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

2023-05-30周营陈嘉英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表达技巧叙事策略

周营 陈嘉英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更新换代,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同时,新媒体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微纪录片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采用创新制作手段,才能够保证其自身的艺术性与传播性。基于此,从纪录片的主要构成——叙事入手,从叙事主题的选取、叙事方式的确定、叙事刻画技巧的应用、叙事层次感的提升等方面,对微纪录片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微纪录片;叙事策略;表达技巧

传统的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较强的藝术表现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小众化的特征。与影视剧相比,传统纪录片的情节与戏剧要素相对较少,因此难以使受众产生兴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诞生了微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其中,许多人文艺术类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等,基于传统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创新,受到了各个年龄层受众的喜爱。下文将对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进一步讨论。

一、叙事主题的选取

(一)叙事对象的选择

叙事对象是微纪录片文本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人物与事物。基于微纪录片的“微视角”,许多艺术类微纪录片逐渐通过小切口的方式,对叙事对象进行呈现,即专注于某一特定的人物与事物,与传统纪录片相比,体现出了微观化的特征,更利于微纪录片的短时间叙述。例如,在纪录片《故宫100》中的《红楼一梦》一集中,制作方选择了故宫中长春宫的红楼梦壁画作为小切口叙事对象,使《红楼梦》中人物与家族的兴衰和清朝历史相结合,并对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讲解,使故宫文物中蕴含的浓厚的历史性与艺术性体现出来。同时,《故宫100》将游客作为另一小切口叙事对象进行接入,通过展示历史与现代的反差感,不但能够使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还将微纪录片“以史为镜”的主题体现出来[1]。

(二)讲述者的选择

在艺术类微纪录片的讲述者方面,不但可以选择叙事内容以内的对象,还可以选择叙事内容以外的对象,使艺术品的文化意义能够通过多角度进行阐述。同时,艺术品的自身价值是通过历史的积淀而体现的,因此,微纪录片可以选取多个时间点的讲述者,使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纪录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微纪录片《故宫100》第七集,制作者选用铜狮为叙事内容以内的讲述者,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让其阐述自身从古到今的经历,从而体现出国宝历经多年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在第一集中,纪录片选取了“拿着镜子奔跑的小女孩”作为叙事内容以外的讲述者,通过现代(小女孩)与历史(故宫文物)相结合的方式,对叙事对象进行阐述,从而对文物在文化与历史方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叙述。

二、叙事方式的确定

(一)自我陈述

在叙事方式方面,自我陈述与第三方讲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类微纪录片中,自我叙述应保持对文化的专业性,否则会导致纪录片整体冗长无聊。通常来说,艺术类微纪录片出于作者与叙事各方对文化方面的喜爱,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因此叙事内容与叙事方式等均带有积极的情感。传统的纪录片往往会通过叙述对象所在领域的权威人士自我陈述的方式进行讲述,虽然他们对叙述对象十分了解,然而,有时会由于陈述内容过于专业,导致观众无法很好地对叙事对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可以选择更加贴近于群众的人物进行与受众更为贴近的专业性自我陈述。例如,在微纪录片《香奈儿印记》中,制作方选择了裁缝师进行自我陈述,虽然在服装行业,裁缝师属于权威、专业的人士之一,但是,裁缝师也是与消费者距离很近的职业。因此,通过裁缝师在艺术品制作过程方面的口述,观众能够对纪录片中的主要内容形成更为准确、全面的理解[2]。

(二)第三方讲述

为了使微纪录片中的内容能够全方位地展示出来,第三方讲述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起到对自我陈述进行视角转换的作用,其中涉及第三方讲述的内容、方式、原因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在叙事的过程中,自我陈述的内容均由讲述者决定,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叙事内容出现漏洞,导致讲述者与观众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且叙事具有单一性与主观性。而在这之中加入第三方讲述的部分,能够使叙事内容更为客观,并为讲述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起到辅助作用,使作品能够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陈述,从而使不同背景的观众能够对微纪录片的主题与意义形成更好的理解。例如,在《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中,影片通过展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镜头和与他相关的访谈、旁白和家庭录像等素材,来探讨他的创作理念和对生命、艺术的哲学思考。在这部纪录片中,第三方叙事技巧得到了广泛运用。导演通过与塔可夫斯基相关的人物的访谈和旁白,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塔可夫斯基本人和创作背景,同时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电影作品。通过这种叙事手法,纪录片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多层次的塔可夫斯基形象,也让观众更好地领悟到他所追求的艺术哲学和人生哲学。

三、叙事刻画技巧的应用

(一)情景再现技巧的运用

在微纪录片中,故事的表达能够为观众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使作品本身的真实感得到提升。因此,在制作微纪录片时,要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其中,情景再现技巧的运用能够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作品的主题内容能够更为直观地体现出来。情景再现技巧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纪录片中,例如,纪录片《艺术的力量》,片中使用了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卡拉瓦乔的朋友”之口,对卡拉瓦乔本人的性格进行呈现,并对卡拉瓦乔的一些人生经历进行展示,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微纪录片中,每集时长可能仅为短短的几分钟,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对叙述对象进行介绍,能够将观众更快地引导进作品中,使作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切入主题,提升整体观感。

