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比较优势与实践要求

2023-05-30张强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比较优势

张强军

摘要: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大思政课;出场逻辑;比较优势;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3)02-0033-08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主渠道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提出了“大思政課”的理念,“‘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非常关心”“更多强调”思政课的背景下对于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的又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的应有作用,迫切需要我们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大思政课”概念的出场逻辑

“大思政课”的提出,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与更多强调。从本质上来看,“大思政课”可以理解为“大‘思政课”,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已有思政课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育人内容和形式、扩展育人主体和空间、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打造高站位、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思政育人大场域,实现思政课与实践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大思政课”概念并非凭空想象、抽象演绎出来的,而是具备鲜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出场逻辑,是科学理解“大思政课”育人理念、善用“大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

(一)“大思政课”是遵循课程发展规律的思政课程

从课程发展的规律来看,“课程的产生和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和知识增长的综合要求,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成为具有一定素质的人”[2]。思政课程是在青年中传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本载体,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包含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等构成要素。思政课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形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符合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符合青年自身成长和思维发展的需要,符合课程发展的基本规律。梳理我国思政课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把握思政课的运行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思政课建设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一是整体建制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确立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四门奠基性思政课程,标志着思政课整体建制的初步完成。然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思政课初步形成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规范一度被打破。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教育部提出“不要用‘三政合一(政治课、政治运动、政治工作合一)的办法削弱和取消理论课”[4],重新确立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地位。

二是“两课”建设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时代新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任务,1980年,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元素,特别提出要“着重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索将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列入教学活动中。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正式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思政课建设从此进入了“两课”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法律和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逐步形成。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期。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构建了覆盖高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体系,突出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课程内容的互补性、课程主题的贯通性、课程层次的递进性等特征[5](P19),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政策遵循。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6]。从思政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思政课始终遵循课程发展规律,推动课程形态从“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到“两课”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演变。进入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不断变化,党和国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出台了多项重要文件,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推动思政课进入到“大思政课”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大思政课”是回应思政课挑战的时代大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以来,思政课的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愈加显著,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改革创新的支撑保障更加有力。然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思政课还存在课堂教学与现实脱节、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说理不深刻不透彻不鲜活等现象。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源自教育环境复杂化、信息来源多样化、学生需求多元化给思政课建设带来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制约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思政课的课程“地位”。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曲折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面临严峻考验,这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引入与融合带来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价值偏好,导致部分大学生重专业类课程轻思政类课程的现实困境,压缩了思政课的实际生存空间,增大了思政课在高校教育教学实际地位弱化的风险。其次,信息化时代消解了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必须是具有坚强意志和权威感的道德权威[7]。在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思政课教师依靠道德权威和人格力量确立了权威。但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主体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和信息传递便捷化对思政课所要实现的思想统一和价值认同形成了巨大挑战。在开放办学的时代潮流下,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缺陷和道德瑕疵,都可能被公开和放大,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权威被逐渐弱化和消解。再次,思政课供给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但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心智成熟度偏低。然而,面对大学生在精神和思想上存在多元需求的现实,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政课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层面、感性层面和操作层面,重在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具体问题。而在时代条件与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不断变化的当下,仅凭已有经验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

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种种问题倒逼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是思政课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善用“大思政课”,是激发思政课内生动力、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最新理念和重要抓手,是回应当前思政课现实挑战、破解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大思政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    最新动力

思政课不同于常见的科学理论课,也不是一般的社会实践课,而是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培养大计的理论大课和实践大课。因此,思政课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大势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立大志干大事,矢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大思政课”的出场不仅满足了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更有助于拓展新时代思政课的格局、空间和形象,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首先,“大思政课”凸显了思政课的“大格局”。从任务和要求上看,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承载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大使命[8]。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环境面临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融合交汇的复杂形势,思政课承载的使命更加艰巨。“大思政课”的出场,拓展了思政课贯通古今中西的大视野,凸显了思政课的“大格局”,使思政课能够真正肩负起“国之大者”的教育使命和政治使命。

