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子教育与洛克绅士教育的比较研究
2023-05-30李增沛
李增沛
内容摘要:孟子君子教育与洛克绅士教育分别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比较二者的异同,能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两位教育家虽然相隔千年,但是两者的教育思想却有着相通之处,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内外兼修的德性,以及重视教育方法。两者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的不同。通过对两种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启示当今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强化家庭教育。
关键词:君子教育思想 绅士教育思想 价值启示 孟子 洛克
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我们可以从孟子和洛克身上寻找答案。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继承了孔子“仁”与“礼”的君子教育思想,从“人性本善”的原点出发,进一步构建发展君子人格,丰富了君子教育的内容,开拓了成为君子的进路。[2]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教育家,倡导一种“绅士教育”。洛克和孟子两人相距千年,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却不谋而合,都认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或“绅士”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将这两位东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作比较,有利于我们挖掘中西方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可取之处,为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借鉴。
一.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的内涵阐述
1.孟子的君子教育
“君子”一词由来以久。早在《尚书》中就有提到“君子”一词——“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这句话对“君子”和“小人”从内在品性上做了区分,奠定了君子的内涵,有“贤德之能”应为君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了君子教育这一模式,将君子视为儒家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并在《论语》中多次提及。
孟子作为孔子的弟子,不仅继承和发展孔子“仁”与“礼”的观念,更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君子的内涵。孟子认为,所谓君子,其理想目标是“道”,内在精神是“仁”,外在规范是“礼”,基本准则是“义”,基本操守是“信”,基本能力则是服务社会的“知”。[3]从孟子语录和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我们可以窥见,孟子的君子教育是有别于孔子的。其一,孟子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4]这是孟子对君子特性的具象化,明确指出了成为君子的进路,是要从修身开始直到实现天下太平。其二,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诸侯国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这样的社会亟需堪当重任的“大丈夫”。《孟子》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可见,孟子的君子教育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培养的是充满“浩然正气”的“大丈夫”。
2.洛克的绅士教育
约翰·洛克是英国绅士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在《教育漫话》中从德育、体育、智育三个方面來论述如何培养一个“绅士”。
首先是体育。洛克认为“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5](P1)身体是人和精神的基础,所以要把培养强健体魄放在第一位。为了实现这一点,洛克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冷水洗脚,适应寒冷,不溺爱孩子,培养孩童吃苦耐劳的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强健的体魄。
其次是德育。德育的重要性仅次于体育。洛克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5](P4)洛克所说的德育包含各种美德,如德行、礼貌、教养、智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绅士”人格。关于如何培养身绅士的德行,洛克提出了三条建议:一,用理性克制欲望;二,善于运用惩罚和奖励;三,适当的说理和树立榜样。
最后是智育。智育相对来说是洛克绅士思想中较为不重要的。他认为“学问应该是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5](P155)在智育的培养上,洛克强调功利的原则,即孩童所学的东西必须有实用价值,能够帮助他们将来的生活。其次,强调教育的方法,如关注儿童心理,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要循序渐进,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等等。
二.孟子君子教育和洛克绅士教育的相通之处
1.汲取前人智慧,顺应时代潮流
孟子和洛克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其教育理念是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他们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格体现了各自时代发展的要求。孟子的君子教育思想继承了孔子“仁”与“礼”的观念,以“孝悌”为基础,提出了“四端”之说,极大丰满了君子人格形象。同时,孟子理想中的君子是一个“大丈夫”的人格形象,是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社会巨变所提出的。到了汉朝,儒家君子教育思想被统治阶级所接受,更确立了君子之道的文治官僚体系。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博雅教育思想,吸收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英国家庭教育、公学教育等教育思想,体现英国特色的贵族体制。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所谓绅士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正符合资本主义初期英国对于实干家的需要。
2.追求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
孟子和洛克两位教育家都强调德性培养。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四端”。孟子认为依靠人先天所具有的善念来激发人内心的善之本性,通过“自反”“修身”等方式来达到自我改造的目的。这是孟子对于君子内在修养的要求。其次是外在要求,《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君子在追求德性的过程中,会面临个人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之间的冲突。孟子认为,当人的物欲过多,就容易趋向于恶。所以,孟子倡导君子要寡欲、节欲,从而存心养性,培养德性。
洛克同样把德行作为绅士的重要品格,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人的精神和人格。洛克曾说“德行是绅士所应具备的最必不可少的一种禀赋。”因此,在洛克眼里德育先于智育,德行在各种品性中位居第一。就外在而言,洛克强调绅士要有教育和礼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时刻保持一种彬彬有礼的状态。
3.重视教育方法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强调君子育人有五种不同的方法,体现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又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则君子必自反也”,概括了君子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强调作为君子要自我反思。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有许多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教师的责任是让儿童养成习惯,而不是向它们灌输规则”,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灌输规则。“管教过于严厉可以有效制止孩子的一时任性,但可能打压他们活泼快乐的天性”,强调要呵护孩童的好奇心。无论是孟子还是洛克都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可以更好的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孟子君子教育和洛克绅士教育的独特之处
