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苍南“蛮话”的现状与传承

2023-05-30颜小同钱华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苍南方言现状

颜小同 钱华

内容摘要:方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地区文化的活化石。蛮话作为温州苍南的六大方言之一,对当地文化的承载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整个区域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多数方言一样,蛮话同样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蛮话的日渐式微引发了方言传承的危机。在方言保护的背景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重点把握衔接老幼的桥梁、利用新媒体社交工具来传承与推广蛮话方言,以期为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苍南 蛮话 方言 现状 对策

在浙江省苍南县的东北部一带(即鳌江下游南岸及其支流横阳支江以东的水网平原),江河山海,平原小丘,耕作经商,姓氏村落分布,这里形成了一个以蛮话为主体,兼有瓯语、闽南语、金乡话的多方言自然区域。蛮话,与大多数地区方言一样都面临着传承困难、即将消亡的问题。从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声声交谈,到新一代青年的只能听不会说,苍南蛮话的传承与保护令人担忧。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任务,剖析苍南蛮话的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有助于温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蛮话方言使用的现状

土语俗称蛮话,温州方言类型复杂,苍南蛮话作为其中的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蛮话系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原住民语言,国家保护语种,被列入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立项。该方言语音特殊,词汇古老,属于古越语的一种,与古瓯越语是同源。”当前,保护与传承蛮话方言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现实角度对蛮话方言进行原因剖析。

1.蛮话方言遭受歧视,语言学习氛围缺失

目前,随着教育水平和人们对语言认识水平的提高,加上现代社会各种语言组织对普通话的广泛传播,留给各方言生存的空隙越来越小,人们渐渐对小语种或者地方方言的使用产生抵制情绪。蛮话的“蛮”本身就能联想起“土著、粗野、通俗、封闭”等含义,有人会认为蛮话方言很粗俗、老土,也有人会认为方言受众不广,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有人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只考虑到苍南方言会对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不愿意学习方言,甚至蛮话方言还会被家长认为耽误孩子的语言学习进程。在潜意识中,蛮话被人们打下歧视的烙印,人们宁愿学习外语,也不愿以方言进行沟通,更不用提如外语学习角、课程培训等系统学习项目的开设。

2.蛮话方言日渐式微,代际传承出现裂痕

奥运火种的接力传递不能失去任何一个火炬手的托举,方言的传承亦是如此。溯源而上,作为营造良好方言学习环境的老一辈,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迁就儿孙尝试学着用普通话与之沟通;顺流而下,身处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的青少年根本无需使用蛮话,熟悉方言的老年人与正值适龄学童的链接断裂,方言的传承显得困难重重。作为当地人,笔者发现苍南蛮话方言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老一辈的人都会说蛮话,新一代的娃儿都不太会说蛮话。以自身而言,笔者与长辈在闲聊时那种词不达意的憋闷感时常出现。例如,一次说到“了解(liu gai)”这个词时,由于用的比较少,最后说成了“了解(liu jie)”。祖孙的对话出现了阻滞,影响了正常的表达。又如在蛮话中“土豆”被称作“洋芋”,南瓜被称作“金瓜”,从原名到蛮话的称谓再到蛮话的读音,令很多年轻人无所适从。这是青年一代运用蛮话的困惑以及与老人家沟通时的尴尬无助,但从中却可以窥视老一辈与年轻人之间代际传承裂缝的扩大。

二.蛮话方言式微的原因

蛮话方言的式微是有迹可循的。目前影响蛮话方言的原因主要是蛮话方言古老特殊,词汇种类多样异呈、苍南人口的“引进来”与“走出去”、蛮话方言的使用受到普通话推广的制约等原因。

