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特性解析与实践策略

2023-05-30李玉双刘伟魏东

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

李玉双 刘伟 魏东

[ 摘 要 ] 专业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影响深远。聚焦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挑战,解析专业课程思政的渐近性、可转移性、半预制性、技艺性、有限性,提出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开展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培训助力“教师先行”;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深挖细究,力争“素材到位”;借助教学组织设计实现“润物无声”;通过学生、教师、课程的过程和增值评价确保“见功见效”。

[ 关键词 ] 专业课程思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性解析;实践策略

[ 中图分类号 ] G6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23)02-0072-06

0 引言

“课程思政”开启了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新模式。“专业课程思政”因专业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深受重视。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1]。如何有据、有序、有效地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正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才有可能实现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最大化。

1 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与挑战

众所周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项研究成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各地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观摩、竞赛、教改等一系列活动,“将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育人理念获得广泛认同,课程思政建设从尝试性探索阶段逐步进入有秩序推进阶段。课程思政常态化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要求,“专业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已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研究成果[2-6],但仍存在课程思政理念在专业课中渗透不足、思政教育模式比较守旧、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衔接不畅[7]、课程思政目標不清晰、思政要素挖掘不到位、思政功效评价单一等问题。

可以看到,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

(1)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更高的“基层执行能力”。当前,重大科技前沿领域急需“高体商、高情商、高智商”的专业人才,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兼具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向“素养型”教师转变,才能胜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的角色。

(2)需要院系、专业负责人具有更高的“中层规划能力”。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多知识型、技能型课程,缺少素养型课程的嵌入。为了避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需要院系、专业负责人踏实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门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纵向衔接,充分发挥院系、专业负责人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上的“引领”作用。

(3)需要高校管理者具有更高的“顶层统筹能力”。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条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学校行政部门要联动教学单位,结合学院优势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加快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发展;要完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要建立健全符合专业课程思政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评价制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信息。如上才能发挥高校管理者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战场上的“统帅”作用,确保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稳步、持续推进。

2 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

专业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内在的知识体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中的一般性原理、要求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在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拓展[2],具有其内在特性。

渐近性。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分析和结课检验四个步骤。要想将课程思政做实做好,需要反复实践、分析、检验、改进、再实践,要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学生不会因为一两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而使其核心素养大幅提升,他们需要在不同阶段渐近地、分门别类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课程思政的熏陶,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的过程。这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原因之一。

可转移性。专业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一门或一类教学课程,或某一类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学体系[8]。它一般不为课程的所属领域所独有,往往可以转移到其他领域。例如,同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可以融入到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中,同一种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可以呈现在不同学科专业的课堂上。这也是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活动的依据之一。

半预制性。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了如指掌使得专业课程思政的准备工作可以提前预制,如思政目标的确定、思政素材的收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课程知识点的选取、组织形式的设计等。但是课程思政实践却不能完全预制。伴随课堂教学产生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会影响实践教学,如课堂进度的快慢直接影响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多少、讲解时间的长短;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组织设计形式的变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现场感悟的深浅直接影响思政素材的取舍。这也是课程思政“难做”的原因之一。

技艺性。能否增强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取决于教师能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无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原始创新力、语言表达力以及政治敏锐力、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技艺性,也是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水平与能力的依据之一。

有限性。每个学科专业都具有各自的知识体系、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特有的价值理念和育人功能,如人文引领价值导向,理科强调科学思维,工科注重工匠精神等。可见,任何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都不可能做到“样样俱全、面面俱到”。此外,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更为侧重“点”,以凸显深化之效;思政课程更为侧重“面”,以凸显体系化之功能[2]。因此,只有全面推广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和思政课程的显性引导作用,才能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 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专业课程思政的特性解析为践行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通过将核心素养嵌入专业课程思政各环节,有助于解决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选择策略。

3.1 专业课程思政应“教师先行”——实践策略:开展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培训活动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专业教师更是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排头兵,理应“先行”,做到有意识、有素养、有能力,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有意识”主要指清楚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精力去做。“有素养”主要指滿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更高层次要求,即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有能力”主要指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底以及先进的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有意识是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前提,有素养是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有能力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保障,三者缺一不可。“有素养”是教师立足之本,只有有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如果仅有素养和能力而无意识,只能说该教师“善任、胜任”,而非“乐任”,被动和主动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必然大相径庭;如果仅有意识和素养而无能力,只能说该教师“乐任、善任”,而非“胜任”,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会深感疲惫,心有余而力不足,育人效果也不会太好。可见,只有意识、素养和能力三面俱到,教师才能“乐任、善任、胜任”,学生才能“乐学,善学”(学会学习)。

