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人口问题,破局人口难题

2023-05-30刘凯华李伟锋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2期
关键词:难民人口材料

刘凯华?李伟锋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口发展史。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与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社会沉浮相互交织。正因如此,人口问题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之一。基于上述考量,笔者试图对“人口问题”这一专题进行梳理,为广大师生的备考提供参考与借鉴。

【考点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的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的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的锐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非洲黑人增加: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向美洲贩卖黑人奴隶,为殖民者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劳动力。

③欧洲人的增加:欧洲人移民进入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增加。

(2)影响:改变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英国殖民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

(1)殖民: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场所;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英国加紧在澳大利亚建立农场;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2)影响:土著居民遭驱赶与屠杀,人口锐减;更多的英国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迁往澳大利亚与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缺少廉价劳动力;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

(2)开发美洲: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的主要劳动力。

(3)開发大洋洲:华工在种植园与矿山辛勤劳动,促进当地的开发。

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国际化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阶段与路线:

①二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量非洲劳动力流向中东产油国。

③20世纪七八十年代:Ⅰ卷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④20世纪90年代: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新的来源地。

(3)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①劳工迁移: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脏活累活。

②精英迁移:

原因: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特点: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出“精英迁移 ”的新趋势。这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作为移民中的“精英”,在跨国公司发挥重要作用。

2.难民的困境与救助

(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地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迫害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自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国际社会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自2001年起,每年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问题: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总体特征:移民社会存在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既有融合的趋势,也有经历冲突与调和的过程。

(2)代表国家与地区:

①美国

移民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进入美国,共同建设美国,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

影响: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创新的活力,但同时存在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

②中国上海

原因:1843年开埠通商以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心。

海派文化:居民来源广泛,除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者外,还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

影响: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典型例题】

【例1】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僧尼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其中导致①至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经济破坏

B.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

C.选官制度变革導致世族没落

D.政权更迭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从曲线图中①至②看到,北魏(宋—齐)时期僧尼数目急剧增长,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人们需要精神寄托,追求出世的佛教兴盛,僧尼人数急剧增多,故选择D项;藩镇割据是晚唐安史之乱之后的重大历史现象,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是在隋朝,与材料中的时空描述不符,故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而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在隋唐时期,故排除C项。

答案:D

【例2】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

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B.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D.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

解析:据材料“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可知宋代美好生活愿望,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故选D项;据材料“民间社会……自觉控制人口数量”可知当时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排除A项;南宋后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B项;据材料“婴戏题材作品……与当时民间社会……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可知没有表达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C项。

答案:D

【例3】清朝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东北和蒙古地区的“封禁”,同时,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使移民垦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

B.民族交融开始加强

C.边疆危机加深促使国家意识提升

D.清朝重视边疆开发

解析: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可知,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说明其受到列强入侵的刺激,因边疆危机加深而不得不提升国家意识,故选C项;“放松……‘封禁”不等于放弃或废除封禁,因此不能说明清政府试图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B项“开始”一词表述错误,中国的民族交融自先秦时期就已开始,魏晋时期就已逐渐加强,排除B项;据所学清朝历史可知,清朝一直以来都重视边疆开发,而材料特指“19世纪60年代以后”,因此变化原因也应是特定事件,排除D项。

答案:C

【例4】下表所示为中国近代城镇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A.呈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B.低速推进

C.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分布不均

解析:由材料1843—1949年经历百年发展,中国城镇人口从5.1%增长到10.6%,说明近代百年间政局动荡影响社会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缓慢,故选B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影响中国城市化的原因,而非城市化体现出的特点,排除A项;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发展艰难曲折,民族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更是陷入绝境,“得益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人口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

答案:B

【例5】下表为1982—200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比例,据东、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差异可知

A.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完善B.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C.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982—2000年东部迁出人口比例逐渐减少而迁入人口比例大幅增加,说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大量人口迁入,故选C项;材料数据是人口迁移数据,不能说明国民经济结构的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西部地区迁出人口比例较高,而迁入人口比例较低,可见,西部人口密度较低,排除B项;材料数据是人口迁移数据,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排除D项。

答案:C

【创新训练】

1.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182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量增加到663个,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25%。这反映了

A.美国城市化水平领先欧美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提高了人口增长率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效

2.中国古代有“四民”之说,以农工商之民力养食禄者。嘉庆年间有人提出“十四民”之说,“农工商三民为之,十四民享之,是以天下不能养,地不能长,百物不能产……虽有上圣,其若之何?”这主要反映了清朝前期

A.人口增长较快B.劳动力配置失衡

C.土地兼并严重D.小农经济的迟滞

3.下表所示为1926年和1939年苏联人口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B.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C.加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

【参考答案】

1.B。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数目增加,反映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工业生产更加集中并推动了劳动人口的转移,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把美国城市化水平放在欧美国家中比较,所以材料看不出美国城市化水平领先欧美,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A项;人口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内)由人口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而引起人口增长的比率,也称为人口增长速度,而材料讲的是城市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并没有涉及人口的增长速度,排除C项;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这时期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就,排除D项。

2.B。解析:材料中嘉庆年间有人认为士农工商“四民”通过劳动奉养不参加劳动的“十四民”,这表明劳动力配置失衡,故选B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情况,没有体现人口增长较快,排除A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是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排除C项;材料中仅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情况,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迟滞,排除D项。

3.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从1926年到1939年之间,农村人口数量及其占比都出现下降趋势,而城市人口数量及其占比都呈现增长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推行,即大力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故选A项;题干表格数据仅是述及了1926年和1939年苏联农村与城市人口统计的情况,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涉及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而题干时间段处于斯大林统治时期,排除C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经济结构的畸形,与人口数量及其占比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备考策略】

命题立意:人口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之一。

考查角度: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考查内容: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以及对经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影响;中西人口迁移比较。

备考建议:注意关注现实热点(当今世界的难民问题),重点掌握人口遷移对区域文化形成与转型、文化重构和认同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平安

猜你喜欢

难民人口材料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最美材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