(二)多方面影像表述技巧的运用

人文艺术类微纪录片通常会在叙事中对人物进行介绍,或以人物介绍为切入点进行叙事。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多方面的影像表述技巧,从正面、侧面等多角度对人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刻画,并将人物此时此刻的状态表现出来。例如,在纪录片《从礼品店出门》中,使用了多种影像表述技巧,以呈现现代涂鸦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部纪录片采用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镜头,通过艺术家们的访谈、实地拍摄和时间穿越的手法,深入挖掘了现代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同时,片中还展示了涂鸦艺术家们的个性化创作过程和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这些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得以全面了解现代涂鸦艺术的内涵和魅力[3]。

(三)动画内容的插入

在目前诸多微纪录片中,动画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主要作用为如下三点:首先,动画能够提升微纪录片中信息的可视化程度,提高信息的传输密度,使更多的内容能够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其次,动画能够为微纪录片作品增添灵动感,使作品本身具有趣味性,对观众起到吸引作用,从而提升作品的传播力度。例如,在《故宫100》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汉字便得到了动画形式的诠释。如,对“隍”字进行释义时,首先通过动画表现出城墙、護城河等部分,之后指出该字代表的位置,即护城河,使观众能够立刻理解。并且,动画内容的运用也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其能够带着兴趣继续观看接下来的内容。最后,动画内容的插入也可以较好地对氛围进行渲染,为主题的诠释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在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制作了仙鹤的水墨动画,引出贾湖骨笛的诞生。结合演奏家的吹奏,这件文物的艺术感与历史感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使观众能够将思维延伸到千年前,有助于理解纪录片主题。

四、叙事层次感的提升

(一)隐喻解读方式的应用

隐喻能够使看似毫无关系的两种事物之间产生联系,这种解读方式能够让观众对纪录片的内容形成不同的理解。隐喻解读方式的深层次内容可以通过解说、同期声、特写镜头等进行呈现,使观众能够对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深思。

(二)历史性叙述的文化性呈现

在艺术类微纪录片中,通过历史性叙述的方式,能够将讲述对象的发展历程展示出来,通常而言,可以利用照片、文件等实体形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利用影音等非实体形式进行呈现,且语境通常为过去的状态。艺术作品的价值具有历史性特征,其经过岁月的积淀而经久不衰,才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对纪录片中的叙述对象进行历史性叙述时,需要通过文化性的方式展现出来,才能够进一步在感官上使观众感受到叙事对象的艺术感。例如,在微纪录片《布衣中国》中,便对各个时代中国传统服饰中所运用的设计与纺织技巧进行了文化性的阐述,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历经千年的发展,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格,并能够对服饰产生更为透彻的理解。

(三)现实性叙述的社会性体现

在艺术类微纪录片中,对某种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发展进行介绍,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并与历史性叙述的文化性呈现进行结合,全面反映出文化的整体形象。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重视,在微纪录片的叙事中,将传统艺术文化方面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内容进行结合,有助于其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例如纪录片《汉服:衣冠里的华夏》,通过对现代汉服爱好者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相关同好会进行展示,能够反映出汉服这一艺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情况与存在的方式,使观众能够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古代传统服饰的应用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着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使微纪录片的整体结构更加立体[4]。

(四)客观层面的叙事视角融合

在客观层面的叙事视角融合方面,主要可以通过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人称方式主要指的是以“我”为视角,通过自述的方式,将这一视角全面体现在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第三人称方式主要通过旁观者陈述的方式进行阐述。第三人称方式不对本身的叙事内容产生干预,与第一人称方式相比,第三人称方式的情感性较弱,且不给出总结与判断,能够使观众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思考。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便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对文物的发展历程与艺术价值进行阐述,通过文物的“自我陈述”,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引导作用。而大多数微纪录片,如《故宫100》《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等,则更偏爱于使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进行叙事。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仅对卡梅隆的生平与作品进行了客观讲述,使观众能够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自我探索。

(五)主观层面的叙事视角融合

在主观层面的叙事视角融合方面,纪录片最为突出的特点便在于真实性。然而,在叙事的过程中,拍摄者的主观因素会对真实性产生影响,导致无法引起观众多层次的思考。因此,在拍摄方面,尽量不要对叙述对象进行干涉,并且在叙事方面,尽可能地不加入任何主观色彩,仅对客观内容进行浓缩,将负责感情的主观因素留给纪录片的叙述对象,使作品的层次感不受到损失。目前,许多以人物为主题的艺术类微纪录片中,通常会使用这种形式。例如,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便以几名幕后工作者为视角展开叙述。在拍摄与叙事的过程中,制作方尽量不添加任何主观干涉内容,主观方面的表达均通过讲述对象的个人讲述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直接与叙述对象之间实现有效沟通,提升了作品本身的真实感与层次感。

五、结语

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中,微纪录片逐渐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要想在短时间内将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呈现出来,首先,制作者要科学选择叙事对象与讲述者,并将自我陈述方式与第三方叙述的方式进行结合。其次,制作者要使用情景再现、多方面影像表述、动画等技巧,使作品能够得到刻画,便于观众理解。最后,通过隐喻、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叙述技巧、主观与客观的视角融合,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层次感,使观众能够对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文静.国内人文历史纪录片创作中的意境营造:以《孤山路31号》和《故宫100》为例[J].视听,2021(11):118-119.

[2]李东冬.新媒体时代下微纪录片广告的市场优势及发展策略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19):109-111,114.

[3]张瑜琦.《从礼品店出门》:街头艺术为谁而生?[J].中国电视(纪录),2014(1):78-81.

[4]阮睿璇.用人类学纪录片读解汉服亚文化[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0.

作者简介:

周营,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影理论、纪录片理论与创作。

陈嘉英,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创作。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科普辅导员的言语沟通艺术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