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乐札记
2023-05-30松庐
松庐
泪光中的微笑
莫扎特的名字就是古典音乐的代名词。他三岁弹琴,六岁作曲,仿佛只是为了音乐才降生到这个世界。他的音乐如此纯粹完美,有人称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就是莫扎特的出现。
莫扎特的创作领域涉及古典主义时期所有音乐体裁,在他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歌剧与钢琴协奏曲是最伟大的两个领域。他的钢琴协奏曲风光无限,气象万千,是绝世天才的灿烂爆发。在这二十七首作品中,钢琴与乐队相融相抗,充满了戏剧性的对比,又达到了精妙的平衡,完美地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的所有品质与特征。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他自幼看透人情世故,一生常处困境,而他的作品却始终保持清和平静,极少出现愁苦之声。
他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至少有一半可载入音乐史的经典行列。尤其是从第十九号开始的成熟期作品,每一首都灵感迭现、妙不可言。莫扎特的作品爱用大调,整体乐风和熙明快,如春风微拂、暖阳轻熏。他的钢琴协奏曲只有两首是用小调创作的,即《d小调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K.466)和《c小调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K.491)。但莫扎特的小调并不等于悲调,第二十四号钢协虽然充满阴郁的气氛,总体却是高贵壮丽、气度恢宏。
这首由作曲家本人于1786年在维也纳布鲁克剧院首演,作品结构奇异新颖,情感变化多端。第一乐章的乐队引子,一上来就让人产生痛苦的挣扎感。接下来进入庄严的主题,钢琴的温暖纯净与乐队的喧嚣冷酷形成鲜明对照。在钢琴的不断感召下,乐队渐归理性平静。第二乐章是慢乐章,钢琴弹出歌唱性旋律,在管乐器的衬托下呈现出梦境般的甜美,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木管、弦乐与钢琴之间的对话场景,充满自然温和的魅力。第三乐章是分量很重的变奏曲,也是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钢琴和乐队依托着忧伤的基调,在平实质朴的对话中来回穿梭。灰暗色调伴随着主题不断发展,不祥的感觉愈加明显。但随着强壮有力的快速度,钢琴表现出令人动容的英勇刚劲,在坚强力量的支撑下毅然前行。于是曲终时,悲伤变得肃穆,显得崇高,也更为壮美。
在第二十四号钢协的众多演绎中,我偏爱女性钢琴家,感觉她们的演奏更契合这首作品的特质。女大师安妮·菲舍尔的触键轻柔晶莹,在了无痕迹中变幻色彩,一派风轻云淡。海布勒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的演奏追求音色的微妙区分,味道清新隽永。来自西班牙的拉罗查,她的每一个音符都珠圆玉润,每一个触键都优雅端庄,使温暖、亲切而灵动的莫扎特风格跃然琴上。葡萄牙女钢琴家皮耶丝的琴声,是那么的灵秀流畅、清丽柔美。日本的内田光子是一位公认的莫扎特专家,她的演绎温婉宽和,别具一格。而民主德国女钢琴家施密特,虽声名并不显赫,但聆听她的演奏,却觉质朴直率,直抵人心。我曾经花了整整一个上午,一气不歇地听完她的第二十号至第二十七号钢协。
每次聆听莫扎特的第二十四号钢协,都是美好而难忘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聆听,是一个清澄明澈的秋日午后。当时,我独自闲居在家,音响中播放的是哈丝姬尔与马克维奇指挥的法国拉慕勒管弦乐团合作的录音。阳光斜射透窗,音符随着光影在木地板上跳动,双耳被荡气回肠的乐声紧紧揪住。一遍听完,再播一遍,浑然不觉落日西沉、天色已晚。
