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3-05-30石玉颖

关键词:学科知识传统文化

石玉颖

摘 要:基于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推进,各阶段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转变。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在做好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当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合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及各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更为透彻。这不仅能够有效深化教学成效,还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落实好。基于此,本文针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展开分析,具备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中学地理 学科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35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是各阶段教育者的根本任务。近些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下达的一系列文件指示,进一步强调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各阶段课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进行传统文化元素渗透,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一些教师仍以成绩为衡量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未能落实好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任务。为此,需要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并合理、有效地将其融入地理课程教学中。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学科,涵盖着大量的自然、人文、区域知识。由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学生能够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较少,无法从有限的资源里获得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无论历史、文化,或是地理、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尤为丰富的。由这一角度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中,无疑是对地理教学资源的一大扩充。

具体来说,《汉书·五行志》中所记载的太阳黑子、《徐霞客游记》中有关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均能够作为《自然地理》版块教学内容的一大补充。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以古人所作诗词歌赋来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吸收与掌握,提升教学趣味性。

此外,对于《人文地理》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均能够在我国古代建筑、民族文化、服饰等各方面得到客观体现。人文地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人文地理知识传授,能使学生在吸收学科知识的同时,对我国民族发展及演变形成更为深入的了解,塑造良好的文化自信。

另外,区域地理是以地区为划分依据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集大成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够合理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则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化记忆,并更好地掌握相关区域的文化及风俗差异。如,为使学生对南北方地理文化风俗的差异形成客观认知,可以为学生介绍“南船北马”的差异,并从建筑风格、饮食等方面进行拓展。此外,还可通过川剧、秦腔等不同区域的戏曲文化特征差异,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

(二)深化育人目标

基于社会教育理念的全面改革,各阶段教育者逐步认识到了强化学科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然而若未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科学调整教学体系规划,“素质教育”便将成为空谈。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生活中衍生的产物,传统文化具备良好的育人功效,“以文化育人”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成效的关键着力点。教师若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学成效,使学生形成对地理学科知识及学习技能的深度掌握,形成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优良的环境观念、资源观念,形成明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

通过此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将逐渐形成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发展的优良意识,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爱护树木、强调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典故与诗词,这些均契合于地理学科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本倡导。基于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生产生活观念,培养文化自信,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植于心。

二、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地理教学的要点

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时,应当始终以契合性、适用性及实效性为选择传统文化内容的第一原则,不得盲目随意地套用,以免起到反面作用。应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原则,基于课程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以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为根本导向,联系现代生活实际,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道德修养、爱国主义、发展观念以及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及学科素养。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端正发展观念,形成对我国基本风土国情的客观认知,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文化价值观念。进行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时,需要灵活运用以下几点技巧:

一是补充融合。现行地理教材中不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更好地达成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需要由课本内容出发展开针对性补充;二是延伸拓展。基于二者间的客观联系,以科学合理的延伸拓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三是触景联想。依托于对地理事物与情景的思维引导,使学生深入感悟传统文化元素,深度体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价值;四是对比分析。针对地理知识中同一文化信息的区别体现,可选择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策略

(一)做好教材内容挖掘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寻求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间的有效连接点”为首要任务,注重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巧妙性与合理性。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托,是学科知识的基础物质载体。为保障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立足于高中地理教材,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文化元素的豐厚性,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从而达成对学科知识及文化元素的高效结合。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便需做好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做好文化知识整合,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如讲解到有关“大气”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从传统文化诗句着手,增强地理知识教学的生动性,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强化文化素养。如:苏轼诗句中的“高处不胜寒”一句,说明出了海拔与温度间的关系。教师可由此延伸到相关大气知识中,帮助学生掌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这一大气知识原理。并补充高空气温低是因为其与地面间的距离过远,减少了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在一些高原地区,稀薄的空气无法形成良好保温作用,便会造就低温气候。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协调好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元素间的关系,应认识到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是为教学工作而服务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补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深化学习成效的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落到实处。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认识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选择能够为教育成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为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价值,需要依照实际教学内容要求,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深化教学成效,避免直接进行传统文化元素引用。教师需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免激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落实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具体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做好传统文化渗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出趣味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便于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契合于新课改的根本要求,充分彰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情感观念。例如,在讲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参与教学,模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在生活场景中生动反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更加直观地感知地球运动规律,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

2.欣赏教学法

教师可运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知识中的真善美,使学生形成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在讲述区域地理知识时,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国的秀丽美景,欣赏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历史人文遗迹,领略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形成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积极自主地投身于知识探索中,也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北地区的窑洞、华北地区的四合院等,将区域建筑物差异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在做好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3.探究教学法

教师可通过探究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分析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知识间关系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学习地理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教师可灵活运用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总结而来的气象谚语,如“春天面,时时变”,要求学生分组查阅、总结资料,解释该谚语所揭示的地理知识。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讨、总结观点及小组汇报,学生便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冷暖气团在不同相遇状态下形成的天气变化特征。

(三)保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趣味性

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当能够由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项集中于哪一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切入点,通过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渗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工具,分析由当地地势、地貌、气候所造就的独特区域文化,挖掘其与学生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案例,从而达成有效的教学生活化,削弱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及枯燥性。

1.巧妙引用古建筑、诗词歌赋

教师可灵活引用古建筑、诗歌词赋等,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当地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并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形成古建筑文化与中学地理知识间的紧密衔接。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风格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部分地区的房檐多为飞檐形态,而部分地区却相对平整。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查阅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资料,并分析该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是否与当地的某种地理区位特征相关。同样的,教师也可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古诗词,让学生思考其中所含的地理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冷锋过境后天气变化特征的理解记忆。

2.合理融入傳统服饰、节日文化

地理学科知识的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其与生活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不同地区气候温度差异将造就不同的服饰文化,人们在欢度佳节时所品尝的美食也是与地理区位因素限制脱不开干系的。为此,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时,教师可通过传统服饰及节日文化的融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如可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有关青藏地区传统节日及服饰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再对比我国南方地区的服饰文化,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区位因素对人们饮食、着装的影响。由此,学生便能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学会从生活现象中感悟地理知识,从而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3.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深度结合

文化是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中诞生的产物,富有鲜明的创造力及生命力。在将优秀中华文化融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时,不能一味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时代观念及发展意识,在引用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强化其与现代生产生活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其实际学习生活,以及现代地理学科发展建设之间的客观联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成效。如引用老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时,也可联系社会时政,使学生认识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生态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价值。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化带动教学”,科学、合理地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运用,需要保障教师能够具备深入挖掘文化元素、合理衔接课程内容、科学规划教学流程、客观展开教学评价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各式培训活动,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深化文化知识储备,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教师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为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制定出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模式,除去书面测试外,还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地理现象,并提升传统文化元素在地理试题中的出现频率,形成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度了解,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的科学性、实效性。

综上所述,各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工作时,需要彻底摆脱以往的传统教育理念,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根本教育导向,通过合理融合传统文化进行地理知识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含的地理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发挥好,实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渗透传统文化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策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思考,期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立丰、任禹《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探讨——以宜兴地区“阳羡文脉”为例》,《地理教育》2022年第S1期。

[2] 李玉杰、陈迎春《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学周刊》2022年第3期。

[3] 吕婷婷《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A0期。

[4] 强巴卓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拉萨市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西藏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董河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科幻画报》202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传统文化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品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