1.蛮话方言古老特殊,词汇种类多样异呈

“蛮话的形式很古老,只有结合石棚墓人的汉化过程和移民史文献才可望厘清其中的纠结。蛮话方言是一个层次复杂的综合体,单纯就瑞安、平阳、苍南钱库桐桥等地发掘的石棚墓而言,蛮话的古老成分可以上溯至战国时期的瓯越土著语,蛮话的底层与闽东语基本相同或接近。”蛮话方言古老特殊,来自古代浙南土著语的遗存,限于江南垟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用人群相对集中,传播区域不广。蛮话地区有着古百越的历史和人文背景,具备语言底层的民族基础,保留较多有音无字的方言词,这些词多来自百越的底层词,很难在汉语中找到来源。蛮话还有自己特殊说法的词汇,与闽语、温州话都有较大区别。“有人发文章说,温州话是全国最难懂的语言。姑且不论其结论是否科学,相比较而言,蛮话在温州地区方言中倒是最难听懂,也是最难学会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苍南人口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人口流動是双向的,外地的人到本地来,而本地的人去外地发展,其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双方都听得懂的普通话。这些年来大量人口的流动,无疑成为限制蛮话方言传承的一大因素。在苍南人口“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重影响之下,地域方言文化被渐渐淡忘,蛮话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呈现逐渐没落的趋势。

(1)“走出去”:蛮话方言区人口向外流动

苍南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加之温商走南闯北的天性,人口外流便是大势所趋。“其中大多数是青年人和做小生意的。一来就是反映苍南本地优秀工作机会缺乏,留不住高学历人才,二来也是因为苍南的经济形态,百姓乐于行走四方赚钱。而这几年迅速崛起的杭州成为了苍南人最大的聚集地。”随着人口大量流动,蛮话方言的地域特色不再有以往那么明显,它的传播途径逐渐减少。作为蛮话方言的使用者,随着他们的分散,蛮话方言也不再有之前的凝聚力。随着原住人口的外流与乡音的淡却,蛮话方言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流散。

(2)“引进来”:外地打工人融入蛮话方言区

当地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地人的大量涌入,他们也在逐渐改变当地的方言。来自浙江省外的打工群体将目光投向了“浙江省后花园”——江南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说蛮话的群体日益固化且逐渐减少。当前,在苍南本地谋生打工的小商小贩等群体中,很少出现当地人的身影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外地打工者。人杂了,话混了,外地人操着生硬的蛮话,蛮话语法不规范、声调偏误等现象涌现。最终,方言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少,使用频率大幅下降。

3.蛮话方言的使用受到普通话推广的制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随着普通话在全国推行,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普通话的学习与使用,而忽视了对本地方言的掌握与传承,蛮话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尴尬局面。从现实的角度看,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与之相比较而言,则呈现出生存空间不断被缩小的态势,而新一代儿童逐渐成为了“无方言族”。客观上,媒体渠道都以普通话作为传播载体,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们都没有机会接触到蛮话方言,“青少年在长时间的普通话教育中,语言习惯逐渐靠向普通话,致使方言逐渐没落。”可见,普通话的推广对蛮话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苍南蛮话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方言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活化石,蛮话的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州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苍南蛮话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既需要剖析现状,分析成因,又需要开拓思路,探索举措,将蛮话的保护提上日程,以此来增添蛮话方言的朝气与活力,让蛮话得到更系统、全面的传承。

1.应用对比教学理念,实现蛮话、普通话“双开花”

不论是蛮话还是普通话,两者本不应处于此消彼长的境地,相反,它们的理想状态应是齐头并进。对于不同的两种语言体系,有相异之处也有相似之处,而运用对比教学法便可以使两者有机交融起来。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看,蛮话和普通话都有异同点,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授课者可以采用两者对比的方法来开展教学。例如书面语“正午”,普通话称作“中午”,约为白天十二点左右的一段时间,而在蛮话中它被叫作“日到”。如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可见蛮话让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它更系统地描绘了正午太阳升到中央的场景。“南瓜”又称“金瓜”,南瓜的外形为金黄色,可以说是蛮话将其归类成形象化;“土豆”源自西洋,酷似香芋,因而“洋芋”也不是无稽之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步一步靠着传授者邯郸学步,“每一种语言都不是杂乱无章,都是有章可循。”把对比教学的理念不断贯彻在习得与使用的过程中,针对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如此才能举一反三,将蛮话外化于言、内化于心。

