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背景下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2023-05-30陆林春
陆林春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会让学生的成长获益良多。课外阅读,是学生在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合理安排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学生有了充足的锻炼时间和课外阅读时间,但因为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没能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所以很难独立完成课外阅读。基于此,我对“减负增效”背景下如何落实小学课外阅读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在共读中激发阅读兴趣
课内教学能让学生细致地品味中国的语言文字,从中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阅读能将课内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更好地拓展,使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为我们道出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课内所获得的仅占百分之三十,而其余百分之七十则来自于课外阅读。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减轻学生阅读负担的重要途径。
1.文本共读,激发兴趣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与研究实践的。英雄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知道蜘蛛侠、钢铁侠等,却叫不出身边英雄的名字。战争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除了书上出现的人物,学生对其他英雄人物知之甚少。《小英雄雨来》选自作家管桦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芦花村的小英雄雨来的抗日故事。考虑到学生对雨来这个小英雄了解还不够深,只停留在表面,为了配合教材中第六单元“儿童成长”的单元主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链接整本书阅读,架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再走向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细细品读书中有趣的段落,和他们一起感悟雨来的成长。通过对“雨来这孩子”这一节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雨来是调皮的、机灵的、可爱的。但这样调皮的他,面对日本鬼子和特务的严刑拷打,哪怕是死亡威胁,也从不屈服,小英雄的形象已經初步建立。接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雨来的人物特点。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特别投入,并对雨来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们通过链接《小英雄雨来》的整本书阅读,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来到雨来的年代,让学生了解雨来更多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接触更多的英雄形象。考虑到教材编排的整体性,我们将单元要素、人文情感、课外阅读内容的衔接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找准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拓展了课外增量阅读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问题驱动,调动兴趣
小学阶段对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课外阅读在语文学科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语言,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在“双减”政策下,为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课外阅读变得有序、高效,我们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串联起课内和课外的阅读素材,并通过核心驱动问题,引领学生以阅读为本,在阅读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学生阅读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篇幅长、线索多、情节曲折、人物复杂。为此,我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三国演义》,通过设置项目化驱动性问题“如何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绘制三国英雄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三国英雄进行打榜,在班内投票选出大家公认的三国英雄榜名单。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积极的探索者。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学生的内源性动力得以激发。我向全班学生宣布挑战任务:每个人作为“小小设计师”,自主组队参与“三国”主题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伊始,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感受英雄,并将书中精彩的片段与影视剧《三国演义》结合赏析;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决定用“思维导图”“人物形象图”来表现人物形象,分成三个小组,用“书评三国”“打榜三国”和“图解三国”等活动展现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在阅读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兴趣大、参与度高,促进了阅读深度思维的建构,学生乐学、爱学。
二、在课堂中习得阅读方法
“双减”政策强调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课业负担大大减轻,课外自主掌控的时间比较充足。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成了摆在学校和家长眼前的问题。依据2022年版课标规定,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学生在小学期间要阅读140万字的课外书籍。调查发现,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不够浓厚、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信息提取能力较弱、阅读书目选择面过窄等。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则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升阅读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课内教学应该起引领作用,从而使课外阅读有的放矢。但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老师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应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读书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
1.开展阅读推荐课,为课外阅读引航
课外阅读推荐课,重在激趣。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如何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并能够读起来,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并带领学生迈出的重要一步。如在《骑鹅旅行记》的阅读推荐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封面和故事中的人物入手,了解书本信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接着带着学生和尼尔斯一起畅游瑞典,游历瑞典的名山大川、感受风土人情;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慢读、静思、批注”和“品析尼尔斯的形象”两个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并运用预测策略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此过程中还借助建立联系、推论等阅读策略,分析冲突与矛盾在情节发展和尼尔斯成长中的推进作用。同时以推进课作为阅读中的“加油站”,激励学生有方法、有效率地深度阅读。
2.运用图表支架,辅助学生高效阅读
课外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运用图表支架辅助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变得轻松起来,同时也能让阅读效果变得更为明显。在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们开展了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希腊神话故事》的学习活动。《中国神话故事》是一篇篇短小故事的合集,如何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阅读之中呢?顺着教材的学习,我让学生画人物形象图。读完整本书,让学生画一幅“中国神话人物排行榜”。可以从助人为乐、心地善良,也可以从武力、神奇之处等不同的角度来排。《山海经》是一本地理学著作,分东山、西山、南山、北山等多卷。南山卷里有多少山,山上有哪些珍奇的动植物,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希腊神话故事》是欧洲文学的源头。这本书里讲了哪些神,书里发生了哪些故事,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绘制图表,整本书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从机械性的阅读中解放出来,有效地减轻了阅读负担,也切实培养了其多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在评价中展示阅读成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开展评价检测,掌握学生“读没读、读得怎么样”的情况,是推动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目前评价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先不说学生的阅读内容多样,无法使用统一的衡量标准,就算是简单地从宏观的角度做出一个大概的评测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为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教师应探索多种课外阅读评价方式,通过家长的监督、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影响和熏陶,帮助学生更加用心、高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1.利用课外阅读成长手册,检验学生阅读成效
一份简单的课外阅读成长手册,在短时间内检验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水平,可见其效果惊人。为此,我们结合2022年版课标对课外阅读要求和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了《阅读成长手册》,在检验学生阅读成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如四年级的《阅读成长手册》,紧紧围绕《小王子》《父与子》《爱的教育》和《昆虫记》四本经典书籍来展开,同时改变原来学生写、家长督促、教师批改的单一评价模式,把《阅读成长手册》拿到课堂上,生生之间互相交换、互相欣赏、互相评价,最后再由他们自己评选出班级的“读写之星”。在互评会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评议组内成员《阅读成长手册》的书写情况,针对手册所设计的内容(书名、作者、主要人物及特点、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例、收获与感悟),讨论怎样书写才有意义、有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在互动讨论中充分地展示了学习成果。
2.开展成果分享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
相比于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增加了“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于课外阅读的导读课是时有开展的,但对于阅读后的成果分享与交流课却很少。这一现状引发了我们的沉思: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得究竟如何?学生的阅读到了什么程度?……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尝试通过开展阅读成果交流会、分享会的形式,推进阅读深度,倒逼课外阅读效率的提升。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基于深度阅读三进阶的思想,将课外阅读活动分为三步。第一步,基础阅读,借助智慧平台的阅读小测试帮助学生聚焦文本,提取信息;第二步,深层阅读,借助线上交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质疑;第三步,阅读成果分享会,要求学生到班级钉钉群参加网上交流讨论会。考虑到部分学生在阅读成果分享时不知道从何谈起,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清单,学生既可以参考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读完小说后的看法,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后的获得感、成就感的形成,激发阅读兴趣,让爱阅读的种子开花结果。
阅读,不仅仅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生活方式,更应是我们终身笃行的生命状态。语文课堂呈现的不应是一篇篇教材,而是更多与儿童文学的链接。语文课堂应逐步向母语课走近、向儿童走近、向生活和生命走近。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师应引领学生打开一本书,开启一段旅程,从而发现一个世界,培养其深度思考、创新表达的阅读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
責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