有着钢琴圣女之称的哈丝姬尔,1895年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一个犹太家庭。她六岁弹钢琴,十岁在巴黎举行独奏音乐会。卓别林曾赞叹:“我平生遇到过三位天才,一位是爱因斯坦,另一位是丘吉尔,还有一位就是哈丝姬尔。”正当世人羡慕她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时,伴随一生的厄运也接踵而至。十八岁花样年华的她患了罕见的硬化症,整整卧床四年不能弹琴,病愈后脊柱终身侧凸。二战爆发时她已人到中年,又患上了脑瘤,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位脑科专家,专家却身陷德军占领区,冒险偷渡到马赛才让哈丝姬尔从死亡边缘走了出来。二战结束,年届五十的哈丝姬尔才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这时,一种叫慢性脊髓炎的疾病又缠上了她。一次次的病痛侵袭,使哈丝姬尔的健康受到了极大伤害。看到她晚年照片中那些侧头驼背的衰弱模样,实在无法想象她年轻时的绝代风华。
然而,晚年哈丝姬尔的琴声却是如此卓尔不凡。在她演奏的莫扎特第二十四号钢协中,你听不到半丝病魔困扰的烦忧,只能感受到远离尘嚣的脱俗,体会到晴雪满江的清奇。第一乐章开始就很出色,哈丝姬尔用她的细腻和优雅,将乐曲中蕴含的忧郁和伤感慢慢消融,直至无形。她的第二乐章堪称伟大,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平和宁静,波澜不惊,没有悲痛也没有喜悦。只有摆脱了一切纷繁世俗困扰的心灵,才能演奏出这么纯净的乐声。到了第三乐章,钢琴与乐队不断博弈,她并不囿于细节的精美,而是通过琴声源源不断地推动情感发展,将钢琴的能量点点积聚,将乐曲的情绪渐渐升华,最终推上庄严光辉的尾声。一曲终了,透过琴声余韵,我似乎看到了历尽劫数的哈丝姬尔高贵圣洁的微笑。
完成这次伟大的演奏后,在1960年的一个寒冷冬天,哈丝姬尔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楼梯上意外跌倒,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给她带来无尽苦痛和欢乐的世界。幸亏女大师生前留下了这个含泪微笑的经典录音,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进入莫扎特的精神世界,领略琴声深处蕴含的悲天悯人之心。
肖邦的味道
今年桂花开得迟。寒露已过,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都快到了,小园金桂才开始盛开。月夜清朗,空气中弥漫着芳香和甜意,耳畔传来的琴声同样沁人心脾,正是肖邦的《夜曲》。
钢琴诗人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曲曲浪漫醉人,篇篇精美绝伦,历来脍炙人口。夜曲作为钢琴曲体裁,由爱尔兰钢琴家约翰·菲尔德创立,是作曲家夜深人静时的内心独白。菲尔德写过二十一首《夜曲》,而肖邦也是二十一首《夜曲》,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特意向这位前辈致敬。事实上,正是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时至今日,菲尔德已被遗忘,肖邦《夜曲》则流传千古。
肖邦注定是为钢琴而生,他一生致力于钢琴作品的创作,《夜曲》则是其中最为精彩的珍品。每次听肖邦的《夜曲》,都会忘记何时开始,在陶醉感消泯之前悄然结束,让你满怀期待,又依恋不舍。他的二十一首《夜曲》中,我最喜欢并且播放最多的是前面三首。这三首夜曲作品标号为Op.09,在肖邦1831年来到法国之前完成,作品充满着波兰故土的气息。肖邦后来在巴黎沙龙中弹奏最多的也是其中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这首夜曲,現已成为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肖邦钢琴作品。
优美恬静的旋律、精雕细琢的织体,是这首《降E大调夜曲》的显著特色。全曲节奏自然,张弛有度,带有船歌的荡漾感。在华丽的三连音伴奏衬托下,钢琴吟奏出乐曲的主题音调,极为柔美温馨。这一主题反复出现,愈发浪漫朦胧,让人忘却了俗世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乐曲渐上高潮,钢琴奏出热情的华彩,情绪变得激动。最后,所有的一切都被温柔地抚平,乐曲在静谧的气氛中结束。聆听这首曲子,依稀可见在夜色薄雾中肖邦正诉说着心事。不由得激起心底的层层涟漪,生命中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情愫在心头荡开,久久回味。
