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提升原则探析

2023-05-30张翌高静刘泽群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

张翌 高静 刘泽群

摘  要:劳动教育最初由蔡元培提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党和国家对其重视程度愈发提高,将其列为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逐渐明确。然而,由于劳动教育理解片面化、实施过程分离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原因,大学生劳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亟须改善现状。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在实操中将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融合性原则、贯穿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五项原则贯穿始终。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大学生;提升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62-04

民国初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培养目标,并在1928年提出教育应特别注意“养成全国人民劳动的习惯,使劳心者亦出其力以分工农之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中,确立了其在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问题提供优化答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20年,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明劳动教育理念和目标,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给予实操指导和意见,将劳动教育從国家政策方针层面落到院校实施层面。同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明确提出需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并从实施分阶段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做出说明。

一、劳动教育定义及重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认知理论中提出劳动教育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组成。檀传宝将劳动教育理解为通过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方法以加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2]。刘阳等将劳动教育的内涵总结为“劳动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劳动为载体,以教育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3]。裴文波等将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总结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五点[4]。新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与“德智体美”四育相结合,既要教育青年学生提升劳动实践本领,又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5]。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劳动教育这一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仍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缺少实际操作检验和效果反馈;社会和高校未形成成熟的劳动教育体系,对学生教育引导力不足;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的有效劳动教育欠缺。现今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可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角度来分析。

从学生层面来看,作为劳动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四种主要现象:一是劳动认识普遍片面化,学生普遍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高级,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办公室工作而非户外作业的岗位;二是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简超宗等在对“个人劳动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仅有16.4%的大学生选择“为了他人、社会与国家,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其余八成学生的选择均呈现出功利化、物质化、金钱化的取向[6];三是劳动态度趋于消极化,“佛系”“躺平”逐渐成为“00后”的“标签”,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不愿奋斗、不想劳动、不在乎收获与否的消极状态;四是劳动能力日益削弱化,如果家长无法像往常一样送学生到宿舍、帮学生收拾行李,部分学生就会出现不会套被子、铺床等情况,而这些正反映出学生劳动能力欠缺的事实。

从学校层面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结构性失调,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基本为空白,相当一部分高校未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二是教育浅尝辄止,停留在一些教育意义不足的小活动中,未深挖、细究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没有形成系统性、体系化的劳动教育体系;三是尚未做到因材施教,目前的劳动教育大多停留在体力劳动、社会实践层面,没有做到根据不同学龄、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优化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更不用说与“德智体美”四育协同育人。

从社会层面来看,国家缺少对各地各校优秀案例和做法的宣传展映,各高校单打独斗,尚未形成较好的育人合力;社会劳动精神的宣导不强,在文化多元的当下,佛系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传播力,社会本身主流价值观和文化受到冲击和打压,劳动教育受到忽略和错误引导。

同时,家庭劳动习惯培养不足,父母对学业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对劳动教育的意识逐步降低,一方面不停向孩子灌输学习至上理念,另一方面主动包揽了学生本应完成的劳动和任务。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劳动教育理解片面化

提及劳动教育,很多人会联想到学生因犯错受到的带有“惩罚”意味的体力劳动,认为“惩罚”即为长教训,就是教育。社会和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理解的片面化和在实施过程中的曲解化,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导致学生劳动态度的消极化,让学生产生“只有犯错的人才需要劳动”的错误认识;还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错误传达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不能够让学生从内心里热爱劳动、向往劳动。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采用金钱或物质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做家务,这也是对劳动教育的另一种片面化理解。奖励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劳动的渴望度,但是往深层次考虑,其实是变相地引导孩子将劳动变得功利化,久而久之会产生“劳动必有所得”的想法。

(二)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分离化

目前高校中的劳动教育主要以思想理论课中相关知识、体力劳动两种方式进行,存在劳动和教育实施过程分离化的情况,走进了“没有劳动的教育”和“没有教育的劳动”两个误区。前者常常是在授课过程中过度强调教育而忽略劳动的实践属性,在讲解中浅尝辄止,并未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后者则是开展一些侧重体力的劳动,如组织学生浇灌树木等,着重体现了让学生参与进劳动实践中,却在全过程欠缺对学生的引导,未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分离化还体现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步频不同和观念不统一,并未实现育人合力。当学校在寻求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投身劳动实践中时,社会和家庭教育仍然秉持“重智育轻劳育”的观点,对于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任务应付了之或者帮学生做,严重违背学校劳育初衷、影响学校劳育效果。

(三)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劳动教育需要大量时间搭建系统并不断优化,较难适应于当下盛行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部分高校急于做出成绩,片面地追求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数、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次数等可量化性指标,不能够真正思考劳动教育内核和长期性发展规划,使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当下教学评价和分数评价仍然侧重理论课程,家长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学业,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体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参加有加分、有短期回报的劳动教育活动。在社会享乐主义、佛系风气不断蔓延的影响下,加上中国传统“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在选择是否劳动、做哪种劳动时也存在功利化的取向,这一点在学生就业择业时尤为突出。

