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演唱策略

2023-05-30王心妍

百花 2023年2期
关键词:声乐技巧演唱学前教育专业

王心妍

摘 要:幼儿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中的基础环节,对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传统的声乐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及时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结合幼儿教育发展趋势,制定合理化的教育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声乐技巧,构建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声乐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巧;演唱

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幼儿教师作为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持力量,就需要从适应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育属于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育中学生应当掌握声乐技巧、演唱方法,不断提升音乐素养,解决声乐学习中的问题,强化专业能力,为后续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演唱教育意义

(一)为学习、表演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不断提升演唱能力,达到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目的。培养声乐演唱技巧可以为学生声乐学习、表演提供支持。在演唱中作品诠释效果、艺术层面创新程度均受到学生声乐技巧掌握程度的影响,只有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才能在演唱中运用适合的音色、气息、发声等条件诠释作品,进而激发情感共鸣。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做好日常教学、训练工作,培养声乐演唱技巧,提升掌握技巧的能力,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为后续演唱、发展提供支持。

(二)塑造声乐艺术形象

在声乐教育中培养声乐演唱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声乐艺术形象,在演唱中将自身的音色、技巧融合在一起,提升听众视听感受。在多样化音色、声乐技巧的支持下,将作品中的内涵、情感等展现出来,达到激发情感共鸣的效果。学生只有合理利用自己的音色,才能将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情感体验与演唱结合在一起,进而提升形象塑造效果,实现调动听众情感的目标。[1]

(三)提升情感表达效果

声乐教学中需要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在声乐学习活动中掌握声乐演唱技巧,将自身的情感展现出来。情感表达属于声乐演唱的重点内容,要求演唱人员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将自己的感受、情感与演唱结合,进而为听众呈现高质量的声乐表演。如果演唱只是展现声乐技巧,势必会降低作品的感染力,让听众难以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育中,需要在演唱以前深入分析作品内涵,运用适合的演唱技巧,将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展现出来,在诠释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体现声乐价值。

(四)提升声乐演唱效果

学生只有掌握声乐技巧,才能更好地演唱作品,才能提升演唱质量,避免在演唱中出现失误。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重视培养声乐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将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展现出来,进而提高表演质量。对学生自身来讲,演唱才能、学识涵养也会对声乐演唱效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演唱技巧来讲,声乐表演具有辅助作用,所以就需要做好培养工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声乐技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演唱策略

(一)明确技巧构成要素

声乐演唱属于常见的音乐表达形式,而声乐技巧又是影响演唱水平的因素。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是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点,将声乐实践知识与声乐技巧融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技巧,进而学习声乐教学方法,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声乐技巧就是学生在演唱中为了更好诠释作品、提升艺术效果所使用的声音处理方式与技艺,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才能将作品中的情感展现出来,引发听众共鸣,充分展现自身演唱能力,保证演唱效果。学生只有掌握声乐技巧,才能提升语言与声音的协同性,才能准确自然地演唱歌词,让听众通过表演理解作品内涵。在声乐技巧中对音色变化、处理的重视度较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作品内涵、旋律等,以自然的方式调节音色。声乐技巧中包含技术、语言、艺术等各方面因素,所以说优秀的声乐演唱人员可以合理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与见解,提升演唱表现力、感染力。[2]声乐技巧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基本技巧。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课属于基础性课程,在教育中有着重要影响。课堂中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正确发声技巧,以此来提升声乐能力,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所以在教育中应当坚持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声乐基础情况、个人能力水平差异,在充分分析声乐条件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工作。

二是声乐技能。在培养学生声乐技巧时应当从视唱练耳、乐理、钢琴伴奏等专业课程入手,便于学生掌握音准、音色、节奏等音乐要素,产生深刻认识,在自觉参与练习活动中,逐渐掌握声乐技能。视唱练耳属于学生掌握声乐技巧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育中,需要选择适合的声乐曲目,实现对速度、节奏的有效训练,帮助学生扎实的声乐基础。

三是教唱技能。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未来职业以幼儿教育、幼儿培训等工作为主,所以对学生来讲,声乐教唱技能属于必须掌握的技能,同时也是声乐技巧教育中重点讲述的内容。学生练习演唱能力也是掌握教唱技能的過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教育中需要做好教唱技能培养工作,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二)完善技巧教学过程

1.分析作品

想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就需要从准确分析作品入手,明确作品风格特点,深入挖掘内涵与思想,逐渐提升作品诠释能力,确保演唱质量。所以学生在演唱前需要明确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意义,分析作品特点与风格,找准歌曲定位,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演唱,发挥情感作用,达到感动听众的效果,得到听众的认可。在教学中还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作品风格进行梳理,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演唱技巧。学生在演唱中使用多样化技巧,了解不同技巧特点,在对比分析中提升演唱效果。例如分析美声、通俗唱法的共性特点,在演唱中凸显不同唱法的优势,达到渲染内涵的效果,强化歌曲情感。将不同唱法引入作品中,可在保障衔接合理的同时准确切换表演风格,凸显作品情感与内涵,展现人物特征。在声乐教学中还可以选择代表性较强的歌曲,做好专题训练,提升训练针对性,加深对声乐技巧的认识,不断提高演唱能力。想要让学生明确掌握歌曲风格,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前组织学生分析歌曲内涵、创作背景等,理解歌曲具体情况,在深入了解后才能选择适合的演唱技巧,满足渲染与表达情感的要求。[3]