在众多钢琴大家的指间,肖邦《夜曲》流光溢彩、神韵自见。他的《夜曲》有如一泓上好的山泉,而不同钢琴家的演绎就是各色佳茗,一经交融,便发出香气四溢、奇妙无穷的茶香。
同样来自波兰的鲁宾斯坦被誉为肖邦权威,在他那版经典录音中,每个音符奏来都纯熟圆润、高贵华美,恰如一壶陈年生普。而他三十年代年轻时的录音,清新自然、生机盎然,好似新出锅的明前狮峰龍井。女钢琴家皮耶丝的演绎,音粒饱满结实,乐风浓郁甘腴,正是武夷坑涧大红袍的滋味。我国旅欧钢琴家傅聪以肖邦之曲见长,他的琴声清瘦奇峻,俨然来自大禹岭的高冷茶。出生于智利的阿劳大师,琴音充满弹性,断句变幻莫测,玄思悠远,莫非是岩茶五大名枞中的半天妖?广受肖邦迷推崇的旷世奇才弗朗索瓦,他的触键轻柔细腻,琴声晶莹剔透,有如溅珠泻玉,隐约中又能闻见人间烟火,应该就是福鼎野生白茶中的顶尖品种白毫银针了。
法国钢琴学派祖师爷科尔托的录音已然久远,琴声却依然清亮透明、流丽灵动,音色的微妙变化清晰可辨,音流的颤动犹如蝶翼骤振。那些飞快掠过的音阶,就像月光穿过水面的光影浮动,如梦如幻。科尔托弹奏的《夜曲》,初听冲淡平和、温润柔顺,渐觉锋芒毕露、劲道十足,过后又是浑厚华滋、醇美无比。如此丰富而美妙的感觉,也只有潮汕极品的凤凰老单丛差可比拟。
秋空月圆,桂馥氤氲,如此良夜,赏乐品茗,而雅兴勃发,竟夕不息,此中情趣实难以名状。东坡居士有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今方得证悟。余是以记之。
暖暖冬日光
在我的眼里,江南的初冬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大自然的色彩一下子展现得如此丰富,澈亮的蓝天下,远山层林尽染,林荫红黄相间,落英缤纷。惯于喧嚣的世界顿时沉静下来,身边的事物也变得透明纯净,一片安和澄明。清冽微冷的空气,恰能激振精神,令人身心泰定。这样一个美好的周末,实在不忍虚度,我决定好好听一听海顿。
海顿少时贫苦,其貌不扬,然终生勤勉苦研音乐,终成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曾经有一位超级粉丝,立志要将海顿全部作品整理编号,当他编到第5000首时,终于绝望地放弃了。海顿的音乐风格如同他的个性,质朴、亲切、爽朗,既有出世的超脱,又带着人性的幽默。
先听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暖场。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演奏将听者的心理距离拉近。这两首作品创作隔了二十多年,C大调第一号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而D大调第二号则明快爽朗,更具人文关怀。在马友友生动柔和的演奏下,深沉的琴声与弦乐交替起伏、相伴相随,听来温情十足。再听英国传奇女大提琴杜普蕾1967年的录音,这一年正是她的新婚之年,而伴奏就是新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这个录音充满了杜普蕾标志性的热情和活力,洋溢着恬美的幸福感。这对古典音乐界的金童玉女,当时不知羡煞多少世人。然而造化弄人,三年后杜普蕾患上了罕见的渐冻症,直至1987年香消玉殒,留下了一段“她比烟花寂寞”的传说。
接下来听一张大名鼎鼎的发烧碟,哈登伯格与马里纳·圣马丁乐团合作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小号的音色明亮锐利,富有光辉,早期小号由于无法吹奏半音,在管弦乐队中只能扮演配角。当时有人尝试管壁开孔,发明了能演奏所有音符的新型小号,为此海顿兴奋得专门创作了这部协奏曲。此时海顿已经六十四岁,但这首协奏曲要比他的早年作品更具青春活力。在来自瑞典的哈登伯格的神奇吹奏下,小号表现出特有的英武气质,同时又隐含着难得的私密抒情。第一乐章的小号声明亮开阔,到第二乐章变得柔软细腻,第三乐章则灵动跳跃。如此丰富的表现力,足以让人对小号这种乐器产生全新认识。据说哈登伯格有一次现场演奏,最后乐章才用了四分多钟,却赢得超过五分钟的掌声喝彩!