2.促进蛮话方言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责任。”增强方言的凝聚力,加强文化认同是至关重要的。将方言融入当地特色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举措。积极开展蛮话方言培训,可以促使区域方言、地方文化并驾齐驱。苍南地处浙闽交界,两地文化交融渗透,独特的山海地貌与特殊的移民历史,赋予了苍南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禀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苍南县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童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垟这一区域的人们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与总结,蛮话歌谣是江南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维系当代人民情感的纽带。蛮话童谣作为一种方言传承艺术形式,既加深了对文化挖掘的深度理解,又推进蛮话方言的发展与传承。为此,以乡邦文化为支撑点,开发相关文化游览胜地,推出特色文创产品,传播苍南蛮话方言,传递独特的乡邦文化信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方言发展传承相辅相成,可以进一步增强地方文化魅力,从根源上推进蛮话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3.拍摄蛮话系列影视作品,扩大蛮话方言的影响力

蛮话作为江南垟地区的代表方言,其艺术感染力、情感表现力、地区文化味都富含其独特的价值底蕴。在新媒体时代,地方媒体栏目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大众展示蛮话方言及独特的语言文化,推动蛮话方言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官方的途径,我们可以将蛮话方言文化作为合唱、话剧、童谣等“造型”“C位出道”,给当地群众带来艺术欣赏的同时,也让大家对蛮话的方言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截至目前,“看苍南”“苍南六言谭”等社交账号整合工具书籍、音视频资源等助力苍南方言平台的搭建,2015年微电影《最好听的话》、2021年微视频《兑糖谣》等节目,进一步促使民众、尤其是蛮话学习者了解当地方言的文化内涵。目前各类节目虽然总量偏少,但它们以新颖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了蛮话的魅力。当地文化部门、方言保护者不断积极探索多媒体手段,借助短视频这一平台,致力于蛮话方言的保护传承,投资拍摄并推出蛮话系列作品,实为可行之举。以时代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相信蛮话将辞旧迎新,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千年钱王福地,百里江南水乡”一张鲜活灵动的苍南名牌。

4.开设交流休息凉亭,传递交流蛮话方言

《朗读者》栏目将朗读亭推广至大小城市,在大众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之余,传播了有声的阅读文化,引起大众一致好评。苍南县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绿色长道等基础设施,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有许多年长者在这里锻炼、畅谈,由于使用普通话困难,他们常常围着一个“双语者”(兼通普通话与蛮话的人)并由他传述国家最新公布的要闻大事、电视新闻播报的内容,有时还会围绕一个话题相互探讨。结合上述契机,蛮话方言区开设交流休息凉亭,以固定的“雙语者”群体为方言传授的基础,积极鼓励青少年参与交流活动。例如,于周边可设置供儿童玩乐的设施,实行打卡盖章的活动制度等等。一来,休息亭的设置减少了长者因为普通话不通造成的隔绝与信息闭塞;二来,对于青少年而言,此举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还加深了老、幼之间的代际联系;尤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蛮话的使用频率,实现大众使用蛮话方言相互的交流沟通。

在历史长河中,蛮话的印记正被慢慢冲洗褪去。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即使再古老的语言都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冲击,质朴、生动、形象的苍南蛮话,其生存困境向大众敲响了时代的警钟。蛮话饱含着苍南人的乡情,它的式微也像文明流传这块巨石中一道明显的裂痕,裂在苍南人的沟连上,裂在蛮话文化的核心上。审时夺度、因地制宜,是我们这一代人站在蛮话保护与传承第一线应该努力去做的事,它需要的是感同身受的正视与救助。让我们拿起生活中的放大镜发现蛮话遗失的印记,重新亮起蛮话方言靓丽的身份证,以新一代人的脚步重新追寻苍南蛮话方言,这才是区域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模样。

参考文献

[1]倪可可,王之翔,郑涵译,黄凌伶,沈梦,黄文娴.关于浙南方言蛮话生存状态的研究[J].大众文艺,2021(06):147-149.

[2][3]杨勇.《蛮话方言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121.

[4]“平阳、苍南、龙港的高铁之争,关键问题在哪里?”手机网易网https://3g.163.com/dy/article/FIMUFBMP05372PX5.html.

[5]辛儒,齐芳.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发展旅游业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3):22-24.

[6]张林诚.新时代闽西客家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对策探析[J].武夷学院学术报,2019,第38卷(4):68-73.

[7]郑清颖.福州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21,39(06):53-60.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苍南方言现状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苍南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
滴水见阳光——《苍南叫停大渔湾围垦工程》采写体会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