如何做到教师先行?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纲要》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1]。让新教师在站上讲台之前就能够对课程思政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在岗教师在多轮培训过程中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发展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样性、持续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培训活动应依据六大核心素养,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注重拓宽教师终身学习渠道,确保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可以实行教师培训学分制,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研修、专业培训与跨学科拓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报告、讲座、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研修等形式,对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方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及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分制要兼顾教师的经验积累差异,依据不同教龄设置相应学分的最低限制。对学分排名前列者要予以表彰奖励。新入职教师如未取得规定学分,不能参加教师资格认证;未能完成规定培训学分的教师,不能参加当年度的教学评优评先活动以及下一年度的职称评定工作,且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不能被评为A档。教师培训学分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激活教师的正向情感力量,促进教师个人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2 专业课程思政要“目标明确” ——实践策略: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重要依据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1]。专业课程是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支撑,专业课程思政自然要依托和服务于学科和专业建设。因此,专业课程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要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重要依据,既要考虑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定位和作用,还要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相关联。也就是说,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三个问题:这些专业知识可以应用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哪些领域,为跨入这些领域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为培养这些素养应该怎么做。

显然,专业不同,其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侧重点也不同。如教育类专业侧重围绕“闻道中国”深化“传道职责”;理科类专业侧重围绕“强基中国”激发“科学精神”;工科类专业侧重围绕“工匠中国”培育“工匠精神”;政法类专业侧重围绕“法制中国”传播“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财经类专业侧重围绕“经济中国”强化“经世济国”;农林类专业侧重围绕“绿色中国”创新“绿色科技”;医护类专业侧重围绕“健康中国”传达“生命至上”;文体艺术类专业侧重围绕“锦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

同一专业的课程,其课程思政目标会有所不同,但其主线应该是一致的,即形散神不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一门课程开在不同专业,尽管课程知识内容大体一样,但专业课程思政目标却不尽相同。以《数据结构》为例,它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学数学类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工学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介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组织和处理以及相应结构上的算法设计。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是计算思维和工程素养的启蒙课程,在各自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课程知识服务于国家大力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领域;要想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军人物,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计算思维(科学精神)和现代工程素养(实践创新);需要学生脚踏实地探索未知,不畏困难追求真理,挑战创新科技报国(责任担当)。在这些共性目标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更偏重于科学计算思维和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而软件工程专业更偏重于现代工程素养和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可见,只有课程思政目标明确了,专业教师才能知道“棒儿往哪里指,劲儿往哪里使”。

3.3 专业课程思政需“素材到位” ——实践策略: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挖细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就像这里的“米”,素材不到位,再厉害的教师也没有办法讲好课程思政。思政素材应围绕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深挖细究。思政素材的“优劣”,直接决定课程思政是“美味”还是“无味”。可从三个角度衡量思政素材优劣:与课程知识点的契合度,与学生认知的匹配度,与思政目标的达成度。高契合度要求思政素材与知识点衔接紧密,提升引领性;高匹配度要求思政素材与时俱进,提升时代性;高达成度要求思政素材有深度、广度和温度,提升开放性。

为了挖掘优质思政素材,避免专业课程群相同案例或相同思政内容多人多次重复使用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专业课教师应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对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再按照课程自身的知识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进行精准厘定、详细部署。例如,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精神”是数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思政内容,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如果将思政素材都笼统描述为科学精神,不免过于单一和空泛,丧失了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应根据思政案例内容给出明确具体的科学精神表述。如常微分方程课程中,“拉格朗日在前人的基础上历经十多年总结出了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常数变易法”,所体现的正是“执着追求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理论推导“恰当微分方程的充要条件”过程中,所体现的则是“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创新性思维精神”。 同一思政内容通过不同角度引发学生对数学的“乐学善学”(学会学习)、对科学的敬畏与尊重(科学精神),同时也增强了责任伦理意识(责任担当)。

实践中,教师大多愿意采用“正能量”素材,因为对美好事物的回忆与重温适宜鼓励大学生勇敢奋斗。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正所谓“见贤思齐焉”。但这并不是说“反面素材”概不能用,将反面素材适量、适度地纳入课程思政可以起到内在的警醒作用,正所谓 “见不贤而内省也”。