过了一把精彩小号的瘾,再来听听海顿的键盘作品。海顿一生共创作了五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恰好是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作品的总和。家中藏碟有普列特涅夫在维珍公司和安兹内斯在百代唱片公司的录音,当然还有布伦德尔在飞利浦公司录的十一首奏鸣曲的4CD套装,这可是企鹅三星戴花的名盘。这些录音中都有海顿的第五十二号降E大调奏鸣曲,于是,我就好好细品这些当代大家对海顿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精彩演绎。海顿的早期奏鸣曲是为古钢琴而作的,而在这首作品中,现代钢琴的音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奏鸣曲以宏大的和弦拉开序幕,随后既能听到钢琴清澈明净的音符跳动,还能听到乐队气氛的回响。键盘弹出了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势,晚年海顿的“钢琴即乐队”创思显现无遗,令人震撼。
再来好好聆听海顿的室内乐吧!在音乐史上,海顿被冠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多达八十四首,历来优秀的演奏版本多如过江之鲫。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手头的CD是柯达伊组合的拿索斯公司廉价版本。好音乐无贵贱,这个匈牙利四人组合配合得天衣无缝,琴声既高贵优雅又朴素率真。最让我欣赏的是,这个版本无论是演绎还是录音,都体现了海顿音乐的特质——纯净的明亮。这个组合还有一个译名叫高大宜,我觉得这更配得上他们的杰出表现。接下来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唱片!美艺的海顿钢琴三重奏全集,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和大提琴,一个天才的组合。海顿的三十一首钢琴三重奏在他们的合奏下浑然天成,旋律自然流动,不时闪耀着灵感的光芒。这套CD共九张,时长600分钟,从黄昏一直播放至深夜,才听完一半。漫长的冬夜,斗室中跳动着美妙动听的音符,犹如壁炉中的火苗窜动,温暖如春。
同样,海顿还是名副其实的“交响乐之父”,不光是104首的数量让后人高山仰止,他的更大贡献是确立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和管弦乐队编制。可以说,是伟大的海顿真正开创了交响乐这一古典音乐。在海顿漫长的交响乐创作历程中,风格不断嬗变,经历了华丽时期、狂飙运动和浪漫主义,而公认的巅峰是十二首《伦敦交响曲》。这批作品,我平日听惯的是约胡姆在DG公司70年代的录音,其结构均衡,温暖厚重,百听不厌。前不久,正好有乐友向我推荐比彻姆在EMI公司更早的录音,一听下来果然是天籁,演绎汪洋恣肆,还带着特有的幽默感,无比轻松惬意,简直是海顿再世!
生性随和的海顿有着乐天知命的达观,晚年他惦记着的作品只有一部,那就是《临终七言》。这部奇妙的作品,从最初的乐队版到弦乐四重奏版,再到他首肯的钢琴改编版,已出版了多次。最终,还是作曲家亲手将它改成了乐队和人声合唱版,这就是清唱剧《临终七言》。海顿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就是在维也纳他亲自指挥该剧首演。聆听此剧,感觉美妙的旋律在寂静的生命中旋转往复,音乐主题总是不断地消失、重现、又消失,那些曾经炽热的渴望、难以平复的愤怒、无法割舍的爱恋,都在乐声中失去了重量,直向天空飞升。
周末整整两天,我都沉浸于海顿的音乐中,感觉全身沐浴在冬日阳光下,百骸俱暖。听其乐,思其人,神奇海顿之所以成功逆袭,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异于常人的刻苦,还在于他总是不断地自我超越、不断地开创新的境界。世上没有人天生完美,唯有不停修炼蜕化,方有可能接近完美。民谣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唱道:“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海顿那些纯粹之至的音乐,如冬日里的一道暖光,照亮着艰辛跋涉者的前行路。
闪亮的风采
每次听到拉赫玛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都会想起电影《闪亮的风采》。影片主人公大卫·赫尔夫戈特是一位非常有天分的年轻钢琴师,由于父亲过多期许的高压而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能获得钢琴大赛的佳绩,他极度疯狂地练习拉三,当在比赛现场按下最后一个音符时,大卫彻底崩溃了,那一幕也成为整部影片的高潮。
