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主体协同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网格化模式探索研究

2023-05-30王军沈新华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网格化三全育人

王军 沈新华

摘  要:网格化模式在城市管理的运用中体现出了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等鲜明特征,有着高效整合众多分散资源功能,将网格化机制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对优化资助育人模式,做实、做细、做精、做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助力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为此,文章认为各高校可从熟悉网格化起始考虑,围绕网格化目标,营造网格化实施环境,建立网格化推进机制和调动网格化客体的互动,编织资助育人网格化体系,推动资助育人高效与精准性。

关键词:资助育人;网格化;三全育人;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22-04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提出資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要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1]。这一论述,给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根据《实施纲要》要求,高校需充分遵循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在规律,系统梳理归纳各群体、各岗位、各职能部门中的育人元素与功能,集各方力量于资助育人工作为一体,推动“三全”资助育人格局形成。网格化体系凭借早期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成功运用,体现出了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参与多元化等鲜明特征[2],有着高效整合众多分散资源的功能。将网格化体系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对城市管理模式的有机嫁接,对优化资助育人模式,做实、做细、做精、做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助力高校资助育人质量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一、资助育人网格化内涵

网格化是将管理对象按照特定的要求,形成若干网格状单元,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协调机制使网格之间进行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努力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管理,最终达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基于网格化管理构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念。逐渐成熟的网络化管理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社区管理、疫情防控、基层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校资助育人推进与运用网格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

所谓资助育人网格化,就是围绕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把握德才兼备培养目标,运用信息化技术、联动互通机制等,整合和调节多方主体,从促进贫困学生“智、志、质”(智慧、志气、品质)全面发展出发,以不同贫困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教育等方式进行网格化划分,形成网格化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协同推进,对贫困学生实施精准、高效、人性化、全面的资助育人管理。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痛点

(一)主体多散,力量不集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资助育人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各方教育主体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资助育人载体,形成育人合力。然而由于信息不畅、边界不清、机制不全等客观事实,各教育主体往往重于自身“责任田”是否种好、管好。组织部门专注于组织发展,宣传部门专注于舆情监督和思想引领,教学部门专注于知识、技能传授,后勤部门专注于吃住行的安全与保障。不同部门的工作时常与教学工作交叉,但各部门多关注自身工作重心,对于育人工作并未使上全力。各部门彼此散乱无序,缺乏整体性的运行机制保障[4],未能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资助育人凝合力不强。

(二)工作偏移,育人不突出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把“扶困”“扶智”与“扶志”结合起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受资助育人内部理念、体系、机制等方面的梗阻,资助育人工作时常还着眼在“资”中,缺少“育”的痕迹或深入,更多强调贫困学生生活质量的改善,缺乏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个人多元需求的全面考虑,外加多主体间资源与力量的分散,相互聚拢牵引机制或主导牵头者缺位,难以形成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通盘谋划及统筹推进,扶困、扶智、扶志三角闭环尚存“空隙”,少数资助育人对象还游离在教育管理之外,资助教育管理存在隐患和工作的盲区。

(三)缺乏考核,质量难把控

考核是高校管理机制中的重要部分,对于任务目标的过程把控,执行者行为的激励与鞭策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在资助育人工作考核中,存在着“三个单一、一个不全面”现象,即考核主体单一,往往承担考核职责者为学工部门,考核力量相对不足,在个别指标完成质量的评判上难以准确界定;考核客体单一,被考核对象常常仅为二级学院,缺乏对其他共同体的考核,从而也失去了对其他主体者的激励、鞭策与监督;考核方式单一,考核过程缺乏对工作效果和质量的评判标准和手段;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中偏重对贫困学生资与物的落实,缺乏德智体美劳全面性考量。考核中暴露出的参与主体单一、工作评判标准缺失等问题导致政策、机制难以针对性制订和落地。

三、资助育人网格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资助育人的主体性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1]。资助育人网格化设计落实了《实施纲要》要求,有助于打破过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各主体分散,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等困境。网络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汇聚与调动高校内各育人资源与力量的作用,凸显各方主体性,明确各方权责,在最大限度内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统一协同性[5]。切实推进资助育人高效示范引领,紧紧围绕资助育人工作主线,充分利用课程、活动、制度等,将贫困学生始终置于资助育人网格体中,创新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后、德育与智育等多环节、多举措间无缝对接,实现多主体下的资助育人良性互动局面。

(二)有助于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资助育人网格化将打破过往学工部门单体对贫困学生动静局部的分析,解决因人员、精力和认识局限性,不能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学生,感性多于理性,模糊多于精确,采用的措施广而不全、虚而不实、多而不准、滞而不快的现实困境。各方主体通过信息技术、联动机制汇聚于网络化体系中,以教育、管理、服务和引导为中心,实现资源信息分享。各方主体共同坐堂会诊,齐抓共育,在自身擅长领域内对每一个贫困对象反馈出的情形给予精准分析研判,有效实现资助育人主体更作为、服务更加人性、内容更加全面、形态更加多样、措施更加精准、反应更加快捷,成功构建起“快、准、全”的立体式资助育人模式。

