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电桩,生意迷局

2023-05-30马冬

商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运营商新能源汽车

马冬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句名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沿用过去的思维逻辑做事。”

行业发展初期爆发的桩位争夺战,衍生了野蛮投放、粗放运营的打法,但却遗留下了“找桩难、坏桩多、充电慢”等一系列问题,一步步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又反过来制约了企业发展,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今,由于市场发展的影响,大规模扩张的方式已经被挤出了竞争舞台,接下来是精细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时代。

寻求长远发展、引领行业发展的转型时代,关键在于谁能顺应政策和市场趋势,抢占先机。充电桩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不确定、行业壁垒低、前期需要庞大的运营资金等痛点,也成了充电桩发展的瓶颈。

车主忧与虑

进入6月,西南地区一带的高温持续不断,局部地区最高温度突破40℃。

平时上班往返路程近10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车主李承(化名),已经被“电量焦虑”困扰了很长时间,“开这车(电动汽车)没出过省,不敢出去。不知道外边有没有充电桩,怕给撂半路了。”他早在2019年就买了车,而说起充电桩却是无尽的酸楚和无奈。

哪怕天气再热,也不敢随意开空调,大多数情况要看剩余电量是否允许。

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想换回燃油车,“谁不想每天下班后悠闲地回家?不为电量焦虑发愁。”

“如果不是跟朋友来这边吃饭,又赶上车子续航里程不足报警,我不会选择公共充电桩。”李承平时大多都是在家把车充好电,“今天在停车场换了5个充电桩,要么是坏了,要么提示充不进电,这换到第6个,才算是充上了。”

然而李承没有想到的是,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速度慢,充电体验更是令人无语。平时根本抢不到充电位,有时候甚至排队要排半个小时以上。

李承对于新能源车的使用,表示真的很无奈。

充电难、充电慢,已经成为包括李承在内的诸多新能源车主的大难题。

根据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数据,在新能源汽车车主中,有高达72.5%的人认为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太少。

事实也的确如此。截至2022年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同一时期,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10.9万台,车桩比为2.9:1,即3辆新能源汽车才拥有1个充电桩,存在较大的缺口。

新能源汽车车主遭遇充电难题,表面原因是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不足所致,但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公共充电桩的选址、布局不合理。

二是充电桩的增量远远赶不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在某新能源车品牌负责人王鑫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问题很突出。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还没有完全普及开来,远不能为电动汽车提供足够的充电条件,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风口VS红海?

就在部分充电桩企业传出倒闭消息的同时,夏天刚过,李承发现,公司附近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多了起来。

国内充电桩市场在短时间内,俨然雨后春笋野蛮生长。

当前,充电桩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不断得到重視,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入局者和加码布局者越来越多;二是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倾斜力度。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充电桩相关企业为17.63万家,2019年新增2.28万家,2020年新增2.70万家,2021年新增5.47万家,整体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态势。

具体而言,小鹏、华为、格力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的持续加码或入局,为充电桩行业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业内认为,2022年是充电桩行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王鑫表示,“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以及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宣布全面停产燃油车,充电桩行业的发展预期将显著提高。”

目前,充电桩赛场上出现了3支主要队伍:一类是以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家队”;第二类就是以蔚来、特斯拉为代表的车企;第三类则是星星充电、特来电等第三方运营服务商。

3支队伍的布局逻辑、布局重点均不相同。

其中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第三方充电服务商的份额最大。用王鑫的话说,“在充电领域,充电服务仍旧在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后腿。”

不过,即使是要大力发展充电桩,也不再是当初野蛮生长的模式,而是开始变得理性,从市场真正的需求出发。毕竟,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布局不合理、粗放运营给企业带来的最致命后果就是:投资回报周期长,难赚钱。

首先,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且盈利困难方面来看。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3部分:充电服务费、电费差价和增值服务。目前,充电服务费带来的收入占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总收入的90%以上。

因此,充电桩企业能否实现盈利可通过两个关键指标来判断:一是充电服务费,二是充电桩利用率。

不过,充电服务费是基于当地电费和当地物价局核定范围而定,一般集中在1.6元到1.8元之间,提升空间并不大。在充电服务费无法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充电桩利用率就成了核心指标。由于经营不善、位置布局不合理、兼容性差等原因,很多公共充电桩利用率几乎为零,沦为了“僵尸桩”。