大卫·赫尔夫戈特的真实人生极富戏剧色彩。他194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一个贫穷的波兰裔犹太家庭,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学习钢琴,很快显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可是,偏执的父亲要将这位音乐天才圈禁在自己的手心中,多次扼杀了他出国深造的机会。十九岁那年,他选择与父亲决裂,孤独地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音乐之路。在英国,他的音乐才华进一步显现,凭借对拉三的精彩诠释,获得了诸多大奖,成为当时国际钢琴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大卫前途无量的钢琴事业在二十三岁那年戛然而止。长期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因挚友的离世终于崩溃,黯然离开舞台。回到澳大利亚后,他在精神疗养院住了十年之久。幸运的是,顽强的大卫并没有放弃钢琴。在爱人和朋友的关爱帮助下,年近四旬的他奇迹般地重返舞台,巡演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他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饰演大卫的男演员杰弗里·拉什凭借对角色入木三分的刻画,获得了1997年度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澳大利亚人。
拉三是世界上公认最难的钢琴作品,对技术、速度的要求均达到了演奏的极限,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有人曾形容,弹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相当于铲十吨煤。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当年亲弹钢琴首演时,戏称自己这部作品为“大象之作”,足见其庞大和沉重。
俄罗斯音乐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天生的钢琴家。评论家曾赞誉他是由钢铁和黄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则是他的心灵。1909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从莫斯科回到心爱的伊万诺夫卡庄园,那里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原野,空气里充满泥土的气息,夹杂着黑麦的青葱和野花的芳香。在此之前,他连续遭受了家道中落、姊姊早亡、爱情失败等打击,倾注了两年心血的《第一交响曲》首演又遭遇意外的惨败。一向雄心勃勃、自负孤傲的拉赫玛尼诺夫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怀疑,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不敢再动笔谱写一个音符。后来,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在一位医生的精心治疗下,长期陷入抑郁的拉赫玛尼诺夫逐渐恢复了信心,摆脱了阴影,写出了《c小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结果大受好评。由此,拉赫玛尼诺夫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迎来了创作黄金期。对他来说,伊万诺夫卡庄园是一个与旷野沉思有关的宁静世界,他沉浸其中,专心写作拉三,短短几个星期一气呵成。
这是一部激情迸发的罕见作品,与其他钢协不同的是,炫技的钢琴占据了全曲的主导,音色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钢琴与管弦乐筑成一道绵密厚重、密不透风的铜墙铁壁。第一乐章乐曲伊始,钢琴奏出深远绵长的歌唱性主题,管弦乐则在背景渲染中唱出柔和、温暖和冥想的旋律,悠长的愁绪向深处蔓延。第二乐章柔板,在弦乐空灵哀怨的暗示下,钢琴奏出的旋律苍茫缥缈。管弦乐延绵不绝,阴暗忧郁的情绪酝酿发酵,乐队果断干脆地进入下一乐章,将绝望转向希望。第三乐章终曲是全曲的顶峰。钢琴奏出号角主题,乐队不断重复,活泼的音群如浪花般翻腾,转为湍急,终于汇成汹涌澎湃的大河,以万钧之势咆哮着,迎头撞击一切逆向而来的旋律。尾声是如此的激荡人心,钢琴的强奏像钟声般敲响,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瞬间,钢琴与乐队齐奏出激情四射的音符,在万马奔腾的轰鸣中结束。全曲气势雄奇,织体厚重,由绵绵不绝的愁思转化至所有情感的激荡倾泻,大悲大喜,荡气回肠。
