊之中,在动荡乱世的颠沛之中,在忧心社稷而一次次被怀疑之中,他的诗歌表达出来的是沉郁顿挫的低回。“沉”为深沉,“郁”为“博大”,深沉而博大的“忧”,就是“忧国忧民”,一直到死,杜甫仍然“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其中表现的正是忧国恤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感。

为天下而“忧”可以净化人的情绪,将情绪从个人的泥沼中超拔出来,得以升华。《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写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他离开国都,登上岳阳楼时,还在“担忧被谗言中伤”,当他想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情感得以提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时,“为天下而忧”的崇高感和使命感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处境之忧。

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的多样与含蓄

与“忧”相比,写愁的诗句数量更多,发“愁”的是“人”,愁绪往往由外而内,由外物触动了内心之愁,因而“愁”之表现也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表达愁的方式是含蓄内敛的。

(一)烟波江上使人愁:触景而生,缘境而发。“忧从中来”,愁却因外物而触动,愁的主体是“人”,愁绪发生的时间往往是从傍晚到晚上甚至延续到凌晨:“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黄昏,是人们回家的时刻,随着太阳西移,逐渐暗淡下来的光线容易触动游子的愁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除了光线的暗淡,黄昏苍茫迷蒙的烟波或者烟雾也很容易牵引人的愁思;“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月色下的羌笛声也能逗引出人的愁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夜晚孤独的旅人愁得无法入眠,一直到凌晨。从黄昏到夜晚,正是一天中休养生息的时刻,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需要休息和慰藉,然而,离家的游子或漂泊于他乡,或跋涉于途中,疲惫的身心经受着旅途的劳累与思乡的煎熬,因此,旅途中所见之景、所闻之音,极易触动人的愁思。

(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之多样与丰富。愁之多样,让人眼花缭乱,从古人常见的生活体验来看,根据发愁的主体区分,古诗中的愁大抵可分为两类:游子之愁和思妇之愁。从游子的角度来看,产生的有离愁、羁旅行役之愁、思乡之愁、人生短暂之愁、理想未实现之愁。有离愁:“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愁,泪难收”(秦观);有羁旅行役之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有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有壮志未酬的遗憾:“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陆游)。

(三)水流无限似侬愁:化虚为实写愁意。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意象喻愁,或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愁之深、愁之长、愁之无边无际,使人对于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变得具象化,可触可感。

在古诗中,借酒浇愁是常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醉人的不是酒,因为“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在古诗中,以水喻愁的诗句特别多,最著名的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写出了愁丝如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唐宋诗人中以水喻愁的诗句数不胜数:“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的感情深重,但表达直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的感情多样,但表达含蓄。

猜你喜欢

烟波我心游子
为你写诗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潮细胞
游子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别后不知烟波
我画我心
我画我心
我画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