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阈下大调曲子的传承教学研究

2023-05-30丁君君

百花 2023年2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教学

丁君君

摘 要:大调曲子又名“鼓子曲”,是南阳地区的三大曲种之一。近年来,南阳地区各界地士致力于大调曲子的传承、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本文对南阳师范学院、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和南阳市卧龙区青少年宫三个部门大调曲子的传承教学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大调曲子;传承;教学

大调曲子是南阳本地三大曲种之一,是河南地方特色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中原曲艺之首”。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大调曲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调曲子的前身是“鼓子曲”,源于明末清初,初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周口、禹县等地。民国年间,开封等地的大调曲子相继衰落,唯独南阳一支兴盛依旧,艺人层出不穷,曲目不断革新。目前,河南省流行的大调曲子,均属南阳大调曲子一支。

大调曲子是曲牌体的说唱音乐形式,传统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手执拍板击节以控制速度和节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古筝、琵琶最为常见,即使没有其他任何乐器,只有一把三弦也可演唱。伴奏一般是随腔伴奏、填空和加花形式。据“大调曲子皇后”胡运荣老师口述:“小时候老人们称大调曲子是客房屋里戏,演唱者需闭目端坐,女眷不能在场。曲牌之丰富,即使是最勤奋的艺人,一生也很难学完。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阳市曲艺厅建成后,张华亭老师把这种客房屋里戏改革创新登上了舞台,我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女演员。”除曲艺形式之外,大调曲子还有器乐形式——板头曲,如《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选入了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孕育了享誉全国的河南筝曲。

一、传统的大调曲子传承形式

旧时的大调曲子多为自娱自乐形式,演唱者们互相称呼为“曲友”,且都以传统的民间口头传唱的形式加以传承,大调曲子的形成、发展和革新也在这种传承形式中进行。新中国成立后,曲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曲艺志》记载,1950年,以大调曲子老艺人郑耀亭、张华亭、耿耀德、高乡斋、韩协庚为主,成立了南阳市宛曲改进社,并举办了多次曲艺训练班,专门培训曲艺艺人。这是大调曲子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培训。1957年,根据文件精神,政府对大调曲子艺人进行统计登记,开展民间曲艺挖掘整理工作,大调曲子艺人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1959年底,南阳市曲艺厅正式落成,自此大调曲子走上了完全职业化的道路。在大调曲子改革过程中,艺人张华亭大胆改革其自娱的传统形式,率先把大调曲子搬上舞台,在曲艺厅售票演出。之后,艺人王富贵率先以站立的形式演唱大调曲子,创新性加入表演动作,并与省曲艺队第一代大调曲子女演员周小惠,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开幕式上合作表演了《玉姐学文化》,自此改变了大调曲子闭目端坐的演出形式,让大调曲子演唱生动地展现在当今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阳地区曲艺团队吸收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以集体收徒、以团带班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大调曲子演员。

曹东扶先生是大调曲子改进、推广和教学的大功臣。上世纪50年代,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之邀,曹东扶等一行五人赴京录制大调曲子。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河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65年3月,曹先生受河南省文化局委托,在南阳市举办第一期“河南省大调曲子训练班”,为期10个月。曹先生亲力亲为、担任主讲,为全省二十一个县、两个市、六个地区的专业曲艺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大调曲子艺术骨干,为大调曲子的传承与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普及,戏曲曲艺在全国范围内日渐衰微,加之“改曲从戏”使一批艺人流失,大调曲子在经历短暂的职业化道路后又回归到了原生态,虽有一些民间演唱和个别团体的演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传承,已显濒危之势。

二、21世纪大调曲子教学传承新动向

21世纪开始,党中央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出台非遗条例和相关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展开了一幅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南阳作为大调曲子的故乡,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大调曲子这朵曲艺之花常开不败。多年来,从政府、团体、学校到艺人、学者、作家,南阳人民一直努力走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大路上,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南阳师范学院

早在2007年,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便大胆尝试,开设了特色选修课程“河南地方曲艺”,将大调曲子带进大学课堂,邀请了南陽大调曲子传承人黄天锡和板头曲传承人宋光生向学生传授演唱和演奏技艺。2009年,文化部(原)“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在南阳师范学院隆重成立。之后,学院又相继获批省教育厅“中原戏曲曲艺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南阳站”。这些都为南阳大调曲子的研究、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

2010年9月起,音乐学院把“河南板头曲”引进本科教学必修课课堂,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宋光生为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经教学、排练、演出,《高山流水》《小飞舞》《上楼》《打雁》《陈杏元和番》等作品已成为学院的经典保留曲目。在南阳曲艺界名家李文武、岐延斌、鲁子慧等专家的指导下,学院师生排演了大调曲子《雪中红梅》,该作品无论在音乐还是表演上都有较大的创新,赋予了大调曲子新的时代精神。在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大调曲子《雪中红梅》在参赛的18个曲种43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评委王宏表示:“《雪中红梅》看了让人振奋,曲艺进校园,让90后这一代人接触曲艺、普及曲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2012年,学院排演的大调曲子《葬花》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荣获节目入围奖。