1928年,來自基辅的霍洛维茨远涉重洋,在纽约举办钢琴独奏会,震惊了世界乐坛。此时,颠沛流离、去国难返的拉赫玛尼诺夫也在现场聆听。音乐会一结束,他便决定邀请这位二十三岁的青年才俊演奏他的拉三。拉赫玛尼诺夫在评论霍洛维茨的演奏时写道:“他以猛虎般的愤怒,饥渴地扑向这部作品,将它一口吞了下去,令我目瞪口呆。”当时的演出盛况,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我们已无法感受实景。后来,这位天才钢琴家因为精神与情绪问题先后三次退隐,最久的一次长达十二年。1965年霍洛维茨重返卡耐基大厅,演出弹奏的正是拉三,这个录音已经成为经典。现今看到的视频是1978年已经三起三落的钢琴家的现场演奏,雕塑般凝重的脸部轮廓,山梁般深刻的额头皱纹,手掌撑开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充满魔性的十指灵活腾挪,弹到激烈处,八度魔音狂飙激浪呼啸而来,敲击出震天撼地的声响,观之听之无不血脉偾张。
霍洛维茨不愧是拉赫玛尼诺夫欣赏的绝佳诠释者,他的演奏深得俄国钢琴学派的精髓,时而雷霆万钧,时而温情脉脉,作品中的眷恋和怜悯、悲怆和激昂,无不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人类情感的强度、深度、丰富度在琴声中充分展现,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本质——忧伤,总是源于深切的爱。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是他所受痛苦的深度。生命是如此的真实而直接,因为这部神奇的拉三,饱经苦难的拉赫玛尼诺夫秉持着坚定的意志,成就了高光时刻的人性之美,绽放出生命中最闪亮的风采。
渴望春天
在这个寂静的春节,徜徉于莫扎特的音乐世界,对抗病毒的狰狞,远离世间的苦难和悲凉。
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他在这世上只来过短短的三十五个年头,却留下无数奇妙的音乐作品,据说专业抄谱员用正常速度誊写,三十五年也抄不完。在他卷帙浩繁的作品中,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成就最高,也最易进入的作品。
反正有的是时间,那就把莫扎特钢协全集从头至尾好好听一遍吧!不管是此前从未聆听的早期作品,还是耳熟能详的后九首经典之作,一首都不错过。这批作品是莫扎特短暂而丰富的一生的心路历程,一首一首认真听下来,你会惊叹世界上竟然还有这般美好的事物存在!钢琴声转眄流精,管弦乐若往若还,让人沉浸其中,直生天光云影、羽化登仙之感。聆听这二十七首钢协,犹如顺江而下,两侧奇峰竞秀、万壑藏云,两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当最后听到《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时,感觉瞬间被击中,整个人都定住了。这首曲子平时听得极熟,也很喜欢,而此时听来却有特别的感动。这两天集中听莫扎特钢协,一路领略了早期的青葱烂漫,中期的意气风发,再细细品味了第十九首的欢悦明快、第二十首的忧愤激昂、第二十一首的优美抒情、第二十三首的浪漫销魂、第二十四首的宁静内敛、第二十五首的辉煌灿烂和第二十六首的轻松愉悦,听到最后一首第二十七首时,一下子进入了澄明超然的境地,真有一种阅尽群山,绚烂归于平淡的感觉。
这首钢协是莫扎特在孤苦穷愁的病逝之年创作的,被称为他精神的遗嘱。整首曲子境界高洁,听不到一丝悲观和绝望。第一乐章,在一段优美的弦乐引导下,轻柔的钢琴音粒犹如珠玉般飘然而至,空气间好似弥漫着淡淡的馨香。他是在沉思回忆吗?也许是在忘却世间的悲凉。童年的奔波,权贵的污辱,维也纳的冷落,生活的窘迫,一切都已随风逝去,心境显得豁达平静,仿佛在安详自在地自弹自唱、自赏自诉。整个乐章有着积极而又安宁的情绪,充满着爱意,那是对生命本身的爱。第二乐章开始,静谧柔情的琴声轻叩心扉,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那是多么深情的歌唱啊!忧伤埋在心底,泪水含在眼中,历尽人生苦难,尝遍世态炎凉,在这慢板中大彻大悟。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把死亡看得这么坦然、从容。前两个乐章,莫扎特在深思、在感叹,第三乐章充满着不可思议的欢愉情绪。钢琴不停跳跃,乐队层层递进,彼此唱和,泼天似的无忧无虑,一片生机无限的景象。欢快的钢琴再次弹出明朗闪亮的主旋律后,弦乐加入,管乐丰富,昂然曲终。
这个飞利浦莫扎特大全集中的内田光子录音一连播放了两遍,还是意犹未尽。我索性起身,四处翻检家中藏碟,找出十几个不同时期的版本。施纳贝尔的温暖亲切,季雪金的坚实精妙,巴克豪斯的壮怀激烈,哈丝姬尔的高贵肃穆,古尔达的灵光闪动,柯曾的仙气袅袅,里赫特的深沉旷远,布伦德尔的平和典雅,佩拉西亚的温婉阴柔,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实在是过足了瘾。在聆听过程中,欢乐与忧伤、彷徨和希望、坚毅和温柔,听者的情绪反复交织,直至抵达体验的巅峰。透过这些大师的琴音,我仿佛捕捉到莫扎特投射的纯净目光,充满着爱与关怀。
听足了K595,接着听下一首编号K596的作品。这是一首短短两分钟的艺术歌曲,
却有个响亮的名子——《渴望春天》。歌词是诗人奥弗贝克的一首短诗:
来吧,可爱的五月,
让树木重披绿装,
让溪流旁的小小紫罗兰为我盛开!
