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预习欢乐曲

2023-05-30徐静雅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期
关键词:自然段生字课文

徐静雅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内容上要有选择和变更,更要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上产生变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就是从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学会学习”方面思考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前的自我预习,使预习多样化,更加符合各年龄段、各学段的发展要求。本文肯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预习“三步走”观点,即低年级——由扶到放自动化;中年级——注重表达自悟化;高年级——各取所需自主化。三种模式均进行过实践研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预习

课前预习了解曲、课中学习探究曲、课后复习巩固曲——被学生称为“学习三部曲”。三首曲子环环相扣,一脉相承,为孩子们的学习大厦添砖加瓦,既承担着夯实知识地基的重任,又担负着强化学习动机的使命。

各学科老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通常都会有“预习”这项作业,尤其是语文学科。笔者在撰写论文之前,抽取各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共计283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其中23.8%的学生表示对预习作业比较反感,68%的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可有可无,仅有8.2%的学生喜欢做预习作业,喜欢的基础还是因为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好,爱屋及乌,喜欢做预习作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诚然,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语文预习作业都是学生在家里独自完成,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等自学认识。课文也要在课前读熟,否则课堂上宝贵的40分钟时间至少要拿来一半时间读熟课文。囿于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老师们布置的预习作业大多比较相似,如课文读几遍,生字词抄一抄,类似机械化的预习作业甚至会陪伴学生六年。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老师对预习作业是没法检查效果的,只能委托家长签字证明孩子在家里确实读书了,生字组词则由小组长检查。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学生的预习兴趣逐年下降,单调呆板的预习模式难免会让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降低,只是为应付作业而做。

小學语文的课前预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呈现机械化、烦冗化的状态,学生对预习作业以应付为目标,对预习提不起兴趣,甚至苦不堪言。如何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念?老师要从预习方式上给予学生点拨,使其预习达到自动、自悟、自主的状态,真正让学生“预”有所得。本文所提出的三种预习模式循序渐进,体现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一指导意见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会学习”是六大素养之一,“学会学习”至少要做到三点: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获取。学会预习正是检验“学会学习”的途径之一。

学生在各年段的学习能力不同,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预习习惯。教师应分年段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的思维活跃过程,不仅能体现各年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要素,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此时预习就不再是负担,学习新知识也就成了执着的追求,这样就迈开了“学会学习”的步伐。

预习,提前学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预习是孩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这首预习的曲子该怎么奏响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低、中、高段学生的预习模式,以助学生一臂之力。

一、低年级——由扶到放自动化

(一)弊端限制无从抓手

前文所述的机械化预习虽然有诸多弊端,但仍有可取之处。改良机械化,给预习一定的规格模式,可以帮助低幼学生迅速了解预习要做哪几件事情,要达到什么目标;否则,学生面对预习如无头苍蝇,没有抓手,难免有畏难情绪。格式定了,学生清楚明了,对任务明确,对要求熟悉,学生自然知道方向在何处,就能实现预习自动化,从而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二)改良方法由扶到放

低段的预习作业,许多老师也曾运用“五步预习法”,分别是一圈二标三读四想五问。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作业天生有排斥感,一看作业有五项,从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况且这五步不是很简明扼要。虽然说一年级和二年级都属于低学段,但是预习作业还是应该体现阶梯式的成长。

尤其是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正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无数未知和向往。拼音学完后,建议老师要在学课文时带领学生一起预习,这时,格式化的预习要求就有了大用场。

笔者提炼的低学段预习模式为:三标三读两组词。先在课文中做三处标记(用“—”标出课后蓝色通道需会认的字,用“△”标出田字格要求会认、会写、会运用的字,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再读三遍课文(课文读通读顺是第一学段的首要任务),最后给田字格中的字组两个词。简简单单七个字却道出了预习“干什么”“怎么干”。

先做标记大有学问,识字是一二年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如果一开始预习就读书,可能会有很多生字不认识,所以教师先要在课文中对生字做好标记,这样学生在读书时就能关注到会认会写的生字,学生一看一标就注意了两遍,方法简便却很实用,识记生字效果非常显著。除了生字做好标记外,文章也要做标记。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秋天》的课后习题,通过黄色泡泡让学生明白文章是由一个个自然段组成的。因此,在学生接触文章时,就要标记自然段序号,这样对“自然段”才有概念的认识,由段到篇,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从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有最初的印象。最后,生字组词也是必须的,能把生活中的语言和文字对号入座,又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

