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量中的不变量

2023-05-30程煌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棱锥接球动点

程煌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数学因运动而充满活力.纵观近几年高考,立体几何的动态问题精彩纷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令人赏心悦目.它们集知识的交汇性和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能力的迁移性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以及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极富挑战性,又颇具趣味性.“以定制动”的思想,从变量中寻找不变量,将动态的数学问题有效转化为静态问题进行处理,不失为破解动态问题的关键途径.现将其常见的基础题型介绍如下,希望能给读者一定的帮助.

题型一、基本立体图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

正方体、长方体、正三棱锥(或正四面体)、鳖臑(《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称之为鳖臑)等几何体经常做为命题的基础图形,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多加总结它们的几何特征,线面关系,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例1】(多选题)如图所示,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线段A1B上的动点(不含端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平面D1A1P⊥平面A1AP

B.AP·DC1不是定值

C.三棱锥B1-D1PC的体积为定值

D.DC1⊥D1P

【解析】对于A.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D1A1⊥平面A1AP,D1A1平面D1A1P,

∴平面D1A1P⊥平面A1AP.

对于B.AP·DC1=(AA1+A1P)·DC1=AA1·DC1+A1P·DC1

=AA1DC1cos45°+A1PDC1cos90°=1×2×22=1.

对于C.VB1-D1PC=VP-B1D1C,△B1D1C的面积是定值,A1B//平面B1D1C,点P在线段A1B上的动点,∴点P到平面B1D1C的距离是定值,∴VB1-D1PC=VP-B1D1C是定值,故C正确.

对于D.DC1⊥A1D1,DC1⊥A1B,A1D1∩A1B=A1,∴DC1⊥平面A1D1P,D1P平面A1D1P,∴DC1⊥D1P.故答案:ACD.

【点评】P虽为线段A1B上的动点,但平面是无限延伸的,故平面D1A1P、平面A1AP是没有动的,即为平面D1A1BC、平面A1AB;三棱锥B1-D1PC的体积,我们常用等体积法换底,顶点虽动,但其轨迹平行于底面,故同底等高,体积为不变量.

【变式1】(多选题)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平面BCD,BC⊥CD,BE⊥AC,E为垂足点,F为BD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若AD的长为定值,则该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也为定值

B.若AC的长为定值,则该三棱锥内切球的半径也为定值

C.若BD的长为定值,则EF的长也为定值

D.若CD的长为定值,则EF·CD的值也为定值

【解析】此几何体为鳖臑,通常可补形为长方体.

对于A.将三棱锥补形成长方体,易知该三棱锥的外接球即为长方体的外接球,所以AD为外接球的直径2R,所以该三棱锥外接球的半径也为定值,故正确;

对于B.与三棱锥内切球问题有关的可用等体积法.

∵AB⊥平面BCD,CD、BD平面BCD,∴AB⊥CD,AB⊥BD.

∵BC⊥CD,BC∩AB=B,BC、AB平面ABC,∴CD⊥平面ABC,

∵AC平面ABC,∴CD⊥AC.

假设内切球的球心为O,第一种情况不妨假设AC=5,AB=3,BC=4,CD=4,BD=42,此时内切球的半径为r1,根据VA-BCD=VO-ABC+VO-ABD+VO-ACD+VO-BCD,

即13×S△BCD×AB=13×S△ABC×r1+13×S△ABD×r1+13×S△ACD×r1+13×S△BCD×r1,

12×4×4×3=12×3×4×r1+12×3×42×r1+12× 5×4×r1+12×4×4×r1,解得r1=8-227.

第二种情况不妨假设AC=5,AB=3,BC=4,CD=3,BD=5,此时内切球的半径为r2,根据VA-BCD=VO-ABC+VO-ABD+VO-ACD+VO-BCD,

即13×S△BCD×AB=13×S△ABC×r2+13×S△ABD×r2+13×S△ACD×r2+13×S△BCD×r2,

12×4×3×3=12×3×4×r2+12×3×5×r2+12×5×3×r2+12×4×3×r2,

解得r2=23,綜上所述,当AC的长为定值,三棱锥内切球的半径不为定值,故B错误;

对于C.可证BE⊥平面ACD,故BE⊥ED,F为BD中点,所以EF=12BD;

对于D.EF·CD=12(EB+ED)·CD=12(EB·CD+ED·CD)=12CD2,故选:ACD.

