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探究
2023-05-30任超
任超
摘 要: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四点,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均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品格及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务必重视,并积极探究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区域认知素养为例,重点从四个方面分析论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一是注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整合,二是强调区域地理位置的判定,三是引导学生探究区域特征,四是带领学生剖析区域差异与联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阐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具备学习地理知识的关键能力[1]。目前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经有效凸显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地位,教师们善于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加以培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且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对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均有较高要求。以区域认知素养為例,涵盖了较多关于逻辑关系的能力及方法序列,一是区域位置判定,二是区域要素分析,三是区域特征概括,四是认识区域差异与联系,五是分析区域发展和整治[2]。由此可见,实际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若是缺乏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及技巧,自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对此,本文较系统地分析探究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并做如下的论述,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些许建议。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点,一是人地协调观,二是综合思维,三是区域认知,四是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人地关系的理解与处理。在人地协调观中,主要包括五个正确的价值观,一是自然观,二是人口观,三是环境观,四是资源观,五是发展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多带领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及作用,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还有一点,学生在理解“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到地理事件及现象,这一过程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要具备三大特性,一是可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素,二是可以把握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联系,三是可以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性及发展性。考虑到高中学生已经掌握较多地理知识内容,积累的地理学习能力较多,所以培养综合思维时有更多的要求,教师需要多加注意。
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和认识地理复杂性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尺度及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分析比对,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还有重要一点,区域认知是一种学习思想及方法,学生在理解概念知识、原理、人地关系时,都需要依赖于区域认知[3]。
地理实践力强调的是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及品质,是实践能力及品质的综合表现。比如,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观察活动、地理测量活动、地理模拟实验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地理模拟演示活动中,均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可以将地理实践力细化为五种能力,即野外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像识别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图像识别能力为例,主要是识别地理图片和遥感影像;再以实验设计能力为例,主要是模拟地理现象过程,并在实验过程中探究原理。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体系
高中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素养体系可以细分为四点,即区域定位、区域划分、区域特征及区域关联。
(一)区域定位
在区域定位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文字信息或表格信息的支持下,可以对区域进行有效的定位,同时可以精准描述区域位置。应该说,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一个基本技能便是区域定位,旨在对区域地理空间位置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从相关图表的学习这一方面而言,学生通过对其中的地理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能够确定出位置信息,此过程中可以发展区域定位能力和区域认知素养。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地理位置,并帮助学生全方面分析地理位置的人文特征。
(二)区域划分
在进行区域划分时,可以涉及较多因素,主要是人类聚集、自然条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播、个人文化背景也会随之变化,可因此形成不同区域划分标准。划分标准不同,促使地表区域划分存在差异,区域的用途也会有不同。要想对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学生必须正确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善于搜集资料和进行分析。
(三)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包括两方面,即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特征分析能力时,教师既要让学生由自然特征推断出人文特征,也要由人文特征推断出自然特征,在此过程中准确把握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分析国家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还需要掌握分析世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方法。
(四)区域关联
区域之间既有差异,也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另外,区域内部有较强的相似性、连续性,可体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这些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区域关联分析能力,不仅将地理学科中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及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将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三、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原则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要想得到最佳效果,教师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主要是全面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在全面性原则中,教师要确保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促进班级学生获得整体发展,除了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及合作学习。
在渐进性原则中,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长期性,帮助学生持续性发展。遵循渐进性原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地学习地理知识,一步步地发展区域认知素养[4]。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重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结合,将教材中有关“区域认知”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且不会出现知识及能力的断层现象。
在持续性原则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培育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性及长期性,应该在课堂教学、地理活动中贯穿区域认知的相关知识。通过持续性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区域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且往往是可以进行深度分析,对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有十分大的裨益。
在主体性原则中,强调的是极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构建生本课堂,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区域认知素养,便于他们查漏补缺。除此之外,区域认知的一些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和抽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达到相互启迪和相互发展的效果。
四、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
(一)注重初高中课程内容的整合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之间有紧密联系,都有研究区域地理知识内容,不过也有一定的差异。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并掌握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内容的难度普遍提高,学生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认识区域发展,还需要探究区域的功能、类型及尺度,更加关注人地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教师应该善于将初中、高中课程内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构起区域地理知识新体系,以求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比如:在区域地理专题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将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既要有自然地理知识,也要有人文地理知识,还应该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结合起来。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要把握和梳理好区域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重新进行知识体系的编排,帮助学生归纳提炼。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教师可以将初中世界各地气候知识与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是“洋流及分布”“大气圈与天气及气候”。通过这样的知识点整合,学生在分析世界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有更深刻的思考,能够从锋面、大气环流、洋流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他们用思维导图进行区域认知知识的整合,从而完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言,在学生学习区域认知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经历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5]。所讲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如果学生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存在不完善、单一化、合理性不足的情况,则势必无法有效发展区域认知素养。针对此,在向学生讲解某一个区域认知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延伸出来,一方面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强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区域认知知识的整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相关知识点,尤其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理图文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思考成功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除此之外,细致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一、必修二及必修三教材之后可以发现,必修三是从更高的层次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其中会涉及必修一、必修二的较多知识或基本原理。为此,教师可以一边进行初中和高中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边坚持以必修一、必修二为基础,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地认识区域发展,同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二)强调区域地理位置的判定