我又见到了一朵紫罗兰是多么欢喜!
这首歌曲的曲子是莫扎特在写完第二十七钢协后,用其中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主题一气呵成的,可以当作是这部杰作的一个完美注脚。这首歌曲,我听的是传奇女高音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芙的演唱,虽是年代久远的单声道录音,却如黄鹂百啭,美妙无比。短短三段活泼的旋律和清亮的歌声,便带来了整个春天,到处鲜花盛开,绿草茵茵,四周群蜂飞舞、生机勃勃。
春天总会降临!在莫扎特这位“爱与光”的天才的乐声中,永远有着美好的春天,他的作品满怀着对生命的珍爱,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希望和爱。
美的历程
从一年前开始,因为生活所迫,我每周都要搭乘五六个小时的高铁奔波往返。漫漫长途,周遭都是陌生的旅人,幸有音乐与书的相伴,才足以打发这段寂寞的时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在各大音乐网站注册了会员,片刻间便已置身音乐曲库的浩瀚汪洋中。随后,在家中某个角落找出一副久未使用的拜亚耳机。这副戴起来有点笨重的高保真耳机,除了能够忠实地还原声音外,还有两个好处。一是灵敏度高,适合手机直推,另外就是它的密封性超强,可将你与这纷扰喧嚣的世界暂时隔绝。搞定了听乐,再来准备读书。我用不惯电子书,总觉得拿在手上的纸质书才真实。那些早就想读而一直未读的,还有多年前读过现又觉得有必要重读的,趁机一一从书架上请下,堆成了一座小书山。
几趟车程下来,摸出点门道,又作了些调整改进。出门前,先选好音乐,尽量挑选无损品质的音乐下载到手机上,既保证音质,还避免消耗流量。听从了乐友的建议,加了一个便携式耳放,大耳机的表现力果然有了质的提升。而书的挑选,则放弃了砖块般的精装新版,因为实在太沉以致双手酸疼不已。装入行囊的多是轻软的平装书,特别是八十年代的旧书,最宜轻松无碍地翻卷捧读。这样一来,每次旅程变得更加精彩而充实,往往一趟完成,就会迫不及待地期待和安排下一趟。
最近一次旅行,我读的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读这本封面素雅的小册子,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巡礼。从远古龙飞凤舞到殷周青铜饕餮,从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主义,从魏晋风度到六朝佛容,从楚辞汉简画石书法绘画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沿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艺术史顺流而下,元气淋漓,酣畅无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此书通篇激扬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热情,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而又洞见迭出、美不胜收,读来实在过瘾。
而此刻聆听的音乐呢?我特地精选了西方古典音乐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片段,从中世纪的素歌,到巴洛克时期的蒙特威尔第、亨德尔、维瓦尔第和巴赫,再到维也纳古典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路下来,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浪漫群星璀璨,勃拉姆斯与瓦格纳双雄并峙,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一个也不落下,一直到世纪之交的马勒为止。音樂体裁则从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到室内乐,择精而选,无所不包,这份长长的曲单足足可以听上多个来回。
耳边回荡的音乐和眼前之书,虽属完全不同的路数,有时却也会奇妙地交织。当读到作者论唐诗的那一段:“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此时,声声入耳的正是乐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西文化的两座巅峰同时呈现,真是机缘巧合!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明朗质朴,中期成熟百变,晚期幽微内省。此中的风格差异,也正暗合作者对唐诗分期的评说。当耳机传来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开篇圆号那一声著名长叹时,书也刚好读到中华文化的确立这一节。蒙元进据中原,社会变化急剧,士大夫只能退隐归林,寄情山水以抒胸臆。有人说,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出现断层,而勃拉姆斯恰是坚守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最后一人。读书听乐至此,不得不叹冥冥之中皆有定数。
作者论艺时也涉音乐:“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美的灵魂,故统称盛唐之音。”直接将音乐推上艺术圣殿的宝座,这可与德国诗哲海涅的名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互证。
数百公里的旅程,同时巡游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程,领略千余年西方古典音乐的精华,确实是一次难忘的际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之旅由一段段的旅程组成,只要有足够的兴趣和心志,谁都可以将匆匆而过的每段旅程变得丰富美好,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
责任编辑 徐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