1.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同
孟子认为个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主张“万物皆备于我”,人的本性就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品性的根源。《孟子》曰:“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人只要善于存心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孟子忽视外在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一味强调个人的内在力量,这是其君子教育的局限之处。
而洛克相信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他人的影响以及学校的教育等。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因此,洛克强调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人的发展是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洛克的这一思想是对“天赋论”的否定,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教育对象不同
孟子君子教育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先,孟子认为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在孟子看来,人们向善就像是水往低处流,只要有人劝导人人都能成为尧舜式的人物。其次,孟子主张全民教育。《孟子·滕文公章句》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认为要兴办“庠”“序”“学”“校”来加强学校教育,进而普及教育。由此可见,孟子君子教育的对象是极其广泛的,他们是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无论什么出身,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而成为君子。当下,孟子的上述教育思想依旧有借鉴意义。
而洛克绅士教育是一种贵族教育,其教育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贵族子女。在教育上,洛克要求有条件的家庭聘用优秀的家庭教师,从而避免受到底层小人物的影响。在《教育漫话》中说到“不应让孩童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尤其是仆人的榜样最危险。”[5](P80)所以,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对普通劳动者存在偏见,这是其绅士教育的局限性。
3.教育内容不同
洛克绅士教育内容相比于孟子君子教育内容更加开放多元。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上古时期开始,发展了属于自己的原始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自成一派的儒家文化体系。孟子延续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六经”、“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儒家教育经典在一定程度上是排外的,这导致后期孟子君子教育内容逐渐走向封闭僵化。
洛克的绅士教育内容则更加多元開放,这与英国自身的文化形成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文明大都都是外来的,经过交融,最后积淀成为自己的文明。”[6]在英国文化的影响下,洛克绅士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元。在体育方面,洛克把游泳、骑马、击剑等看作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坚强、果敢的绅士。在智育方面,他反对把读书当作一项任务,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在洛克看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知识,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读书仅仅是其中一种。
四.孟子君子教育和洛克绅士教育的价值启示
1.对学生:树立理想,培养社会责任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孟子和洛克都认为培养理想的人格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强调君子通过修养自己的德性,肩负起社会责任,参国家治理,进而推动社会、时代的发展。洛克的绅士教育也是立足于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强调绅士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培养其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繁荣发展紧密结合,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对学校:立德树人,加强道德教育
习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各领域。”[7]无论是“德智体美劳”还是“立德树人”,德育都排在第一位,足以说明德育在学校教育和青年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孟子的君子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重义轻利的君子。孟子把“德”摆在第一位,肯定了道德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洛克心目中的绅士也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格形象,认为德行是摆在各种品质前面的。因此,学校应该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明确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健全多维价值评价体系,拓宽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以“绅士”和“君子”作为教学范本,积极引导学生向善向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对家庭:刚柔并济,弘扬家庭美德
党的二十大提到:“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孟子和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家庭教育依旧有借鉴意义。《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次,孟子认为要“易子而教”,“父子不责善,责善则离”。孟子相信一个良好的人伦关系可以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而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对于家庭教育有更加明晰的论述。他认为父母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其次,洛克反对溺爱放纵孩子,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再者,父母要树立好的榜样,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孟子和洛克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教育孩子刚柔并济,进而弘扬家庭美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黄思记.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5:25
[3]张晓月.孟子的君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22(07):189-191.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286
[5]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7]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