题型二、点动(轨迹)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其核心考点是动点和动直线所构成的静态平面,难点是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成为新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立体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一般有四种:球型、线段型、平面型、二次曲线型.

一、点动,线段长度定

例2.在正四棱锥S-ABCD中,底面边长为22,侧棱长为4,点P是底面ABCD内一动点,且SP=13,则A,P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为()

A.12

B.23

C.1

D.2

【解析】设AC与BD的交点为O,由正四棱锥的性质可得点P在底面ABCD上的投影为O,所以SO⊥平面ABCD,所以SA2=SO2+OA2,SP2=SO2+OP2.

因为正方形ABCD边长为22,侧棱长为4,所以SA=4,OA=2,所以SO=23,又SP=13,

所以OP=1,所以点P的轨迹为底面上以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所以A,P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为AO-OP,

所以A,P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为1 故选:C.

【点评】动点P在平面α上动,若到定点S的距离不变,则动点P的运动轨迹为以S为球心的球与平面α的交线,定点轨迹为一个圆(或圆弧),找到轨迹的关键突破口是找到圆心O,找圆心O的方法是过球心S作平面α的垂线,垂足O即为圆心,再用勾股定理求半径.

【变式2】已知三棱锥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1,以P为球心,22为半径的球面与该三棱锥表面的交线的长度之和为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设BC,CA,AB的中点分别为D,E,F,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O1,由已知可得O1为底面正三角形ABC的中心.∵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1,∴AB=BC=AC=2,∴PD=PE=PF=22,O1D=O1E=O1F=22×33=66以P为球心,22为半径的球面与该三棱锥表面的交线是各侧面内以P为圆心,以22为半径的3个四分之一圆弧和底面正三角形ABC的内切圆,

∴交线的长度之和为3×π2×22+2π×66=92+4612π.

二、点动,位置关系(平行或垂直)定

【例3】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是棱BC,CC1的中点,动点P在正方形BCC1B1(包括边界)内运动.若PA1//平面AMN,则PA1的最小值是()

A.1

B.54

C.324

D.62

【解析】如图所示,取B1C1的中点E,BB1的中点F,

连接A1E,A1F,EF,因为M,N分别是棱BC,CC1的中点,

所以A1E//AM,EF//MN,可证平面A1EF//平面AMN,PA1//平面AMN,且P点在右侧面,

所以P点的轨迹是EF,且A1E=AF=52,EF=22,

所以当P点位于EF中点O处时,PA1最小,

此时,

PA1=A1O=A1E2-12EF2=54-18=324.故选:C.

【点评】点P在动,但PA1//平面AMN,位置关系定,故只需作出过点A1且平行于面AMN的平面α,以及α与右侧面的交线,就可以得出点P的运动轨迹,从而求出PA1的最小值.

【变式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Q是正方形B1BCC1内的动点,A1Q⊥BC1,则Q点的轨迹是()

A.点B1

B.线段B1C

C.线段B1C1

D.平面B1BCC1

【解析】如图,连接A1C,

因为BC1⊥A1Q,BC1⊥A1B1,A1Q∩A1B1=A1,A1Q,A1B1平面A1B1Q,

所以BC1⊥平面A1B1Q,又B1Q平面A1B1Q,

所以BC1⊥B1Q,又BC1⊥B1C.所以点Q在线段B1C上.故选:B.

三、点动,角度定

【例4】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AA1=2,E,F分别在侧面AA1B1B和侧面AA1C1C内运动(含边界),且滿足直线AA1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30°,点A1在平面AEF上的射影H在△AEF内(含边界).令直线BH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θ,则tanθ的最大值为()

A.3(2+3)

B.33

C.3

D.3(2-3)

【解析】因为点H为A1在平面AEF上的射影,

所以A1H⊥平面AEF,连接AH,

则A1H⊥AH,故H在以AA1为直径的球面上.

