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2023-05-30刘禄禄

关键词:小数传统数学

刘禄禄

摘 要:数学传统文化是经过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数学发展的知识积淀,作为教师,需要在教育行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数学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融合数学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以此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会水平。本文主要研究了数学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渗透的策略,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数学传统文化加强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数学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20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知识启蒙时期,初步形成了对社会文化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数学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学习责任感。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积极利用数学传统文化活化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化对数学知识和原理运用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个人的数学文化理解能力,进而自觉消化和创新数学相关知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学科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新时代中国少年。数学作为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必须将数学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数学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挖掘个人内在的逻辑思维,从而在此过程中将吸收知识这一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个人自发的活动。当学生能够激发个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让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悦,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化个人对数学原理的剖析和运用,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数学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数学家发现数学奥妙、总结数学原理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充分讲述一些数学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如何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既让学生能够深切领会数学原理背后发生的知识背景,提高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模仿创造中得以提升。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数学传统文化了解活动,能够更好地锻炼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向优秀的数学家看齐,学习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提升个人的学习综合素养。其次,随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身的数学教学理念,并利用数学传统文化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学生也能够在这一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下,了解传统文化,激发个人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人弘扬数学传统文化的意识。此外,由于数学学科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需要借由具象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学生也能够在充分理解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其美好的精神品质,并且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和学习责任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也能够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數学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我国数学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相关数学历史,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够得到极大激发,还能够在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将个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课堂中的学习中,由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学生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并且通过了解数学传统文化,促进自身的知识和品德全面发展。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历史中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内涵和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数学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自动地产生应用小数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就需要有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呈现数学素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道算术题目:孙子算经这本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主要记录了一千多年前的相关算术题目,在这一著作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一道题目极好地融合了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学生需要在相关的情境中进行解答。首先学生先需要进一步翻译这一道算术题要问的内容,那便是一个数除三余二,如果他除五的时候会余三,除七的时候会余二,那么这个数到底是多少。接下来,教师可先让学生在此学习背景创设中,运用个人之前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选择用列举法进行计算,但在列数字时便被难住了,最终也并没有算出结果。此时,教师可将这三个条件拆分开来,先解决前两个问题,此时学生能够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并且推翻此前的数学累计法,深化了数学学习的印象。此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便是著名的“韩信点兵”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道问题,学生需要先解决前两个问题:如何让一个数在除三余二、除五余三的情况下成立。因此,学生先列出了所有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数,接下来教师还需要让学生结合第三个条件进行计算。在这一步步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为了解决“韩信点兵”的数学问题,需要先将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之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和并,才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此后,教师便可引出相关小数除法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这些内容适当进行延伸,与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相结合去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深化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数学传统文化。

2.借助层次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感受数学传统文化

数学史是数学这一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需要利用好数学史这一数学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借由数学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拓展数学课堂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激起个人对数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原理,深入感受数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个人的数学综合素养。

比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圆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传统文化,通过探寻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了激起学生对圆这一特殊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活中的图形》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图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激发起个人对图形的兴趣。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圆”这一图形进行深入研究。在讲解圆周率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在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人们众说纷纭。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那便是“割圆术”。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割圆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操作。有的学生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读,认为可以将“圆”割成不同的部分,从而进行计算。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说法,并且继续介绍:可以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三国时期的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并得出了圆周率为3.14,指出那些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圆周率数值便越精确。

3.创新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活跃学习思维

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思维,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数学教学能力,在渗透数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如何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更好地呈现数学学科中所包含的数学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以课堂活动为学生主要的学习载体,引导学生以数学学习兴趣为导向,参与到课堂数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此时,学生也能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中,利用数学传统文化这一最有效的学习工具,激发个人的数学学习自主性,从而加强对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间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的基础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在北京和在纽约同一时段人们的表现,学生获取了相应的信息,总结出“因为两地处在不同的位置,时间也有差异”这一结论。由此,教师可以引入时间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呈现不同地点时间的变化,让学生能够积极拓展课外知识,了解到各地的时间各有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搜集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比如日晷、沙漏、古代的计时用具等计算时间的工具,从而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创设小组活动,让每一小组通过交流和讨论分别讲述相关时间计算工具的用法,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土圭这一最简单的时钟进行介绍:古人会选择将一根杆子立在地上,并且通过观察日影来估计时间,在清晨和傍晚的时候影子最长,而正午的影子最短,但是这样的方法在晚上并不适用。有的学生研究了较为正规的日影测试工具——日晷:日晷这一记时工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并且在晷台上刻上了二十四等分的刻度。将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这样一来太阳能够照到晷针,并且影子也会随着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更有学生研究了不受日照影响的计时工具,那便是水钟,也称为“铜壶滴漏”:其有单壶和复壶之分,在每个壶底都有小孔,三个壶下面再放一个受水壶。当最上面一只壶内装满水后,水能够从小孔流入以下各个壶,并且古人还在水壶内装有一个直立浮标,上面刻了相關时辰,随着水位的逐步升高,浮标也能够随之上升,这样一来便可以知道时辰。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之中,能够根据当时的数学传统文化背景得出个人的理解。

4.适当拓展延伸,推动学生经典文化感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忽略了其在学习数学原理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背景的学习需求,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的领会程度不够深切,也难以激发个人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适当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数学传统文化,也能够在这一拓展延伸的过程中,积极启发个人的良好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数学传统文化的感知程度,从而发展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之前的学习理清关于整数和小数的区别,并且进行小数的相关应用。首先,教师可借由小数的来历进行引入: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微便提出了十进小数的说法,并在《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中都略有提及。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根小棒,引导学生思考小棒的作用是什么,有的学生只关注到了小棒的实际用途,却忽略了其在数学上的重要应用。那么此时教师便可告诉学生:在古代,人们会用小棒表示数,最初人们表示小数只是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但到了公元十三世纪的时候,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了小数这一概念,同时也发明出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技法,例如64.12可以由多种小棒进行表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此时,教师通过动态图形的展示,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感受,从而对于概念理解得更清晰。这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说法已经产生兴趣,那么教师便可深入讲解小数的发展过程:后来,有人将小数的各个数字用圆圈圈起来,这样一来,便可以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进行清晰呈现,再加上有了阿拉伯数字的加入,表示小数的方法也能够变得更为便利。在这样一个深入且全面的数学传统文化知识拓展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个人对于数学的思考,也能够借由数学传统文化丰富个人的知识学习内涵,提高数学学科综合素养。

总之,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数学传统文化的应用重要性,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大数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数学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进而培养个人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情况,注重数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数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增长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桑树林《基于数学史料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策略探析——以人教A版“函数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中小学数学》2021年第9期。

[2] 李保臻、陈国益、张黎娜《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科书:现实样态与教学启示——以2019年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1期。

[3] 张志华、孟静静《浅谈数学传统文化在高中数学考试中的体现——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中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2020年第5期。

[4] 唐恒钧、王未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科书——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小数传统数学
小数加减“四不忘”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