其次,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曾经有投资者提问充电桩企业高管:“投资充电桩要多久才能回本?”其表示:“单根充电桩的行业平均成本约10万元,一个标准站约10根充电桩、20把充电枪,建站成本约100万元,大概三到四年能够收回成本。”

可以预料的是,告别过去的狂奔,行业逐渐清醒,开始意识到充电桩终究是一门“高投资慢回报”的生意。建桩属于重资产,回本周期很长,有数据显示,国内运营类充电桩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7~9.5年。

一边要发展,另一边要生存,导致赛道内玩家有顾好当下还是顾好未来的“两难问题”:如果不断扩大规模,亏损会持续,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如果稳住当下,可能会被对手超越。

如何解决,疑难杂症

曾经,“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变成了“要想富先修桩”。

从续航焦虑到补能焦虑,充电桩近几年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成为新基建下的基础设施,也造就了一块巨大的蛋糕。

美好的市场前景背后,关于充电桩却还有一些残忍的现实。

在经历暴火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走向平淡,甚至出现同比下滑的态势,这给依赖新能源汽车生存的充电桩运营商行业带来发展危机。在失去了许多行业所羡慕的优厚待遇后,行业的发展会出现“刹车”吗?

一方面,充电桩运营商前期急速扩张,忽略了各地区人流量的考量,导致市场供需端极度不平衡。最直接的体现是,某些偏僻的商场地下停车场充电桩无人使用,而部分人流车流较大的学校、医院等域区充电桩不足。

另一方面,智能化水平不够、服务能力不足,车主苦于找充电桩,且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维护不到位,常有不能充电的情况发生。据央视媒体报道,不少用户在充电桩App里反映类似充电桩损害、无法使用、无人维护等投诉。

再有,充电桩市场鱼龙混杂,低质量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数据显示,在采集的9家生产企业的10批次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中,70%的样品存在起火、生锈、漏电、触电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总之,充电桩布局不均衡、安全性存疑、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等缺陷,导致充电桩行业整体服务质量低下,这也是新能源车主怨声载道的原因。只是,新能源汽车规模还在扩大,充电桩也需紧跟其发展步伐。

近年来,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领域政策不断完善,助推充电桩产业步入快车道,但要想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化解“私桩不够用、公桩不好用”等难题,还需以创新作动力,实现产业跃升。

除了建桩占地盘、降价打价格战,运营商未来依靠什么获得长期的竞争力?

根据行业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前期的资源整合能力转变为综合的运维能力;合理的布局、产品的稳定性、运营方案的差异化和互联互通将吸引更多的用戶青睐。

有业内人士表示:“充电桩企业应该重点考虑的是如何精细化运营,包括用户感受、口碑、价格、停车优惠等,提升运营效率,保证资金链不能断。”

从整体上看,保障好电动车的有序充电,是留给企业未来去攻克的难题。

另一方面,运营商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抓住用户。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5%,达到10%、15%,用户规模在快速增长,会运营的充电桩运营商或许将制胜下半场。

充电桩市场蛋糕有限,而抢夺的高手林立,必将孕育着一场新战局。只是,不同于充电桩市场发展初期,补贴红利、市场红利满满,且入局门槛低,容易生存。

在经历了第一场淘汰赛之后,市场走向高技术、优服务,意味着入局门槛变高,新入局者从头部充电桩运营商口里抢食并不是易事,这场战火更猛烈。

同时,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一超多强的行业格局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新的博弈模式正在形成。

当下,充电桩运营商必须抓住现在市场升级期,扩大规模、做好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才能有所突破。

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壁垒以及行业护城河,充电桩的隐忧依然存在,当下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尽快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新战局来了,除了要面对外部竞争,更要明确自身商业模式,尽快实现盈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为了规范提高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和安全属性,未来充电桩的合理利用领域,还需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和建设。只有构建清洁、智能、安全的车辆充电全生命周期智慧补能服务生态,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内数以千万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

(部分数据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

猜你喜欢

运营商新能源汽车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