3.4 专业课程思政重“润物无声” ——实践策略:在课程的教学组织设计形式上多下功夫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方式的显著区别就是“润物无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的教学组织设计形式上多下功夫。多元、新颖的组织设计形式能够鼓励学生观察、体验、讨论和反思(学会学习),推动学生理解、认同课程的价值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自觉(责任担当),最终付诸实践行动(实践创新) [9]。不难发现,“组织设计”是课程思政“半预制性”与“技艺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学生认知和课堂情况灵活处理。如文科专业课程推荐“创设情境、案例再现”;理工科专业课程鼓励“推理演绎、实验模拟”;艺术体育专业课程支持“作品展示、竞技比拼”。

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践行课程思政的沃土,让课程思政有足够的空间施展。常用的组织形式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小组互助学习模式、智慧教学工具融入传统课堂等。混合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减法”变得易行,课程思政的“加法” 形式多样;小组互助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展示个人智商,又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情商的平台;智慧教学工具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程教学,体验学习新模式。翻转课堂也是近些年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参与。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组织模式不宜在同一学期多门专业课程同时使用,否则会使学生身心疲惫,适得其反。

灵活的教学设计就像充足的养分,当它自然地嵌入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时,课程思政的种子(思政素材)就会在沃土深处生根、发芽。案例式、启发式、演绎式、讨论式、辩论式、预设情境式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设计形式。專业课程面对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更易于多种设计形式的灵活运用。有了组织和设计形式的保驾护航,教师还需特别注意话语表达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规律,要“理性沟通”与“情感交流”并用,因为积极有效的良性互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信念、专业态度、人文精神乃至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作用[10]。

3.5 专业课程思政当“见功见效” ——实践策略:学生、教师、课程的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纲要》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课程思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将价值观引导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必备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更是应有之义。专业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最核心、最关键、最难解决的部分[2],其工作是否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如何评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多项研究将课程思政的评价聚焦于对“学生”的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成人与成才相结合的评价,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价值的认知能力,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作出的相应决策的转变等[2,4-6]。事实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准则。此外,由于专业课程思政涉及的三大主体是课程、教师和学生,那么评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时,除了重点考察“学生”外,还要兼顾“教师”和“课程”的“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对于教师而言,要特别关注教师是否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教师要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和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学生评价(调查问卷)、教务评价(督导听课)、同行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等方式实现对教师多元化与动态化的评价。此外,要重点考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情况,包括单门课的教学团队和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众人拾柴,火焰才会更高;一门课程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只有融会贯通关联课程之间的思政精髓,才能突破单门课程的育人局限。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一流课程建设、高水平课程群建设来考察教学团队的思政育人建设情况。

对于课程而言,饱含思政味道的精品教材,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价值、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体现的课程质量,是衡量专业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重要指标。饱含思政味道的精品教材需要多位教学专家及思政理论课教师协同完成,既要注重教学思想的革新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又要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精准性和时效性,需要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持续更新。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多人合力、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大纲的制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视频的录制、实验平台的搭建、习题资料的整理、课程考核系统的设定等一系列繁杂耗时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中都要体现思政内容。价值、知识和能力得以充分体现的课程质量一方面要求教师恪守教学纪律底线,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11]。

4 结束语

“专业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难解决的部分,不仅需要高校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监管及保障体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参与意识,发挥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更需要全体教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保持学习的状态、创新的意识、革新的行动,坚持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因课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因势利导、因情施策。总之,只有群策群力,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和准则,不断强化外部驱动力量的同时,持续提升内部核心力量,才能真正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卓有成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5-18) [2021-10-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研究, 2018(3): 64-69.

[3] 于歆杰. 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9): 56-60.

[4] 王宝军. 大学理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和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0): 37-40.

[5] 唐湘宁.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 内涵本质与实现路径——以“教育研究方法”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33): 62-64.

[6] 闫长斌, 郭院成. 推进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 认识、策略与着力点[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0): 35-41.

[7] 王家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4): 18-20.

[8]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9] 朱征军, 李赛强. 基于一致性原则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2): 24-28.

[10] 何源.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 2019(1): 80-84.

[11] 于歆杰. 一流课程的两个边界[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3): 45-47.

Abstract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alyzed its progressivity, transferability, semi-prefabrication, skill and limitation, and proposed some practical strategies: Promote teachers′ ability by carrying out training activities that follow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law; Set clear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Make materials in place by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related to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Nurture every spring life spontaneously and silently by organizing and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Ensure implementation and efficacy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evaluating the process and added value related to students, teachers, and cours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practical strategy

[責任编辑 刘 冰]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困境与实践策略研究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市场导向下汽车维修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