在区域认知素养中,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区域地理位置的判定[6]。学生可以进行区域地理位置的判定,便于他们更好分析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大有裨益。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位置”带领学生学习地理区域知识,比如,可以分析植被的分布位置及特点、土壤类型、水文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区域地理位置的判定。
在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位置判定能力时,教师要重点做的一点是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学方法的优势与效能。对于此,教师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一些知识点会以区域位置判定为切入点,不过因为日常的训练量不足,导致学生的空间概念薄弱,脑海中的区域地理知识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并没有良好的区域定位能力。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区域定位”的学习专题,带领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判定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传授区域地理位置判定的思想方法,当前常用的思想方法有六种,即形状定位法、相对位置定位法、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地理坐標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当学生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判定方法及技巧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地理图表、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信通过进行专项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区域地理位置判定能力。第二,无论是近年高考的区域地图还是日常训练的题目,都较为普遍使用的小尺度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所以对学生的区域地理位置判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学生不能单纯应用某一种区域定位判定的思想方法,而是应该具备整体定位意识与能力,善于将各种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可以要求学生用多种思想方法进行区域定位判定,逐渐形成“协同作战”的学习意识。第三,当学生明确区域地理位置之后,可以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并进行区域之间差异的分析。基于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将相关的问题、区域、地方、地理事物全部归结为位置,让学生意识到进行区域地理位置判定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自主进行区域地理位置判定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探究区域特征
在引导学生探究区域特征时,教师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置问题,吸引学生探究区域特征,二是发展学生的可视化思维。
从设置问题这一方面而言,教师可以围绕“分析区域特征”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借助探究问题,学生需要找出区域主导因素,从中分析梳理出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即“白斑狗鱼的肉质细嫩,且营养丰富。白斑狗鱼适宜生活在16℃的水域中,可以产卵繁殖,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在向学生出示题目后,可以围绕“分析区域特征”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降水分布的成因;二是让学生分析额尔齐斯河流域为什么适合白斑狗鱼繁殖,其中的自然条件主要有什么。所设计的两道题目,均是在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能力及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做题,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可以大为提高。
从发展学生的可视化思维这一方面而言,借助可视化思维,往往能够轻易呈现区域地理特征。进行可视化思维建模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纲要信号图,也可以使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直观呈现区域特征,学生可以围绕图示进行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不仅如此,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可视化思维建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发散思维,善于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分析地理特征,长期训练可以建构起完善系统的区域特征知识体系[7]。比如在“青藏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纲要信号图进行学习与分析。其中一个分析点是“地势高”,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势高”的因果联系,并借助纲要信号图促使逻辑思维变得可视化。
(四)带领学生剖析区域差异与联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区域差异与联系,甚至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带领学生剖析区域差异与联系时,教师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式的学习,最终揭示区域差异,这一过程中主要是使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在应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在对比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时,学生可以用类比归纳方法,也可以用列表对比方法。比如在带领学生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相关知识点时,为让学生意识到区域差异和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再比如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这些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将日本和英国加以对比,相信可以加深对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识程度。
第二,在带领学生探究区域联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空间联结的角度加以分析。区域间的地理事物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尤其是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紧密,所以可以为区域联系提供可能性[8]。结合新课标的表述,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区域联系时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重点让学生分析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物资交流、信息传播这些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实现区域联系的重要性。其次,在分析地理事物时,教师应叮嘱学生从空间联结、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准区域差异和联系的地理规律。
第三,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试题所占的比重虽然没有较多的增加,却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字材料分析能力、区域图表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一些题目中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会较为复杂和趋于融合,导致学生在分析时会遇到较多困难,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区域认知素养,则难以有效答题。针对此,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单元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带领学生系统性地进行区域评价。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典型的习题或案例,通过分析案例提取其中的区域特征信息,并且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解题。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专门选择有关区域资源及其开发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要素,同时还应该判断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带领学生复习“东北地区”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个问题,即“制约东北地区的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能够从湿地、森林、土地、矿产资源这些角度进行分析,此过程中相信可以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将东北地区和德国鲁尔区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从德国鲁尔区整治中可以获得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相信对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会十分有益。
结束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后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时,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教师要善于整合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判定区域地理位置、探究区域特征、剖析区域差异与联系,以求培养系统性的发展区域认知素养。
参考文献
[1]齐忠平.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2(36):109-111.
[2]毕静.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23):1-3.
[3]刘翼.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1(22):94-95.
[4]叶彩洪.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谈高中地理活动教学[J].名师在线,2021(33):48-49.
[5]杨晓东.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培养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策略探微[J].求知导刊,2022(11):26-28.
[6]石光炬.浅论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J].读写算,2022(6):109-111.
[7]任轶民.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J].甘肃教育,2022(16):108-111.
[8]朱學尧.地理区域认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甘肃教育,2022(19):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