随着2019年《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颁布,南阳师范学院积极申报并于当年8月获批河南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南阳大调曲子。基地经常邀请学者岐延斌和大调曲子传承人阎天民走进课堂,为师生开展大调曲子教学。基地秉承“传承与创新”融合的理念,依托学院优质的师资力量,组织传承人、艺人和学员集体排练演出。2020年下半年,由基地负责人马奇教授策划并发起,以《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为曲词,特邀南阳市著名作曲家朱敬武等老师谱曲,在南阳大调曲传统曲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编配;特邀“大调曲子皇后”胡运荣和国家二级演员姬玉香等专家进行唱腔、表演的设计和指导。大调曲子《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受邀参加了第二届大学生曲艺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庆祝建党100周年展演,并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2021年,基地根据南水北调题材进行大调曲子、京剧、流行音乐混搭的创新尝试,作品《京豫良缘看少年》发布后引发网络热搜,总点击量突破1.25亿次。

基地成员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音乐学院必修课“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开展选修课“大调曲子弹唱”,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公共选修课“大调曲子鉴赏与演唱”,定期邀请大调曲子专家走进课堂,努力做到“活态”传承、有效传承,激发了大学生群体对大调曲子的热情。

(二)南阳文化艺术学校

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常年开设有全日制曲艺表演专业,制定了详尽的曲艺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对象为应届、往届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全日制三年在校学习两年、实习一年,全日制五年在校学习四年、实习一年。课程设置包含文化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有唱念、乐理、视唱练耳、声乐、调弦、排练,另外还有曲艺史、曲艺欣赏、身段训练等必修课。教学目标为掌握曲藝表演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旨在培养从事曲艺表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更好地培育曲艺人才,学校聘请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范军、著名作曲家陈利民、河南省曲艺团团长袁满为特聘教授,邀请李文武、雷恩久、姬玉香等专家亲临授课。同时,学校免除曲艺专业所有学生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家庭贫困学生还可获得4000元的国家资助。

学校于2012年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020年8月-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河南地区曲艺培训班;2021年6月-7月开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2021年度曲艺研培班。培训内容围绕曲艺理论基础、剧目实践、观摩交流、巡回展演等四大课程模块,采取全脱产集中学习与交流实践的方式进行。邀请范军、李广宇、刘景亮、姬玉香等专家送经传宝,确保每一位学员通过研培,更加深入细致地学习曲艺的表演技巧,掌握先进的曲艺理论、理念,从而提升学员的表演水平,促进曲艺的活态传承,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三)南阳市卧龙区青少年宫

作为“曲艺之乡”的南阳,为确保曲艺传承后继有人,经省教育厅批准,南阳市卧龙区委宣传部大力支持,在青少年宫开设了卧龙区青少年曲艺传承基地,定期邀请说唱团的专业老师对孩子们进行辅导。青少年宫与南阳文化艺术学校进行曲艺人才培养战略合作,组织“曲艺进校园、文明润我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大调曲子等本地曲艺艺术送进校园,同时打造了石桥镇“田汉茶社”、区文化馆、中达社区、二十一学校等多处曲艺阵地,以点带面,广泛开展“卧龙曲艺大家唱”活动。这是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合力育人的一次新的创举和实践。卧龙区青少年宫切实发挥了推广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大调曲子艺术家姬玉香老师为青少年宫的同学们开展大调曲子公益讲堂,积极推动传统曲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此外,青少年宫还顺利举办了卧龙区首届中小学生曲艺大赛。

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南阳市曲协马小雨老师亲自挂帅指导南阳市第二十一学校国音国韵声乐社团,排演了自己精心创作、喜迎建党百年的南阳大调曲子作品《百年诞辰传承情》。校领导专门安排小学部音乐组教师负责组队、教唱、排练。南阳市说唱团演员姬玉香老师、南阳市文化艺术学校曲艺表演教研室主任王红梅老师也放弃休息时间,义务为孩子们逐字逐句指导,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手把手教授八角鼓表演。经过区级、市级层层选拔,该社团于2022年10月携作品登上了第十二届河南省少儿曲艺大赛的舞台,在全省55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分数荣获集体节目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三、对大调曲子传承教育的展望

大调曲子的教学,从走进中小学、中专到走进大学,实现了教学全覆盖;大调曲子的传承,从团体、学校到传承人,实现了传承的全辐射;大调曲子的保护,从政府、社区到群众,实现了保护的全民性;总之,南阳人民一直在努力。实践证明,通过教育进行文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形式之一。目前,大调曲子人才匮乏,不只体现在表演人才方面,创作人才、音乐设计人才、编辑人才、伴奏人才以及经纪人才都后继乏人,不能很好地满足大调曲子后续良性发展的要求。曲艺离不开生活,我们需要积极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作新时代的大调曲子作品,培育大调曲子受众人群,维护大调曲子生态环境,进而实现大调曲子的可持续性发展。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为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南阳大调曲子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20BYS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