(三)有助于增强资助育人的系统性

从网格的形态构成分析,它可分为“点、线、面”三部分[6],“点”即各方育人主体,“线”即串联起各方育人主体的载体或媒介,“面”即资助育人质量提升系统工程。资助育人网格化将围绕受助学生这个客体,厘清各方育人主体这个“点”的定位及彼此间关系,并通过资助育人活动这个“线”使得各方育人主体有机串联结合,形成推进资助育人的合力。与此同时,围绕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元化需求和问题,各方育人主体分工协作,能够给予快速、精准、有效的響应,实现“对症下药”。再者,资助育人网格化通过运用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联动互通机制等推动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及人、财、物、信息交换与融合,从而使网格化服务紧贴贫困学生发展实际,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交织、分层,资源和力量从无序走向有序、分散走向集中[5]。

四、资助育人网格化路径建议

(一)要摸清网格化“底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真正设计及实现资助育人网格化良性、高效运转,高校首先需要认识与了解网格化,了解它的起源、原理、功能特点和构成要件等,再基于当下资助育人的标准、目标等建设要求,找准两者的交集点,实现无缝对接与运用。为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可以通过“看、学、思、创”等方式,熟悉网格化机制运作程序。“看”即走出去,到成功、成熟的院校、社区或领域实地走访调研,看已有成果;“学”即自学和请进来学相结合,通过研讨交流、主题讲座等,共同来学原理、学理念、学经验、学方法;“思”即在看与学基础上,将各类信息集中于脑中,融会贯通,从其他运用领域思索衔接到资助育人中来;“创”即立足资助育人自身特点,结合实际,以点带面,试点性推进,探索出一条高校资助育人网格化的成功道路,在现实资助育人领域中运用推广,为促进资助育人高质量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盯牢网格化目标

高校要紧紧围绕目标,从把握整体性、规律性和发展性出发,来科学打造资助育人网格化体系。

1. 把握整体性。即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信息技术保障、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出台相关政策性意见和规定,在具体的联动机制、权利义务等方面加强规划,明确各主体间的界限,确保工作负载量均衡。

2. 把握规律性。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遵循贫困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资助育人网格化活动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贫困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品质,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全。

3. 把握发展性。从贫困学生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全面考虑[7],合理配置资源,创设各种贴近需求、内容多元、务实管用的网格体,分阶实施。从时间上,可以按年级阶段进行网格划分;从空间上,可以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着手划分;从类型上,可以从学业、心理、就业等划分,从而形成功能各异的多层交叉网格体,无缝隙式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要营造网格化环境

在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网格化进程中,要将打造资助育人网格化生态环境纳入其中,以环境影响人、塑造人。

1. 注重显性载体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诸如校园环境的布置、课堂的灌输、文化活动的践行等网格化资助育人活动,一方面顾及广大贫困学生的内心感受,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实现智、志与质的改变;另一方面,在活动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各方育人主体的职能,展示出他们的育人功能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2. 注重隐性影响体的开拓。要紧随时代潮流,抓住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阵地,创设多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解释介绍资助育人网格化内涵,灌输资助育人网格化的理念,引导广大师生从要我网格化向我要网格化方向转变,主动践行,自觉参与,切实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多方参与融合度。

(四)要建立网格化机制

1. 建立领导机制。高校推进资助育人网格化建设,要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大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高屋建瓴地做好领导机制建设,切实抓好资助育人网格化领导力,学校党委统领,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成立资助育人网格化推进落实专项领导小组,形成项目推动合力。

2.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的结果是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评价机制是实现优化高校资助育人网格化的重要方式。这需要打破过去评价主客体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的“窘境”,确立多元动态的评价模式,从客观、完整和可评价性内容设定出发,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教师学生、校内校外等多形式、多人群对多主体进行准确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和个人利益挂钩,激发各部门、各群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资助育人网格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3. 注重培训指导。思想上实现资助育人多的主体转变,需要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培训活动,对高校组织、宣传、学工、保卫等部门人员和院系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等资助育人主体队伍开展专题培训和日常指导。转变育人理念,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推进资助育人网格化工作朝着专业、高效化的道路发展。

4. 落实监督机制。资助育人网格化需要各方主体相互协调、统一步调,在完善的领导机制下,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和制度,对各学院、各部门的相关人员采取实时监督,一方面确保资助育人网格体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引入奖惩机制,最终实现资助育人高质量要求。

(五)要注重调动客体

高校资助育人网格化是一项双向性工作,既需要各方主体的努力,也需要被资助对象的配合与主动参与,不是传统一味地灌输和被教育,而应该是在双方共同互动配合和努力之下,实现高质量的育人目标[7]。为此,在网格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一方面要转变以资助者为主的思想,要尊重客体贫困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座谈、宿舍走访、问卷调查等多方式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真正所想所需;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大学生团体的自身特点,作为成年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高校要给予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权利与信心,鼓励他们自主参与到自身事务中。共同设计打造资助育人网格体,建立主客体平等互动平台,进而促进资助育人网格化更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12- 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 王众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1):83-90.

[3] 方硕瑾.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方法研究[J]. 丽水学院学报,2018,40(03):97-101.

[4] 张孝永. 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的应用[J]. 台州学院学报,2017,39(01):89-92.

[5] 张鹏飞. 网格化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6] 陈希. 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思政教育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2):81-82.

[7] 王奥.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精准育人研究[J]. 高教学刊,2020(31):130-132+136.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网格化三全育人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VPN方案选择与实现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