笔者在教学《秋天》一课时,就特地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手把手教学生预习,带着学生做“三读三标两组词”。老师要感同身受地帮助学生,如“自然段”“田字格”“蓝色通道”等专用名称,学生几乎都是第一次听到,难免会因不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这都需要老师俯下身来耐心地一一解释。当然编者也考虑到学生的学情,由课后习题入手,提示了“什么是自然段”“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老师再扶着学生预习一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基本上学生就能记住预习步骤了。好习惯执行21天,内化于心。

预习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问题,产生思考,留下疑问。但是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不宜过量预习,有思考就可以,不需要单独写下来。

(三)后期提升加强反馈

好模式到好习惯,是需要集腋成裘的,老师要坚持上新课前检查,并且给予适当的评价激励。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将格式真正定于心中,从而会预习并自觉主动地完成预习,这就是由扶到放自动化。

二、中年级——注重表达自悟化

(一)定位学段有的放矢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语文要素,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中,中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此时,“三读三标两组词”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甚至自觉性较高的学生假期中拿到新书,就已经能够自动预习完一个单元了。

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地练习才有效果。口语交际课和习作课当然是培养表达能力的主阵地,老师还可以开辟多个阵地,合力并举。笔者将表达能力的训练纳入预习之中。

(二)改良方法注重表达

笔者将中年级的预习模式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三年级时,让学生在智慧教学平板上提交5分钟以内的口头预习心得。老师听完学生作业后,随机抽取3个心得发言有代表性的孩子,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说自己的预习心得。二是在四年级时,让学生将预习心得以书面形式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笔者在上课时选了三位能力各异的学生,三位学生从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预习收获和困惑。第一位是学习需要帮助的孩子,她谈了这篇课文有很多生字,她用了两种方法来记忆这些生字,但是效果不明显,还是有很多生字记不住,同时学生还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冷的天,小女孩还要出去卖火柴?第二位是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他发现课文很长,但是故事很感人,小女孩很可怜。第三位同学是一位擅长写作的女生,她竟然发现作者描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表达形式都很相似,于是她也创作了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的仿写。这难道不是有效的预习吗?都是孩子们自己悟出来的宝贵体验。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撰写预习心得的水平逐步提升,预习本单元第一课的《古诗三首》,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去触摸“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历史背景,去阅读诗歌中蕴含的一个个故事。预习第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成长史做了详细的研究,而且还回答了课后习题,认真思考,举事例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联系自己在新时期的成长,如何成为合格的接班人。预习第三课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一课时,在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了抓主要人物梅兰芳和主要事件,去追溯历史,从而让教学产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效果。

(三)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由三年级的说到四年级的写,看似只是形式的转变,其实不然,动笔写比开口说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艰辛,突破写作的困难,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熟练准确地运用语文,才能形成语文能力,而形成语文能力就像小火炖鸡汤,是个慢功夫,需要反复实践,即便是能力程度参差不齐,只要一点一点积累,就能养成习惯。

三、高年级——各取所需自主化

(一)分层设计百家争鸣

到了五六年级,针对孩子们能力的差异,老师要重视预习的分层设计。如果有了前面学习打下的基础,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乐学善学。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对症下药,引导孩子们“补短板”,抓住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的预习,做到有条有理,各取所需。显然,不同的学生安排了不同的预习要求,有效地避免了“一把尺子量天下”的弊病。

(二)改良方法各取所需

以六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为例,笔者的学生根据自身学情,设置自主预习如下: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给自己的任务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借助工具书,理解本文的生字词,会写生字词;(3)至少提出一处不理解的地方。

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鲁迅先生描写的梦境是什么样?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梦境?我需要寻找什么样的资料才能解决困惑?一系列的思考实际上是该生已经知道要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掌握文章的主次。难能可贵的是,孩子还具有勤于反思的学习习惯,在预习中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和总结,能及时选择调整学习策略,还能自觉、有效地获取使用信息,有良好的信息分析意识。

(三)教学相长教育走心

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疑问,老师都要舍得夸赞,这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有效的预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增强听课效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吃得进”。随着学生预习自主化的提高,教师要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在检查反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例如读书不需要让家长聆听签字检查,我们可以委托小组长检查,实行“三星级朗读”了解孩子读书情况。小组长听组员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一个一个读,也可以接龙读,随机抽取段落读。根据朗读情况赋以星级,直接将五角星标在课题旁边,给学生直观的评价,还可以鼓励学生争取得到三颗星。

老师的“教”始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教”才能有的放矢,箭中靶心。针对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杂症去思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合理性及教学设计是否妥当,不是为走设计而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是真实发生的”教育理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由扶到放自动化、中年级注重表达自悟化、高年级各取所需自主化。基于核心素養的预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学生自我等方面起了独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自然段生字课文
读儿歌识生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生字辨识大闯关
秋天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生字变身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