又AA1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30°,所以∠HAA1=30°,过H作HO1⊥AA1于点O1,如图1所示,则易得HA1=1,HA=3,HO1=32,AO1=32,所以H在如图2所示的圆锥AO1的底面圆周上,又H在△AEF内(含边界),故H在三棱柱ABC-A1B1C1及其内部,其轨迹是以O1为圆心,O1H为半径的圆中圆心角为60°的圆弧,且H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的轨迹(以A为圆心,32为半径的一段圆弧)如图3所示,连接BH′,易知直线BH与平面ABC所成的角θ=∠HBH′,且tanθ=HH′BH′=O1ABH′=32BH′,故当BH′最小时,tanθ最大,A是圆弧圆心,则当H′在AB上时,BH′最小,最小值为1-32=2-32,所以tanθmax=32×22-3=3(2+3).故选:A.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动点问题,动得相对比较复杂,细细品味,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目标为动直线与定平面所成角,而线动由点H的运动引起,所以需要找到动点H的运动轨迹,点H为A1在平面AEF上的射影,得A1H⊥AH,首先得H在以AA1为直径的球面上.AA1与平面AEF所成的角为30°,所以∠HAA1=30°,过H作HO1⊥AA1于点O1,计算得HA,HA1,HO1,AO1,知H在圆锥AO1的底面圆周上,再由H在△AEF内(含边界),得H在三棱柱ABC-A1B1C1及其内部,其轨迹是以O1为圆心,O1H为半径的圆中圆心角为60°的圆弧,且H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的轨迹(以A为圆心,32为半径的一段圆弧),θ=∠HBH′.

【变式4】(2020·四川高三期末)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BC=1,AA1=2,P为该正方体侧面CC1D1D内(含边界)的动点,且满足tan∠PAD+tan∠PBC=22.则四棱锥P-ABCD体积的取值范围是()

A.0,23

B.23,23

C.0,43

D.23,43

【解析】如图所示:在Rt△PAD中,tan∠PAD=PDAD=PD,

在Rt△PBC中,tan∠PBC=PCBC=PC,

∵tan∠PAD+tan∠PBC=22,∴PD+PC=22.

∵PD+PC=22>CD=2,

∴点P的轨迹是以C,D为焦点 2a=22的椭圆.

如图所示:a=2,c=1,b=2-1=1,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2+y2=1.P1(0,1),

联立x=1,x22+y2=1,解得:y=±22.所以P2-1,22,P31,22.

当点P运动到P1位置时,此时四棱锥P-ABCD的高最长,

∴(VP-ABCD)max=13×SABCD×P1O=13×2×1=23.

当点P运动到P2或P3位置时,此时四棱锥P-ABCD的高最短,

∴(VP-ABCD)min=13×SABCD×P2D=13×2×22=23.

综上所述:23≤VP-ABCD≤23.故选B.

四、点动,线段定比

【例5】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平面上到两定点A、B距离之比λλ>0,λ≠1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心在直线AB上的圆,该圆简称为阿氏圆.根据以上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是正方体的表面ADD1A1(包括边界)上的动点,若动点P满足PA=2PD,则点P所形成的阿氏圆的半径为______;若E是CD的中点,且满足∠APB=∠EPD,则三棱锥P-ACD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

【解析】在AD上取点M,在AD延长线上取点N,使得MA=2MD,NA=2ND,则是题中阿氏圆上的点,由题意MN是阿氏圆的直径,

AD=2,则MD=23,DN=2,所以MN=23+2=83,

∴阿氏圆半径为MN2=43.

正方体中AB,CD都与侧面ADD1A1垂直,从而与侧面ADD1A1内的直线PA,PD垂直,

如图,∠APB=∠EPD,则Rt△PDE~Rt△PAB,∴PAPD=ABDE=2,即P在上述阿氏圆上,

∵△ACD的面积是2为定值,因此只要P到平面ACD距离最大,则三棱锥P-ACD体积的最大,由于P点在阿氏圆上,当P是阿氏圆与DD1交点Q时,P到平面ACD距离最大,

此时QA=2QD,因此QA2-QD2=3QD2=2,QD=233,

三棱锥P-ACD体积的最大值为V=13×2×233=439.故答案为:43;439.

【点评】本题考查棱锥的体积,考查新定义的理解与应用.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新定义得出圆半径,由已知角相等得出P点就在新定义“阿氏圆”上,从而易得它到底面距离最大时的位置,从而得出最大体积.