其次,“大思政课”拓展了思政课的“大空间”。传统思政课教学活动习惯于教室授课,教育空间局限和教学形态单一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大思政课”极大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空间范畴。一方面,“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大思政课”能够走出教室,将授课场域延伸至整个社会大空间,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大农村工厂社区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教学场所。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优势,“大思政课”可以汇聚优质教学资源、打破学校和班级建制、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虚实融合和“双线”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新形态。

再次,“大思政课”提升了思政课的“大形象”。思政课不仅承载着治国理政的政治使命,也致力于培养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理应在青年学生心中树立起“大形象”。但是思政课长期存在的“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老土等问题,拉大了思政课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大思政课”既注重理论讲授又注重社会实践、既关注宏阔世界又重视学生需求,能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成为“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金课”[5](P14),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整体形象。

二、“大思政课”的比较优势

“大思政课”是在传统思政课基础上的范式创新,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矛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和着力方向。从育人理念来看,“大思政课”不仅创新了原有思政课的育人模式、廓清了“课程思政”的育人形态,也强化了“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

(一)创新思政课的育人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立德树人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思政课具有极端重要性。然而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思政课完成宏大育人使命带来了极大挑战。“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只有坚持“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守正创新,让思政课主动与时代发展、社会环境以及多种育人系统有效互动,才能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应有作用。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课程形态、视野格局和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首先,“大思政课”的课程形态得到了拓展。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之所以“成其为大”,从形态学来考察,是因为其具有时间形态、空间形态、结构形态和功能形態等四种不同的形态[10]。也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具有三种形态,其中思政课程是基础形态、生活实践是拓展形态、社会运行是泛在形态[11]。不管是“四形态论”还是“三形态论”,都可以看出,相比原有思政课,“大思政课”的课程形态得到了极大丰富与拓展。其次,“大思政课”的视野格局更加开阔。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2](P4-16)在正式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重要论断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1]。从“大思政课”提出的现实背景和具体场景可以看出,“大思政课”是一门立足大变局、应对大变局的时代大课、社会大课,比原有思政课的站位更高、格局更大。最后,“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更加宏大。“大思政课”更加注重课程系统化、体系化建设,横向要求建设家庭、社会、学校网络相互配合支撑的全社会贯通体系,纵向要求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本硕博思政课阶段性递进的全学段衔接体系,同时要求建设学生知、信、行相统一的课程评价体系。换言之,“大思政课”比传统思政课涉及内容更广、覆盖人群更多、建设标准更高。

总之,相比原有思政课,虽然“大思政课”的本质没变,但是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充,意味着思政课建设背景的变化、思政课教学視野格局的提升、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明确。

(二)廓清“课程思政”的育人形态

“大思政课”的实质就是不同学段、各类课程有序衔接、相得益彰、协同共进的思政课,其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思政课,也包括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的内涵与要求与各类课程知识相整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从此,“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020年5月,教育部在前期文件的基础上,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的建设细则作出了进一步明确指示。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的理论探讨中,还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其本质意蕴以及《指导纲要》的要求仍然存在偏差,存在着“拓展说”“挖矿说”和“同心圆说”等几种观点[14]。这些观点虽然能够反映甚至放大了“课程思政”某些方面的特征,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完整阐释“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

“大思政课”的提出对于科学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和育人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课程较为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然而随着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日趋深刻,课程目标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成为高等教育追求的“三维目标”。“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都强调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涵盖与表达。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课”的理念下,“课程思政”能够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不仅是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在授课实践中,由于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两者关系机械化和片面化地理解,容易导致“两张皮”或“同质化”问题。“大思政课”的出场则可以较好地将“课程思政”作为其重要载体与实现形式,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逻辑自洽,从而有效解决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上的误区,最大限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总之,“大思政课”是比“课程思政”更宏大的育人形态。在“大思政课”理念的科学指导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不再落入“主与次”或者“包含与被包含”的窠臼,而是在共同的育人目标下,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同向同行的理想状态。