2.定位情感

在声乐作品演唱中需要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要素,达到精准定位的效果,逐渐提升情感渗透能力。声乐演唱主要是在个体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就需要掌握作品声音风格特点,明确演唱节奏、情感变化,不断提升乐曲感染力。在教学中提供不同情感风格的作品,让学生在感知、分析、领会、呈现中提升演绎效果。一是在练习前需要针对作品特点、情感等进行分析,精准定位演唱情感、音色等,选择适合的演唱技巧,确定相关的伴奏音型,实现演唱与弹奏的和谐统一,达到无缝衔接效果。如果学生对作品的定位存在问题,就会出现演唱与伴奏脱节等问题,降低和声效果。二是培养情感渗透能力。声乐教育要让学生借助演唱传递不同情感,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育中,需要做好声乐训练工作,让学生能够与作品之间实现情感共鸣,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尝试从作者的角度运用声乐技巧处理作品细节,同时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借助个性化的演唱方式提升演唱效果,与听众之间达成情感共鸣。三是运用声乐技巧诠释情感。在声乐演唱中想要增加情感,就需要从创作者角度出发,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在想象与分析中不断酝酿情感,确保情感能够渗透到歌曲中。歌曲有特殊的核心要点,如一些歌曲传递思念的情感,一些歌曲传递喜爱的情感。但是不论是哪种情感,都需要学生具备情感把握能力,在深入理解中进入歌曲氛围,逐渐提升演唱能力。如在《妈妈的吻》中需要从想象出发,回顾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相处,将自身的情感渗透到歌曲中,达到情感渲染的效果。在声乐演唱中学生应当运用所掌握的声乐技巧,将自身情感与歌曲融合在一起,达到打动听众的效果。

3.结合弹奏

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将声乐技巧与弹奏技巧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技巧之间的契合度,实现高度统一的目标。在边弹边唱中,学生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等问题,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好协调工作,落实整体性原则,提升唱的地位。在声乐演唱中弹奏属于辅助工具,可以烘托氛围,需要紧密配合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所以在教育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弹奏应当避免过度张扬,避免抢占演唱风采。在演唱中还需要提升声乐技巧,达到演唱动听的效果。想要处理好弹唱问题,就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反复练习中分析歌曲内涵。[4]

4.即兴创编

开展声乐弹唱教学活动时,可以使用钢琴伴奏的教学方法,做好声乐演唱技能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析人体器官功能,通过研究来掌握胸腔、腹腔呼吸方法等,在练习吸气、吐气的基础上提升声音的圆润度。另外还需要分析谱子中的标识,确保姿态的规范性。教师在教育中应当针对学生的演唱行为及时提出要求,关注细微变化,在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即兴创编能力。弹唱教育的目的是提升音乐敏感性,强化审美能力,所以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创编机会,对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与奖励,并做好实例分析工作,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创编方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达到自编、自唱、自弹的效果。

5.调度、控制

教学中需要做好音乐调度与控制能力培养工作,在控制好演唱力度的基础上提升演唱水平。在声韵控制中主要强调声音强弱,在强弱更替中应当确保衔接的自然度,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在演唱中还需要合理控制好声音,做到声音与情感相融合,提升作品旋律的优美度,提升节奏的合理性,进而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同时学生也要及时调整音量大小、声音粗细等,丰富声音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技巧训练方法

1.制定目标

在声乐课中需要重视声乐基础知识、基本演唱技能训练,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做好测评、全面分析等工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完善教育计划,制定合理化的教育目标,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只有对声乐技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所以在声乐技巧教学中需要使用多样化的、直观的、生动的教育方式,提升技巧教学新颖度,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声乐技巧学习课堂中,让学生在保持愉悦心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声乐技巧学习效果。[5]

2.由浅及深

呼吸属于声乐演唱中的基础部分,发声方式是否准确、呼吸节奏是否合理,均对声乐演唱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气息运用方法,解决演唱中的气息问题。一些学生在接觸气息时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一些教师在开始阶段中,直接使用横膈膜的扩张、气沉丹田等专业性的语言,增加学生困惑感,甚至让学生产生气息技巧学习难度较大的错觉等。所以在教育中可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根据由浅及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气息特点,如可以将闻花香式、打哈欠式、吃惊式等吸气状态展示在课堂中,让学生逐渐了解快吸、慢吸的方法,从而进入演唱状态中。随着学生练习体会的不断加深,就可以适当引入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分析演唱气息与自然状态下的气息差异性,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只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演唱气息方法,从而减轻学习压力。

3.气息技巧

一是慢吸慢呼。在声乐技巧教学中需要结合打哈欠、闻花香等方法,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将气息技巧讲述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将自身的声音保持在气息支持上,同时还需要针对气息过程进行循环训练,进而真正掌握慢吸慢呼的方法。二是快吸快呼。在练习快吸快呼方法时可以使用吃惊状呼吸方法,或者练习狗喘气的方法,在快吸快呼的状态中感受腰部的变化,最后还需要练习母音等。在练习活动中还要注意避免用喉头演唱,借助腹部肌肉推出声音,确保发音的通畅性与柔软度,避免出现挤压、紧张等问题。使用快吸快呼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气息的灵活性,实现声音与气息有效融合,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需要做好学生声乐技巧的演唱教育工作,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未来职业发展情况,确保声乐技巧演唱教育策略的合理性,明确声乐技巧的构成要素,完善声乐技巧教育步骤,采取多样化教育方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真正理解与掌握声乐技巧,提升声乐作品演唱效果。

(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娅.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儿歌演唱教学策略之我见[J].爱情婚姻家庭,2020(8):43-44.

[2] 丁苑.学前教育专业弹唱课程中强化声乐技巧训练的策略研究[J].当代音乐,2022(1):59-61.

[3] 金英淑.试谈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戏剧之家,2021(19):176-177.

[4] 李俊.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21(20):73-75.

[5] 蔡雪骏.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J].戏剧之家,2021(33):122-123.

猜你喜欢

声乐技巧演唱学前教育专业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技术与情感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技巧在少儿声乐中的运用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初探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作用
浅谈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技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