四、大學生劳动教育提升路径

(一)坚持劳动教育方向性原则

我国高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党的各项要求和决策,明确要培养的是致力于中国发展的能劳动、会劳动、善劳动、勤劳动的人才,要倡导的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高校不仅要培育勤勉敬业的普通劳动者,也要培育有大爱、有执着的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必须构建劳动育人体系、形成劳动育人机制、找准劳动育人方向、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做好劳动教育渗透。高校要统筹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工匠艺人、专技人才、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依托人物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代表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或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活动,以长辈的角度和切身感悟来传递正确劳动价值观;邀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优秀校友返校座谈,通过朋辈成长发展经历传导符合国家发展大势的劳动观和择业观。

劳动教育方向性还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类型是否符合劳动教育的总的价值追求”[7]。“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既要强调物质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有汗水、有疲倦感的体力劳动磨炼意志、提高自我、增强技能,也要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彰显劳动教育新价值。

(二)坚持劳动教育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育者,亦是主体。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目标的三个层次:“一是劳动是个体自我实现的基本手段,二是劳动是个体成为集体一员的重要路径,三是劳动时个体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根本方式,三者缺一不可。”[8]高校要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劳动+”系列课程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贯穿全程的宣传教育来激发学生自我劳动教育与实践的“内生源动力”,让学生在获得感和满足感中持续劳动。

坚持劳动教育主体性原则需要社会和家庭与高校一同努力。社会各界要尽可能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劳动岗位,如依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委员会发起的“青鸟计划”平台,发布短期实习和兼职信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感悟劳动的内涵。家庭需积极配合学校布置安排的各项劳动教育任务,杜绝形式主义,避免功利化和奖赏性引导,让学生多参与家庭劳动,养成自主劳动、自愿劳动、自发劳动的习惯,减少社会“巨婴”的产生。

(三)坚持劳动教育融合性原则

肖湘愚等在2019年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000余名学生征求大学劳动课的意见和建议,热度最高的建议为应具备丰富劳动的形式,其次为丰富劳动课内容[9]。高校要坚持劳动教育融合性原则,探索劳育思政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学可行的“劳动+”课程体系,着力改变大学生劳动教育被弱化的情况,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短缺。劳动课不能仅“以教代劳、以说代劳”,必须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实际劳动中,通过实践将理论内化为思、外化于行,避免“有教无劳”的现象。高校应自觉组织好金工实习、外出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育环节,将学生置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环境中,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和劳动意识,学会体脑结合,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思维。

高校要将劳动教育与已有的“德智体美”四育相融合,将劳动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高校可以依托劳动节等节日,开展“我和劳动”主题团日活动、“劳动与我同行”微视频大赛等;鼓励学生成立劳动教育社团和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依托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举行劳模事迹宣讲,传播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通过“两微一端”、易班网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宣传,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坚持劳动教育贯穿性原则

社会、高校、家庭劳动教育应坚持贯穿性原则,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的“多重奏”。高校应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贯穿性理念。高校要坚持一贯制、一体化原则,用系统化和精细化的思维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将其融入“三全育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状态和身心发展规律,高校应调整劳动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大一学生应积极参加通识性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二学生应以科创比赛与专业实习为主;大三学生应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大四学生应努力参与与就业方向一致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的贯穿性原则还体现在劳动价值观上。全社会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统一的劳动教育理念,并在学生校内校外学习生活全过程全环节中渗透,避免因理念不同使学生迷茫的情况。

(五)坚持劳动教育创新性原则

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创新性原则,需与时代相适应、与党和政府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流相吻合、与学生需求相符合,避免用非所学、与社会脱节等情况;要与自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充分调用海量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加案例讨论、自我展示、课堂辩论等环节,密切结合生活实际,以接地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吸收课堂内容;要鼓励学生在进行劳动时运用复合学科知识,调动多方力量,脑力与体力共用,开展创造性劳动。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 人民日报,2018-09-13(10).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3] 刘阳,张亚群. 地方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探究[J]. 冶金管理,2020(13):190-191.

[4] 裴文波,岳海洋,潘聪聪.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维透视[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87-89.

[5]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01):1-4.

[6] 简超宗,张永红.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提升路径[J]. 高校辅导员,2019(04):71-76.

[7] 汪欢.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6(04):130-133.

[8] 顾小丽. 劳动视域下“00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8-11.

[9] 肖湘愚,胡舜.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调查研究[J]. 湖南第一師范学院学报,2020,20(02):57-63.

(荐稿人:苑素梅,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道德与法治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