(三)强化“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

社会课堂化和课堂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社会大课堂,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只有自觉和未自觉的区分,而没有在其内和在其外的区分。”[15]社会大课堂中的素材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教育环节中需要科学指导、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

“大思政课”内在蕴含着“社会即课堂”的育人理念,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思政课,将思政课堂拓展至整个社会场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一方面,“思政小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课堂”教学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政小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社会大课堂”是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场域。因此,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相互结合是发挥思政育人最大效能的核心环节。只有通过“思政小课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充分展现出“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同时,也只有善用“社会大课堂”,强化实践教学,才能深化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充足养分与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了思政课建设的途径和载体。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思政小课堂”作为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模式,为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单纯依靠“思政小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当前“社会大课堂”的天然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尚未得到充分彰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例如,劳动教育本是高校推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但是由于一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对如何用好“社会大课堂”的思考不深入,致使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着“挖挖土种种菜”“读读劳动课本”“玩一玩”等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课堂价值的发挥难免会打折扣。“大思政课”的出场进一步从逻辑、主体、内容、方法等角度明确了“社会大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如何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总之,“大思政课”强化了“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既注重将社会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又重视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真正打破了课堂和社会的空间藩篱,协同推进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思政课作用发挥时曾强调:“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6]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善用“大思政课”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应有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17]。

(一)善用“社会大课堂”:整合社会“大资源”,开展社会“大实践”

“社会大课堂”是“大思政课”的社会形态。善用“大思政课”,要在把握“社会大课堂”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资源整合、教学设计、开展实践,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思政育人效应。

其一,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前提是要充分整合社会“大资源”。一是要整合课程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教材建设是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内容。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教材建设,目前已经建立起以统编教材为核心的标准化、规范化教材体系。然而,要适应“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还应进一步深化教材改革,系统梳理现有的思政类教材和通识类教材资源,整合思政课教材资源,真正建立集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化教材体系。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伟大政党。“大思政课”要运用贯通古今的大历史观,深度挖掘蕴含在中华文明史尤其是以中共党史为核心的“四史”之中的宝贵文化资源,认真总结党史学习、“四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推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青年学生在认识历史规律的同时把握时代大势,在汲取历史力量的同时传承伟大精神。三是要善用现实成果资源。现实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思政课并非书斋里的理论灌输,而是一门具有浓厚现实关怀的“社会大课”。在“两个大局”的现实环境下,“大思政课”要讲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中国故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就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素材,引导大学生在生动的现实和鲜活的实践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其二,“大思政课”要善于用好社会“大实践”,构建覆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用好“社会大课堂”的本质要求。一是要丰富课堂实践教学,重点推动育人主体双向“走进”。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走进社会,带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服務社会的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丰富素材,持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时代楷模和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走进校园,为大学生讲解形势与政策、传授实践经验、传递时代精神,共同讲好思政课。二是要创新校园实践教学。高校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校地特色的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编写实践教学手册,创新校园实践教学形式,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推动社会实践教学。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是,“大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要求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应重点围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党史教育等时代主题,用好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资源,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集立体化、特色化、长效化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二)善用网络云课堂:科学运用“大数据”,全面推动“大创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入了大数据时代,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带来了重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19]。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云课堂使思政课得以延伸至网络空间,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动能。

其一,大数据具有客观性、及时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为解决教育教学技术难题、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巨大可能。“大思政课”建设应该把握“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库建设,创建记录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反映学生思想观念特点的动态数据信息库,整合覆盖各门思政课程一线教学的案例库、问题库、素材库等资源库,打造在线示范课、网络精品课、“移动思政课”等课程库。另一方面,要注重资源共建共享,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迭代升级,推进“数字马院”“大思政课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打造体现互联网+思政教育、在线互动、网络宣传融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信息化系统。

