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模糊不清的“创世记”的王朝
2023-05-30胡阿祥
胡阿祥
在中国传统历史纪年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比较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然而司马迁距离夏朝也有将近2000年了,司马迁说夏朝,就好像我们说汉朝,所以甚至曾有国内外的学者怀疑《史记》(《太史公书》)的前三篇,即《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是司马迁编造的。现在商朝的存在因为百余年来得到了甲骨文的证明,已经无可怀疑;但夏朝及其以前的历史,仍然不乏怀疑者。我们认为,百余年来丰富多彩的考古发现,已经显示了《史记·夏本纪》是有迹可循的,夏朝也肯定是有文字的时代,只是这个时代的文字至今尚未发现或尚未得到确证罢了。
作为中国历史的文明初曙时代,夏朝的面貌确实显得非常模糊不清,模糊不清,或许就是今人眼中夏朝的最大特点吧!
中国的疆域偶像
夏朝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联系着一位伟大的人物—禹。禹是夏朝的奠基者。靠什么成为奠基者呢?靠他的事迹。禹的事迹,可谓是中国的“创世记”。
读过《圣经》的朋友都知道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没有读过《圣经》的朋友也肯定听说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见载于《圣经》的《创世记》里。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创世记”呢?
中国的“创世记”是这样的:话说尧帝时,洪水滔天,到处泛滥,人民不得安生,于是尧帝命令鲧治理洪水。鲧用围追堵截的方法治了九年,却没有什么成效。接任尧帝的舜帝一怒之下,就把鲧杀了,又委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禹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劳心焦思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许是禹的真诚感动了上苍,又或许是禹的确治水有方,反正洪水被禹治平了。治平洪水之后,立下丰功伟绩的禹获得了“大禹”即“伟大的禹”的称号,随后又接受了舜帝的禅让,成为新的君王。大禹把大地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以便人们的居住与管理,于是中华大地有了“禹迹”“九州”等名号,由此也可见大禹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所以顾颉刚先生说,中国的人文始祖是黄帝,中国的疆域偶像是大禹。
为什么大禹治平洪水就成了中国的疆域偶像呢?这联系着大禹治水的人文意义。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葛剑雄主编《河流文明丛书·序》)。古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印度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概莫能外。然而,傍水而居尤其是傍着平原地方的大江大河而居,也容易遭受洪水的袭扰乃至灭顶之灾,于是能否解决洪水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人类早期文明能否维系、能否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实哪怕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水利对于农业而言,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命脉所在。于是我们看到,世界各地都有洪水与治水英雄的神话传说,其实这类神话传说都有历史的影子或依据。具体到我们中国,洪水与治水英雄的历史与传说,就是大禹治水,就是因为治水,大禹成了华夏先民与大自然既搏斗又适应的象征,成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标志,成了开创中国疆域的偶像,成了中国“国家”的奠基人。
“公天下”如何转变为“家天下”
说起大禹成了中国“国家”的奠基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有了世袭制国家的历史,正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朝以前的部落联盟领袖,按照《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那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尧选拔了舜作为继承人,舜又选拔了禹作为继承人,禹起初也选择了帮他治水的益作为继承人;然而也正是从禹开始,这种选拔能人或贤人作为继承人的制度改变了,最终继承禹的人选是禹的儿子启。不要小看了这件事,这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领袖或帝位的继承,从大家轮流坐的传贤制度,变成了一家独坐的传子制度,从不同家族之间的禅让制,变成了一个家族内部的世袭制,所谓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大同”之世也就是原始社会,变成了“小康”之世也就是阶级社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变呢?简单些说,在大禹之前,社会财富极为有限,个人生活极为简陋,所以权力意味着付出,领袖意味着麻烦,拥有权力的领袖,是真正的为民服务的公仆,所以大家相互谦让;而从大禹时代开始,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了,生活的享受甚至奢华也成为可能,军队、监狱等的出现,又使领袖陶醉于权力之中,也就是说,权力意味着获取,领袖意味着利益,于是领袖的位子,就成了彼此争夺的对象。具体到大禹,又怎么会甘心让位给其他家族的人,而让自己的儿子仍做平民百姓呢?所以大禹最终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禹传启,父传子,此举意义非凡,既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君、家、国三位一体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历时4000多年,直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才宣告结束;也标志着夏朝的建立。因为禹的位子还是舜禅让的,而启的位子得自父亲禹,启又传位给了儿子太康,也就是说,正是在启时,传统的禅让制度终于让位给了新兴的世袭制度,所以我们把启看作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这开创了世袭制国家历史的夏朝,又是起于何时、止于何时呢?这不容易说得准确,因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要晚到公元前841年。大略些说,夏朝约当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总共400多年,传了13代、16王,其中有三王是兄弟继承的。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启,后来一般称为夏启;最后一位王,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迷恋女色、荒淫残暴的桀了。
夏朝面面观
从比较的视野看,夏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模糊不清的“创世记”的王朝,还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有的一说。
第一个方面是夏朝的开创阶段颇多艰难。比如出于遵循传统的考虑,禹表面上要将帝位传给益,暗地里却为儿子启培植势力,结果禹去世后,“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史记·夏本纪》),并与益发生了帝位之争,启杀了益;再如西部的有扈氏认为启得帝位是有违道德的不义之举,于是起兵反抗,最后被启剿灭。到了启的儿子太康时,东部的有穷氏仍在反抗,有穷氏的首领、神射手后羿甚至占了夏朝的都城,导致了太康流亡。这位后羿,就是“后羿射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等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后羿以及后羿宠臣寒浞先后掌控夏政后,直到太康弟弟中康的孙子少康才得以重建夏朝,史称“少康中兴”。由此可见,从传统的禅让制质变为新兴的世袭制,可谓充满着艰难;而理解这样的艰难,从“帝国”的清朝到“民国”的中华民国,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加熟悉一些的参考。虽然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1912年2月12日,六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就下制退位了,但后来却先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并且做了83天的“中华帝国”皇帝,再有1917年7月历时12天的张勋复辟,改称宣统九年,拥立溥仪重登帝位,并且认为“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我想,这就是传统的惯性吧,这也是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改变传统确实艰难。
第二个方面是夏朝结束以后仍然影响深远。比如五胡十六国时,匈奴人刘勃勃(后来改姓赫连)说他是“大禹之后”,所以建国称“夏”;宋辽金夏对峙时期,那个党项族所建的“夏”(史称“西夏”),又与其领地有刘勃勃夏国首都统万城有关;乃至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意为夏地安宁,这个夏地,就可以追到党项的夏,甚至夏朝的夏,我为这个漫长的过程,还写过一篇长达1.6万字的《“宁夏”地名丛札》;再如,从我们共同拥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拥有的身份“中华民族”往上追溯,“中华”来源于“中国”与“华夏”的组合,“华夏”意为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夏”则是启继承大禹帝位后取用的国号(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夏朝的“夏”字,其实象征着夏启母亲涂山氏部落的图腾—蝉,意味着如蝉一样生生不息、世代永存),换言之,夏朝灭亡后,作为历史记忆的夏,作为文化象征的夏,作為地域符号的夏,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传承到了今天。这就是虽然历史面貌模糊不清、却在中国王朝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的夏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