【变式5】(2021·辽宁模拟)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3,P是正方体表面上一动点,且PA=2PA1,则点P形成的轨迹的长度为____________.

【解析】将正方体两侧面AA1B1B和AA1D1D展开平面图,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设动点P(x,y),因为PA=2PA1,

所以x2+(y+3)2=4(x2+y2),化简得x2+(y-1)2=4,

在两侧面内轨迹为以O(0,1)为心,以2为半径的圆弧,

因为cos∠A1OM=12,所以cos∠A1OM=π3,于是∠MON=2π3,

所以在两侧面内轨迹长度为2π3·2=4π3,

在顶面A1B1C1D1内,轨迹为以A1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14圆弧,

此时满足PA=2PA1条件,所以在顶面轨迹长度为14·2π·3=3π2.

所以点P形成的轨迹的长度为4π3+3π2.

题型三、面动(折叠)问题中的变量与不变量

折叠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类典型问题,是考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好素材.解答折叠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这些不变量都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例6】如图,在矩形ABCD中,M为BC的中点,将△AMB沿直线AM翻折成△AB1M,连接B1D,N为B1D的中点,则在翻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存在某个位置,使得CN⊥AB1

B.CN的长是定值

C.若AB=BM,则AM⊥B1D

D.若AB=BM=1,当三棱锥B1-AMD的体积最大时,棱锥B1-AMD的外接球表面积是4π

【解析】对于A.如图1,取AD中点E,连接EC交MD与F,

则NE//AB1,NF//MB1,如果CN⊥AB1,可得到EN⊥NF,

又EN⊥CN,且三线NE,NF,NC共面共点,不可能,则A错误.

对于B.如右图,可得由∠NEC=∠MAB1(定值),NE=12AB1(定值),AM=EC(定值),△NE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NC是定值,则B正确.

对于C.如右图,取AM中点O,连接B1O,DO,由题意得AM⊥面ODB1,即可得OD⊥AM,从而AD=MD,由题意不成立,可得C错误.

对于D.当平面B1AM⊥平面AMD时,三棱锥B1-AMD的体积最大,

由题意得AD中点H就是三棱锥B1-AMD的外接球的球心,球半径为1,

表面积是4π,则D正确.

【点评】凡是动态问题,动有章法,抓住这一章法的本质,就抓住了动点的轨迹,便能做到“动而不乱”的效果,解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变式6】如图,已知E为正方形ABCD的边AB的中点,将ΔDAE沿边DE折到ΔPDE,连接PC,PB,EC,设F为PC中点,连接BF,则在翻折的过程中,下

列命题正确的是()

A.存在某一翻折位置,使得DE//平面PBC

B.在翻折的过程中(点P不在平面BCDE内),都有BF//平面PDE

C.存在某一翻折位置,使得PE⊥CD

D.若CD=PC=4,则三棱锥P-CDE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76π3

【解析】对于A.取DC的中点G,连接BG,由BE∥GD,BE=GD,∴四边形DEBG为平行四边形,∴DE∥GB,而BG与平面PBC相交,∴DE与平面PBC相交,故A错误.

对于B.连接FG,则FG∥PD,由DE∥GB,易证平面BFG∥平面EPD,而BF平面BFG,∴BF∥平面PDE,故B选项正确.

对于C.∵PE⊥PD,要使得PE⊥CD,则PE⊥平面PCD,

則PE⊥PC,而EC=ED,此时,只需要PC=PD即可,

故C选项正确.

对于D.由PD=CD=PC=4可知,PE⊥平面PCD,PE=2,ΔPCD的外接圆半径r=42sin60°=433,设三棱锥P-CDE的外接球半径为R,

则R2=r2+PE22=4332+1=193,三棱锥P-CDE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76π3.故选:BCD.

动态立体几何问题,在变化过程中总蕴含着某些不变的因素,因此要认真分析其变化特点,在运动变化中探求与之相关的其它量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解题时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寻求运动变化的实质,总结常见题型和几何模型,在变量中寻找不变量,从静态因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策略研究”(21AJCJY21117)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徐国坚

猜你喜欢

三棱锥接球动点
大树的日常
例说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
剖析几何体与其外接球问题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以不变应万变”,求动点的路径长度
两道三棱锥题目的探究
侧面两两垂直的三棱锥的一个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