其二,“大思政课”要求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创新”,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方法和能力建设。首先,理念创新是基本前提。理念的创新是方法创新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大数据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转变单纯依靠主观经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理念[20],树立起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型育人理念,使“智能思政”“精准思政”和“虚拟思政”等育人新形态成为可能。其次,方法创新是重要依托。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在“大思政课”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又要做到“形式多样”,才能不断提升育人亲和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H5、VR、AR、MR等新型技术手段为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衍生出满足学习多样性需求的“混合式”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交互式”教学、使师生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能够让学生通过使用VR眼镜实现重走长征路的“亲身”体验[21]。最后,管理创新是重要保障。大数据在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唯数据主义”、数据泛滥、数据泄露等负面问题。因此,要切实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必须尽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覆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存储与销毁的全套建设流程与标准,并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管理机制。

(三)善用思政全课堂:争当时代“大先生”,形成联动“大机制”

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善用“大思政课”,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构建联动机制,积极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思政课由“单课程”向“全课程”的拓展。

其一,教师要争当新时代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P4-16)“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教师范畴并不局限于思政课教师,而是包括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党全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师队伍提出了“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的能力要求[16]。因此,建设“大思政课”,要求各育人主体当好新时代的“大先生”,共同打造“大思政课”的育人共同体。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当好思政“大先生”。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基本主体”,要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等要求,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标准,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和人格修养;高校也要主动立足时代定位、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学科支撑、完善制度建设,努力打造和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政课专兼职队伍[22]。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当好专业“大先生”。专业课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與“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键主体”,要在“大思政课”理念下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意义与丰富内涵,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思维和能力,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做到实事求是、顺势而为,既要避免表面化、“两层皮”,也要防止对专业课程的消解和解构。最后,其他育人主体要当好社会“大先生”。其他育人主体是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主体”,要面向党政干部、行业模范、企业经营者等社会各界普及“大思政课”概念,深化“三全育人”的思想认同,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参与意识与行动自觉,激发“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其二,构建联动“大机制”,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首先,要建立“一核多元”的组织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健全的组织保障。“大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主体多元化特征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职责分工,加强纵横联系与有效对话,构建紧密耦合的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其次,要建立协同共进的运行机制。“大思政课”是一项基于社会需求,由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要保障“大思政课”有效有序、科学顺畅运行,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共进的实施机制。比如,建立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调研机制,建立跨教研室、跨学院、跨学校的集体备课机制,优化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机制,等等。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检验“大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应明确“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及其成员的主要职责要求和评价标准,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创新考评方式,构建“大思政课”考评体系,并将其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切实回应好“为什么考评”“考评什么”和“怎么考评”等问题,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整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01).

[2] 廖哲勋.课程教学改革与教育思想建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53.

[3]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4.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1.

[5]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7] [法]埃米尔·涂尔干.教育的社会学[M].//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23.

[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

[10] 杨威,田祥茂.“大思政课”的形态学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22(04):12-18.

[11] 李济沅,代玉启.基于社会运行视角的“大思政课”形态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7):67-71.

[1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13] 李洪修,陈栎旭.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01):28-34.

[14] 张旭,李合亮.廓清与重塑:回归课程思政的本质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05):116-121.

[15] 杜作润.再说广义大学——人类文明化的视阈[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17-22.

[16]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

2022-04-26(01).

[17]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Z].教社科[2022]3号.

[18] 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求是,2021(12):4-12.

[19] 新华社.审时度势 精心谋划 超前布局 力争主动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01).

[20] 刘洋.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72-77.

[21] 刘新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01-105.

[22] 梅萍,韩静文.建党百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22(04):54-63.

Appearance Logic,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ZHANG Qiang-jun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paradigm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appearanc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ot only followed the course development principal, and responded to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ut also provided the latest impetu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mpared with other courses such a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big social course,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a more ambitious vision pattern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which helps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m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and big social classroom.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big social classroom, the online cloud classroom, and the wh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so tha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can play its due role in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values.

Key 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ppearance log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責任编辑  陈剑光)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比较优势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